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淇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青島 266590)
全球化時代下,信息的前沿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創新,都離不開科學藝術的交叉融合。在力圖以真實描摹物象的光影特征和空間關系為主的藝術和用語言、定理、公式來表明世界的內在結構和變化的規則的科學都試圖真實地重構世界,在對立中發展??茖W和藝術的融合,在高校美育的不斷變革中融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為培育和建構完整全面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載體。但根據兩辦《意見》中也提道美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還提出高校美育教學還與當下的教育存在很大的悖論。如何在科學藝術融合的語境中,探索三步走的教學模式的實踐模式和應用路徑,是當下亟須解決的一個難題。
當代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介入藝術領域,將藝術和科學相應認知重新建構,共同研究目前高校美育的發展現狀和路徑。根據科學和藝術的起源來看,兩者本同源,只是在近代才開始脫離,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 heeler,1911-2008)在20世紀(1989)提出的想法:萬物源于比特??茖W和藝術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本質——比特。從科學起源和演化的路徑上,知道了其實科學一開始就是藝術,都是人類的智性文化。根據英國雷蒙·威廉斯提道說,作為觀念、概念的“science”和“art”側重動手的技能,是實踐知識17世紀中葉兩者才開始區分,科學和藝術從概念上的分化始于科學革命??茖W和藝術其實是近百年才分開的,幾乎有兩千年的時間科學≈藝術,在這樣無法切斷的關系中,藝術和科學的跨界融合變得更加有據可循,也為高校美育教學路徑的不斷革新提供了新方向。
在人才培養體系中,高校美育教師作為美育教學的主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國家提出三步走的教學模式,但當前多數綜合類高校的美育師資力量薄弱。大部分高校忽視對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去缺乏對美育方面的知識學習和相關的培訓。教師學科背景各異,藝術修養也不同,大多數美育教學工作的老師都是同時兼顧承擔自己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因此,在三步走的教學模式實踐中,美育工作的實際成效大打折扣,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美育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體系不完整。兩辦《意見》中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至少要在藝術限定選修課中選修1門且通過考核。至今,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分為限定性選修課和任意性選修課,并對課程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調查顯示(如圖所示),在綜合類高校中限定性選修課的開設存在不足的現象,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長進行開設,因人設課,并未形成系統的美育教學體系。在任選課程的設置中,大多數課程都是欣賞與鑒賞類課程,教學內容比較淺顯,學生也只能浮于表面。

課程設置
高校對美育課程的重視度不夠,美育政策實施遲緩。學校在辦學中過分注重辦學思想,只追求升學率和就業率,將通識美育教學邊緣化。美育教育教學不規范、不科學的現象較為嚴重,總之,目前高校美育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設置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三步走教學模式的推廣。
美育課程的教學方式跟不能與時俱進,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歐美高校豐富的審美教育方式為我國的美育教育提供了借鑒。其中,小班教學、課外拓展、跨專業學習等方式,形成“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啟發學生的課堂創造力。而我國美育的教學模式相比較陳舊,多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教學。這種落后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并沒有營造出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圍,更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當然我國的美育中也有實地參觀和課外拓展等模式,但普遍存在課時量少的問題,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科技+藝術”是當下高校美育發展新格局,在美育教育中培養具有藝術思維和科學思維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需要傳道者自身建構全面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對科學思維的理解,從而調動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審美認知。因此,提升跨學科背景下美育教學團隊的發展新格局是至關重要的,高校教學團隊要不斷追求非邏輯思維的跨學科美育教學團隊。當下,雖然高校的任課老師藝術素養和理論知識相對扎實,但跨學科背景的教學團隊的普及化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拔高。
對于組建跨學科背景下高校的教學團隊授課機制建設,要求較高,不僅要在不同的學科中相互結合,同時還要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針對高校學生隨時代變化的審美情趣和對科技的認知興趣,團隊教學還需及時更新教學方式方法、深化教學理念觀念,把科技美學融入高??鐚W科美學教育中,提升整體團隊教學質量。國內現有跨學科背景下美育教學團隊在探索階段,結合不同的學科,讓學生的科技和藝術教育得到多方面的發展。通過結合材料、電子、光學、計算機、幾何等科技原理,將幾何與美術相結合,提升構圖思維模型;將材料與美術相結合,改變審美形態;將光學和美術相融合,提升審美感知;將計算機與美術相融合,拓展美術類別。通過多學科相融合的課堂,可以積極膠東學生,培養多元化的人才。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給高校教學帶來了新曙光,由傳統“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逐漸轉變為以互聯網教學為主學科建設。因此,美育教育也要跟隨進步的腳步,在新時代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從而完成“單一教育”轉向“交互式教育”的轉變,讓美學教育隨時代的發展而進步,課程的形象生動才能夠更容易被學生們感興趣,讓學習自然而然變成一種浸入式“交流”。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美學作品的歷史、故事和背后包含的意義生動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作品的“誕生”,同時增強學生的記憶,強化作品的視覺效果,增加人與跨時空作品的互動性。使“顯性”教育轉變為“隱形”教育,使學生在潛意識里形成對美的認同。通過體驗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合理進行的教學,增強教育的浸入感和互動感,更好地實現在藝術教育的目標。
“在教育實踐方面,美育的邊界相對模糊,缺乏與具體學科、課程對接的框架,不具備與系統性、一貫制的課程體系深度結合的能力?!笔敲烙n程在實施的過程中一直面臨的困境。因此,應由淺入深的構建美育課程體系,根據自身美學素養進行課程選擇,形成一套以國家美育課程標準為導向的遞進式課程體系。高校美育教育的培養目標與中小學不同,大學美育要培養的是學生在學習和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能將思考、情感和行動結合起來,形成是有情感、有精神深度、有道德感和自我表達能力的人。在低年級設置相對基礎和寬泛的欣賞課程,在高年級的時候設置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具有藝術深度的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將所學美育內容嵌入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培養專業審美意識,提升創造力。學校教務通過大數據專業分析,進行專業與課程的點對點匹配,有效實實現美育課程以人文素養為基礎、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并重的課程體系。
美育作為一種培養個人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進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打破藝術和科技的齟齬,將理性的美與感性的美相結合。在科學和藝術的背景下,基于三步走的高校美育教育模式,可持續性的將學校美育、傳統文化、互聯網+和創新動力相融合的新美育教育模式推動高校美育課程有序進行。高校美育的實踐也應該以新時代科技和藝術融合為契機,探尋新的模式和變革路徑,培養跨界融合的多元型人才,為國家未來的教育事業的發展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