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寧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路易斯·莫勞·戈特沙爾克(Louis Moreau Gottschalk,1829-1869),美國十九世紀鋼琴家及作曲家。戈特沙爾克從小就顯示出極強的音樂天賦,1844年舉行鋼琴首演,肖邦出席他的音樂會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隨后他師從于柏遼茲繼續學習,柏遼茲為他組織了一系列音樂會,在音樂會上戈特沙爾克把美國的克里奧爾民間音樂帶給法國民眾,極大地激發了歐洲觀眾的興趣。此后他開始在世界各地巡演,所到之處的演奏皆贏得了熱烈贊揚。他每到一個地方舉辦音樂會的同時還不斷吸收當地的特色音樂素材作為創作要素,創作出了很多別具一格的作品。1869年5月,戈特沙爾克不幸在里約熱內盧染上了黃熱病,因巡演過度勞累的他身體狀況愈下。12月,這位天才音樂家在里約熱內盧逝世。
戈特沙爾克的一生只有短短40年,但他的音樂創作可分為六個時期,每一階段都在巡演與創作中度過,一共舉辦了超過1000場音樂會,創作了近200首鋼琴作品。他的創作手法深受歐洲浪漫主義音樂風格與民族樂派的影響,所創作的鋼琴曲大部分為標題性小品,是第一位采用克里奧爾、拉丁美洲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作的作曲家,也是美國專業音樂發展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戈特沙爾克在巡演途中創作出了大量極具民族特征的作品。這首《曼徹加》Op.38(Manchega,Etude de Concert),作于1853年,出版于1860年。是戈特沙爾克前往西班牙科多巴的途中經過西部邊緣國家卡斯蒂利亞的拉曼恰(LaMancha)時,被當地有著奇特的切分音的舞蹈音樂所吸引而作的一首鋼琴練習曲。這首作品為降E大調,6/8拍,復三部曲式。全曲運用了大量重復音和獨特的舞蹈節奏,速度較快,曲風熱情華麗,帶有強烈的炫技特點。
西班牙是吉他的發源地和繁榮之地,吉他是西班牙舞蹈中必不可缺的伴奏樂器。戈特沙爾克受到吉他的基本演奏手法的影響,在這首練習曲中模仿了吉他“Punteado”(手指連續彈撥單音旋律)的彈奏方法,譜例1中的右手部分就是對這種奏法的模仿,配合西班牙音樂中常用的倚音與三連音、切分音節奏型,將聽眾帶入到歡快的歌舞場景中。
譜例1:

快速的連續和弦也是吉他音樂中常見的效果,用以加強節奏效果與和聲效果,營造熱烈飽滿的情緒。譜例2中織體加厚,力度加強,模仿了吉他“Rasqueado”(從低音到高音連續掃弦)的彈奏手法。
譜例2:

在吉他音樂中,“Acciccatura”(碎音)用來表現不和諧的音響效果,通常以全音或半音的和聲外音與和聲同時彈奏體現。譜例3中作者標注了表情術語“Capriccioso”,意為古怪地,變化無常地,右手旋律部分為級進下行的半音,不協和的音響更加突出了幻想性。
譜例3:

