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朵朵
(甘肅省慶陽市隴劇研究所,甘肅慶陽 745000)
秦腔是一種古老的戲曲種類,其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并且以自身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及文化價值留存于今。美好的東西總值得保存,在當下的社會發展中,由于秦腔的創作難度大,群眾基礎弱,普及范圍小等諸多限制因素,導致秦腔的發展陷入困境,作為新一代青年人,我們有義務將中國的文化傳統更好地傳承與保留下來,對限制秦腔發展的諸多因素進行研究,探索有效的應對措施與改良方案,以幫助秦腔獲得更好地發展與傳承。
秦腔是發源于我國甘肅、陜西一帶的古老民間藝術,是我國有歷史記載的最古老戲劇之一。秦腔作為我國西北地區具有獨特代表性的傳統戲劇,一直隨著秦文化在我國的傳播而逐步發展,其起源、發展、傳承等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總的來說,其都是我國精神文化和社會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過程的客觀體現。
秦腔作為一種帶有濃厚地域風情的戲曲文化,唱詞也帶有其特有的韻味。在秦腔的唱詞中,大部分融合的是中國的古詩詞,而且基于其陜西與甘肅的發源地,在秦腔的唱詞中也融合了這些地區的方言,再結合一些漢唐時期的詩詞,整個秦腔的唱曲顯得極有文化韻味。詩詞、曲調,再加上帶有西北特色的方言,秦腔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唱腔成為其風靡一時、一地的重要因素。秦腔唱詞一般都較為質樸平直,語調卻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優柔平緩,風格尖銳卻不失婉轉。對于秦腔的詞來說,有多種種類,其分為三言與五言,風格多樣,唱詞多樣的秦腔是典型的中國戲曲文化的一大代表。
對于秦腔中的角色來說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主要可分為四大門派,生旦凈丑,其典型形象如圖1(見文末)所示。

圖1 秦腔中生旦凈丑四類角色的典型形象(圖片自:百度)
這四種角色各有特點,但秦腔唱法中最獨特的一點在于其演唱過程中的“唱亂彈”,即青衣、須生、老旦、花臉的多角重唱。“生”代表的是老年男子,唱詞需平穩有力,彰顯堅定的特點。“旦”這個角色,扮演的多為女性角色,在唱詞中需體現溫柔婉轉與聲音纖細的女性特點。“凈”在秦腔中多指性格突出的男子,具體特點應根據各不同戲曲中特點而定。“丑”角指的是負責滑稽表演的男子,起到“熱場子”、活躍戲劇氛圍的作用。另外,秦腔中也有“花臉”,充當“武凈”的角色,最是講究架子功,需要表現出武人威武豪邁的氣概,被觀眾稱為“架二”。秦腔的文化唱詞以及角色等形式多樣,具有極強的文化研究意義。
秦腔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與厚重的文化背景。秦腔發展的各個階段都伴隨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帶有獨特的時代烙印和文化特色。自周代以來,地處關中的西北人民,在生產活動之余會使用棗木梆子(棗木制成的短木棍)作為擊節樂器,以梆擊節發出“恍恍”的聲音,這便是秦腔最早的起源。
之后經過多個朝代的更迭,秦腔的發展逐步壯大,在清朝時期達到鼎盛階段,乾隆年間最為繁盛。在這個時期,秦腔戲班在全國可謂是遍地開花,之后還遠傳至中國臺灣。在當時秦腔發展的鼎盛階段,秦腔在陜西省還分為了東西南中四路,進而進行更好地傳承。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省各地都建立了相關的秦腔學習社,而且在抗日戰爭時期,秦腔藝術表演者還為抗日英雄設立了他們特定的角色,融入了秦腔戲曲當中。此后,秦腔得以不斷地傳承與發展,一直延續至今。
20世紀80年代以來,秦腔文化也受到現代生活和工業化生產的巨大沖擊,這一傳統表演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造成秦腔藝術生存困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在現在快節奏的社會中,不僅人的審美逐漸變得淡化,缺少文化沉淀,而且在整個興趣導向下的社會需求而導致的產業供應也顯得極其的膚淺化。短視頻、自媒體以及電子書等多種多樣的文化生活充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使得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沒有一席之地。其二,是由于秦腔本身的藝術更新也跟不上時代所致,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秦腔也不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難以找到自己發展延續下去的方法。為更好地生存下去,秦腔采取了走上市場化發展的道路,這種秦腔的藝術發展顯得名利化與商業化,令人痛心。而且在商業演出的同時,也忽略了大眾的審美需求,導致秦腔市場效應不高,群眾呼聲不強及其他問題出現。
