蘇夕雯
(西南大學,重慶北碚 400715)
音色,也稱為聲音的“顏色”或“材料”,反映了我們對聲音的理解。但長時間以來,音色都沒有統一的定義。這意味著以相同的方式呈現的,具有完全相同的音高,個人音符長度和音高的兩個音符之間的區別屬性(ANSI,1973)Handel提供了另一個定義。換句話說,音色是與聆聽時聲源的性質有關的特性。從這兩個定義的角度來看,它們都僅與音色的功能有關。研究發現,音色可以幫助人們區分不同的聲音,同時音色也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音源和音質。為了更好地表述音色的本質并測試音色多維特征的假設,我們將音色定義為通過多個獨立的尺寸的組合而成的。而這些部分也包括音起時間,質心頻譜,通量頻譜,頻譜結構等。因此,無須事先假設即可保留音色的可能心理維度,以便可以將其考慮在內。這是低噪聲研究的一項重大突破。
音色是一個令人誤解的簡單而模糊的詞,它包含了一組非常復雜的聽覺屬性,以及過多的心理和音樂問題。它涵蓋了許多感知參數,這些參數沒有被音調、響度、空間位置、持續時間和各種環境特征(如房間混響)所解釋。這就留下了過去大約40年來一直在探索的豐富的可能性。我們現在知道音色有兩個廣泛的特征有助于對音樂的感知:(1)它是一組多種多樣的抽象感官屬性,其中一些是連續變化的(例如,攻擊銳度、明亮、鼻音、豐富性),另一些是離散的或絕對的(例如,sforzando長號聲音開始時的“blatt”或大鍵琴聲音的收縮偏移量),以及(2)它是一組隆起的鐘聲,因此涉及聲音的絕對歸類(Hajda等人)。1997年;麥克亞當斯1993年;里塞特和韋塞爾1999年)。研究音色的心理學方法還包括研究音色作為音樂中一組形式維度的音樂含義的工作(麥克亞當斯1989),作為多維聽覺屬性,音色感知的主要方法之一試圖定量地描述1本章是兩個prev的更新版本音樂音色研究的精彩總結(McAdams,1999,2003)。人們認為聲音有不同的方式。早期對音色感知本質的研究集中在先入為主的方面 作為在給定聲音中存在的不同頻率的相對權重,或它的“聲音顏色”(斯勞森,1985年)。改變元音的中間C音,或銅管p 層持有一個給定的音符,同時改變聲音和口腔的形狀,都會改變聲譜的形狀,發明了一些相當巧妙的共振裝置來控制光譜形狀,來探索音色的這些方面。然而,真實的理解音色感知表示的進步必須等待20世紀60年代多維數據分析技術和19年代信號處理技術的發展70s.Plomp(1970)和Wessel(1973)首先將這些方法應用到音色感知中。

復雜的聲學和合成的聲音通常都有其特殊性。代表了一個獨特的有限性的存在,它在給定的上下文中區分聲音和其他所有聲音。例如,在一組黃銅、木管樂器和弦樂中,豎琴有一個與其他聲音共享的特性:料斗的返回產生輕微的“砰”聲,并迅速阻止聲音的結束。這可能在距離模型中表現為一個很強的特異性(Krumhansl1989;McAdams等人,1995)。模型將個體和類的差異參照作為不同維度和特定性集的權重因子進行綜合。有些lis-TENER更關注光譜特性,忽略時間方面,而另一些則具有逆模式。這種變異性可能反映感官加工或lis-TENG和評分策略的差異。有趣的是,迄今為止沒有研究表明,這種個人的差異與音樂經驗或訓練有關(McAdams等人,1995)。可能是因為音色感知與在夏夜生活中識別聲音源的能力緊密相關,所以每個人都是某些領域的專家。
音色空間當中的音色維度,在之后的研究中返現,它們不是彼此獨立的。而這些因素之間也存在著相互的巨大的交流。如此一來,這個結果就違反了獨立假設性的理論模型。另外,很多專家對于音色空間的尺寸的名稱也不相同,因此目前人們很難對音色的定義達成統一的結論。“音色是聽覺屬性的多維集合”