西班牙每個地區都有標志性的舞蹈,如弗朗明戈舞、霍達舞、范單戈舞、塞吉迪亞舞等。塞吉迪亞是一種流行于西班牙各個地區的三拍子的快速舞曲,在卡斯蒂利亞地區被稱為Seguidilla manche-gas。塞吉迪亞舞一般用大調寫成,曲風明朗活潑,具有跳躍感。多用吉他和響板伴奏,有時還伴有歌唱,有獨舞也有雙人舞。舞者儀態高傲端莊,舞蹈中伴有肩部動作并與節奏的變化相統一,表現出一種被束縛的激情與沖動。隨著節奏強弱拍的交替,舞者時而擊掌跺腳,時而又斯文儒雅,給觀眾一種視聽上的對比。
戈特沙爾克汲取卡斯蒂利亞地區的塞吉迪亞舞蹈節奏運用到這首作品中,以6/8拍來營造出一種熱鬧非凡的氛圍,整首作品將左手伴奏部分的強弱規律打破,所有重音放在了弱位置,右手部分因為休止符的加入將連續的重復音變為近似切分音的效果,十六分休止符后的十六分音符順勢帶動下一組第一個四度音程著重落下。左右手不同的重音位置增強了樂句的動力感,就像舞蹈中伴奏與舞者擊掌、跺腳都遵循著各自的節奏模式,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節奏組合,使觀眾很難一下卡準拍點。這首作品中帶有休止符的切分節奏型貫穿全曲,很好地體現出塞吉迪亞舞蹈的律動。
第一部分(1—32小節)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分為A B A’三段。A段(1-8小節)在演奏快速重復音的時候,要彈奏得輕巧而詼諧。雙手彈奏時盡量將手指貼近鍵盤,觸鍵敏銳,手指尖向內彎曲滑奏,尤其是左手需要迅速輪指彈奏,奏出短促、輕巧、通透而具有彈性的聲音。A段每小節第三拍、第四拍的連線與跳音對比應明顯,節拍重音落在第四拍上。整體力度由p到mf再到f最后逐漸回到p,在大量的重復音中把握好樂句的走向與音樂的律動感。需格外注意重音位置,將重音融入整體的節奏型中,控制力度層次,避免突兀感。
B段(8-20小節)第一個材料的和聲織體加厚,右手由雙音跳音變為和弦斷奏,左手伴奏部分引用A段材料,由之前的單音變為和弦。烘托華麗熱鬧的氛圍。作曲家這里標記了Con Brio(熱情活潑地)。彈奏快速重復的和弦時,難點在于如何在快速中做到手腕與手臂的放松。在彈奏時指尖撐緊,依靠大臂的重量快速將琴鍵推下,觸鍵后立即放松,手不離開鍵盤準備下一和弦。右手高聲部突出的同時還要保證旋律的流動性,彈奏時想象著健壯的男子帶著熱情與沖動跳著快速的舞步,伴隨著吉他撥弦,響板和擊掌的場景。
連接部分變成一段非常優美的單音旋律,作曲家標記了Ben Marcato e Staccato il Canto(十分強調斷奏的旋律),這部分像是吉他在舞蹈中間獨奏的一段旋律,加入了吉他演奏中常用的切分音節奏型、倚音、三連音。跳音模仿的是吉他的撥弦奏法,彈奏時要注意聲音清晰而具有顆粒感,雖然樂譜上標記了四個重音記號,還應找到樂句中心最需要突出的重音,帶動整個樂句的走向,使旋律流動起來。這里的休止符處可適當作一點“rubato”,突出隨想和即興的特點,但不影響旋律線條的連貫流暢。
第二部分(33-63小節)采用了新材料,C段(33-51小節)作曲家標記了Elegante(優美地、高雅地),像是儀態端莊的女性在優雅的舞蹈。右手旋律部分變為頓音,同時加入了大量倚音模仿吉他的碎音,彈奏時指尖觸鍵面積變小,彈奏旋律音的手指下鍵后迅速向內滑,在較弱的力度中彈得輕巧而清晰,突出精致感。這一部分整體力度較弱,左手出現大跳,在黑鍵上彈奏時可加大手指觸鍵面積,但要避免力度過重。難點就在于雙手的協調性與手指尖力度的控制,右手以斷奏為主,左手以連奏為主,在交錯的節奏中雙手做到層次分明。
D段(52-63小節)作曲家標注了Triste(憂傷地),情緒發生變化。右手高聲部為保持三拍的八度旋律,中聲部為重復的持續音,模仿吉他伴奏效果,彈奏時手指貼鍵,中間聲部控制一指力度,突出高聲部旋律變化音。左手材料與C段相同,54-55小節右手彈奏重復音時可以突出左手低音旋律,雙手配合彈出由mf到p的變化,體現出一種無奈的情感,從60小節開始漸強,到達62小節第一拍時,采用下行模進的琶音,將樂曲帶入再現部分。
戈特沙爾克在《曼徹加》Op.38這首作品中運用三連音、倚音、跳音、頓音模仿吉他的不同演奏手法,快速重復的八度和弦與密集的半音音程極具炫技特點。切分音節奏型及裝飾音的巧妙運用將西班牙民族舞曲熱情明朗的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也體現出他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本文通過對《曼徹加》Op.38中的西班牙風格與演奏技巧的分析,希望對演奏者演奏此曲提供相關的啟示,也希望及更多人關注到這一位優秀的作曲家以及他充滿民族風味的鋼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