秦腔作為我國傳承久遠的最古老劇種之一,是我國非物質遺產中璀璨的瑰寶,對西北地區傳統生產方式和文化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語言也好,文化也罷,都需依托它原有的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生存,秦腔也是如此。根據對于秦腔歷史發展的分析可知,秦腔的發源是在寧夏陜西地區人們的生產活動當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現階段我們無法恢復當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情節,但是可以將這種秦腔文化藝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同時,還要在一定的區域內加大對于生態元素的保護力度,例如舊時的農村生產工具及有價值的村落等,從而實現秦腔整體的藝術保護。
將秦腔藝術有機更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其藝術表演形式的多樣化,例如,可以將秦腔表演注入藝術舞臺以及電視劇、電影的創作當中。如今秦腔戲曲團在全國仍然存在,但數量極少,如果只借助戲曲舞臺對秦腔進行宣傳,秦腔的傳承過程依舊難以維系。將秦腔與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是秦腔傳承未來發展的必然發現,比如在電影《霸王別姬》中,張國榮與張豐毅出色的表演讓這戲曲這一藝術形式再次成為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印記。下圖2為電影《霸王別姬》劇照。

圖2 《霸王別姬》劇照(圖片自:百度)
電影通過聲像將我國的國粹京劇及昆曲等多種曲目融合到了一起,再結合中國古代歷史故事,這部電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且被廣大中老年人以及青少年人所接受。而且這種基于中國傳統戲劇的影視作品濃縮了傳統文化元素,更具有教育意義,有利于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也成為中國戲曲的代表登上國際舞臺。其二,是改變秦腔的傳播媒介。秦腔在傳播的過程中存在群眾基礎差等問題,盡管在傳統觀念中,秦腔一般受到中老年群體所喜愛,但針對目前的發展形式,秦腔只是固守傳統,難以創新,因此很難被大眾接受。青年人作為文化傳承的生力軍,在觀賞群眾中占主導地位,而且改革與創新是藝術展的首要前提,秦腔不能因循守舊,而應該在保留原始曲目精髓的基礎上,加入創新元素,如將一些熱門話題融入于秦腔的唱詞中,讓秦腔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從而能夠更好地被保護和傳承下來。
當前,秦腔藝術發展受到限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發展資金不足。因此,秦腔在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基于自身的藝術特色,攜手其他文化品牌與企業進行合作。因為當前是多種文化交替發展的時代,具有文化意義的品牌往往更受關愛。在這一過程中,秦腔不僅可以吸引資金來源,有助于其在各個地區開展相關的文化展演,使秦腔為更多人所了解,利于自身傳承。而且,這種方式還提高秦腔傳承人的經濟效益,使秦腔傳承人有足夠的精力與熱情為傳承秦腔藝術而不懈努力。其二,通過引入資金,可以更好地對于秦腔感興趣的群體進行培養,戲企聯姻制度可以使秦腔愛好者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便于秦腔的傳承與保護。
2012年4月8日,對秦腔藝術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由西安交通大學與陜西戲曲研究院共同開辦的戲劇學院正式掛牌招生,西安交通大學將以培養戲曲傳承人為教學目標面向全國招收戲曲專業的預科生、藝校生,并開設戲劇研究、劇目創作、導演、表演、作曲、舞美設計制作、燈光等多個相關專業,旨在打造秦腔藝術與中國戲曲的超級學府。同時,西安交通大學與陜西戲曲研究院還共同參與國家非遺傳項目傳承人保護計劃,針對秦腔傳承人進行培養和保護,確保秦腔藝術的精髓不會在傳承過程中有所流失。在注重秦腔自身保護的同時,也要向外界傳遞保護的信息,讓民眾認識到秦腔藝術的重要性及其獨特文化意義,讓大家都能夠投入到秦腔保護當中,去為秦腔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秦腔是我國古老戲劇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新時代下,中國人不能缺少沉淀,更不能缺少自己本源的精神基礎,通過分析秦腔現階段的困境,來更好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是我們每一代青年人的責任。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