音色感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定量地描述音色,在許多研究中,已經確定了連續體的獨立聲學相關性。通過將沿感知維度的位置與從聲音中提取的一維聲學參數相關聯來確定維度(例如Grey和Gordon 1978;Krimphoff等人1994).來自樂器聲音的最普遍的相關性包括頻譜質心(代表高低頻的相對權重,并與音色亮度相對應:雙簧管的頻譜質心高于法國號)、攻擊時間的對數(區分吹奏的連續樂器)或因敲擊或彈撥的脈沖樂器而鞠躬)、光譜通量(在一個音調的持續時間內光譜形狀的演變程度,對于黃銅來說是高的,對于單簧片來說是低的)和光譜不規則性(光譜形狀的鋸齒度,對于單簧管和振動管來說是高的,而對于trum-pet來說是低的)。Caclin等人(2005年)進行了一項驗證性研究,對純合成聲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評級,在該研究中,刺激維度的確切性質可以得到控制。這些作者證實了與光譜質心、攻擊時間和光譜不規則性有關的刺激維度的感知,但沒有證實光譜不規則性。
音色間知覺關系的定量模型與模型參數的心理物理解釋相結合,是在聲音分析與合成,聲音數據庫智能搜索等領域獲得音色預測控制的重要一步(Peeters等人)。2000)。這樣的表示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有用:可概括到實際研究的聲音集合之外;對于音樂語境的變化是穩健的;可概括到除用于構建模型的聽力任務之外的其他類型的聽力任務。在某種程度上,一種表現形式具有這些特性,它可以被認為是對音樂音色的準確描述,具有科學模式的重要特征。
音色空間模型在預測聽者在實驗中具體測量之外的情景中的感知方面很有用,這表明它們實際上捕捉到了音色表現的重要方面。與音色的預測一致。
音色和知覺之間的關系,大多通過樂器的情緒的實驗來印證,例如(王禮超,2008)選用了單中樂器,分別是彈撥樂器、管樂器、弦樂器和兩種音樂體系西方、中國,這六種樂音作為材料,是為試圖揭示人們感知音色的神經機制以及影響因素。通過實驗證明不同樂器類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同時,樂器類型也在平時空間中影響音色的重要因素。(姚錚,2019)通過對竹笛與二胡音色對比進行研究發現,竹笛音色比二胡音色更擅長表現高興情緒,高興情緒音樂的愉悅度和喚醒度均顯著高于悲傷情緒陰雨。這也表明,人們對高興情緒的感知更容易和更喜愛。
情感感知,即感知音樂中的情感表達,與聽眾的情感感應之間的區別對音樂的反應。這種區別并不總是被觀察到,無論是在日常關于情感的談話中,也不是在科學論文中。簡要回顧了情感知覺的實證研究 關于聽眾對表達的一致,然后對音樂情感反應的實證研究進行選擇性回顧。情感感知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討論和例證了情感反應:積極關系,消極關系,無系統關系,無關系。值得強調的是,這兩種情感感知和 特別是,情緒反應取決于音樂、個人和情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討論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一些方法問題和建議。
音樂中的情感感知和情感誘導之間的關系——換句話說,一段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如何與聽眾的情感反應有關——并沒有在實證音樂心理學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情感感知和情感誘導之間的區別,感知情感和誘導情感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首先是一個關于術語的說明。關于定義情感、情感、情緒、影響或其他語言的對應關系。
音色對音樂結構的組織起作用的一個重要方式是,聽眾傾向于將來自同一聲源的感知聲音事件聯系起來。一般來說,一個給定的聲源會產生從一個事件到下一個事件在音調、響度、音色和空間位置上相對相似的聲音(參見Bregman 1990;麥克亞當斯和布雷格曼1979年的評論)。通過時間將連續的聲音事件感知連接成連貫的“信息”被稱為聽覺流整合,將事件分離成不同的信息被稱為聽覺流分離。(Bregman和Campbell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