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貴合
課堂教學不應一成不變總是一個頻率,而應如同一首樂曲抑揚頓挫。簡單地說,我們課堂中的節奏應該是不斷變換的,有重有輕、有快有慢。
心理學家在觀察、研究后得到了兒童注意力穩定性持續時間的統計數據:5 至6 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 分鐘;7 至10 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 分鐘;10 至12 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25~30 分鐘;12 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而一般課堂教學的時長為40 分鐘,那這樣就存在一個矛盾點,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一節課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學生雖聽了教學內容,但沒有聽進去;學了,但沒有學會。所以教師在掌握了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這一數據后,可以在課堂進行到相應的時間段時,適當地把課堂節奏“慢”下來,通過這個慢的環節,讓學生度過注意力不集中的階段,再開始后面的學習。這個方法在低年級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而對于中高年級,教師總認為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年齡的增長、注意力集中時間的延長可以不用放慢節奏。其實不然,通過上面的數據不難發現,即使六年級的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還不到40 分鐘,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地變換節奏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案例: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
很多教師也注意到了兒童注意力時間這個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創造出了很多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如讓學生唱歌、跳舞、拍手、起立等方法,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在想,能不能讓學生在放松精神的同時又與課堂教學內容不分家呢?比如:讓學生就一個問題發生爭論、對一件事發表不同的觀點等等,因為變換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所以學生也能夠達到再次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對于一些教學內容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是能夠引起學生討論的,如一年級下冊《找規律》一課,如果只從解決問題這個角度來說,學生都能夠正確解答。而本課的落腳點是:1.學生能夠用數字去表達規律。2.學生能夠用數學語言去表達規律。因此在課上很難找到能夠引起學生討論的論題。于是在這節課上,我特意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新知學完之后,課堂教學約進行了20 分鐘左右,學生的注意力要分散了,并且將要開始練習階段。在課前我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張練習紙,全班除一人外其他學生所給的題目都是:

5 個花瓣與6 個花瓣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花瓣,而唯獨給一個學生的花瓣是這樣的:

5 個花瓣與4 個花瓣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花瓣。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匯報時,教師指定這名學生回答。
師:你能把你的思考結果分享給大家嗎?
生1:老師,我發現這組花瓣是5、4 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花瓣。
許多學生在學習上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總認為答案應該是唯一的。當別人的答案與自己的答案不同時,不是他錯就是我錯。但哪個學生也不會第一時間就喊不對,而是面面相覷,最后從其他學生的臉上也得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生1 的答案與其他學生的答案不同。于是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喊:不對。
師:(對生1)大家說你不對呢?還不再數一數。
生1 開始重新做這道題目,教師也和他一起數。數完之后,生1 抬起頭,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教師說:老師,就是5、4 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花瓣。
師:(看著其他學生)對呀,就是5、4 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花瓣。
當教師說完這句話后,其他學生開始數自己的,因為教師在班級里具有權威性,老師都說是了,那就一定是我“錯”了。學生在數完之后,再次面面相覷,于是又得到了一個答案,與教師所說的結果不相同,于是全班學生再次喊出:不對,應該是5、6 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花瓣。
師:答案不同了怎么辦?
生:老師,我們要看一看他的。
師:你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只關注一個結果,還要關注得到這個結果的過程對嗎?
生:是。
(教師把生1 的題目進行投影)
生:老師,他的和我們的不一樣。
師:那他的結果對嗎?
生:對。
師:那你們的呢?
生:我們的也對。
師:同學們,你們真棒,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你們的答案雖然不同,但是同樣精彩,因為你們堅持了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尊重了別人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會學習。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一個制造的“錯誤”,讓學生明白了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堅持自己,同時也要尊重別人。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達到放松注意力的目的,為進一步學習再次凝聚注意力。同時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法,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人情、人性、人道的教育。一個受學生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感情,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保ɡ铈偽髡Z)只有教師本身是這樣一位有童心、有愛心的教師,課堂才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教師用全部的真心、真情投入進去,所以溫馨,且充滿了生命的色彩,在收獲學生成長的同時也享受著做教師的幸福!可見在課堂中“慢”下來,變換一下課堂節奏很重要,只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才能被學習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