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諸欣平教授考入首都醫科大學(原北京第二醫學院,以下簡稱首醫)臨床醫學專業,從此,便與首醫結下了不解之緣。

高考之前,農村3年多的插隊生活磨煉了她的意志,在此期間培養的不畏挫折、不斷進取的精神,陪伴她不斷攀登人生一座又一座山峰。重返校園后,她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時光。1986年,諸欣平教授獲得了首都醫科大學授予的醫學碩士學位后畢業留校任教,這成為她教師生涯的起點。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正處于寄生蟲病肆虐、威脅百姓生命健康的時期,懷揣著為寄生蟲病防控奉獻青春的夢想,諸欣平教授考取 “包玉剛獎學金”,于1991年赴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做訪問學者,并隨后進入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進行了為期3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時值分子生物學飛速發展之際,她走在科技前沿,圓滿完成了歐共體-亞洲科技合作項目《瘧原蟲的基因診斷及基因分型研究》及瑞士Stanly Thoma Johnson 基金會資助的《惡性瘧原蟲基因多態性及抗原變異》課題研究。滿載著前沿科技知識儲備,諸欣平教授毅然于1995年踏上了歸國路,回到首醫以報答母校哺育之恩,一直致力于寄生蟲學的一線教學和科研工作。從1978年入校至今四十余載,她伴隨并見證了首醫的成長和高速發展,也在首醫實現了她的人生理想。
從1986年留校任教至今,諸欣平教授已然在一線教學崗位深耕了35個年頭,而“勤勉”、“認真”的品質從未褪色。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試金石。諸欣平教授始終堅持著“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這一看似簡單卻神圣無比的信念。從教材選擇、課件制作,到課堂教學、輔導答疑,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她對教學的熱愛與奉獻。她從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摸索教學方法,不斷豐富完善教學手段,注重教學改革,形成了“以趣導課、以理啟思、寓學于用”的教學特色,她善于用生動的臨床案例激發、喚醒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奇特的寄生蟲世界里發現生命形態的壯麗,啟發學生透過臨床現象詮釋疾病的本質。生動的課堂教學,深厚的理論功底,為她吸引了大批“粉絲”,很多學生申請加入她的研究團隊繼續深造,她是學生評教與專家評價中“優秀教學”的典范。
她先后主持、參加7項教改課題,發表教改論文20余篇[1-4]。在她的帶領下,2004年,《人體寄生蟲學》課程成為了首都醫科大學第一門“北京市精品課程”。
教材建設是高等教育和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諸欣平教授多年來編寫出版中、英文教材和專著20部,為我國醫學專業課教材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主編的3部國家級“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教材《人體寄生蟲學》(五年制第8版、第9版、八年制第3版)一直是全國醫學院校本科和研究生培養的主流教材[5-7];尤其是《人體寄生蟲學》(第9版)作為寄生蟲學領域首部紙數融合的經典教材獲評2021年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高等教育類)二等獎。同時,作為國家醫學教育題庫《人體寄生蟲學》的學科主編,圓滿地完成并不斷完善運行著國家專業題庫。因其在教學領域的突出貢獻,諸欣平教授先后獲得“北京市級教學名師”(2010)、“北京市優秀教師”(2013)等榮譽稱號。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發布《關于表彰北京市人民教師的決定》,諸欣平教授榮獲“北京市人民教師提名獎”。
諸欣平教授作為研究生導師,堅持樹人先樹德、育人先育心,她為人坦誠,待人謙和,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生活中,她教育學生樸實無華、真誠以待;在科學研究上,她鼓勵學生淡泊名利、不畏挫折。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是她對一屆屆研究生殷切的期盼。從開題答辯、中期匯報、結題答辯到論文撰寫,每一個環節她都悉心指導,認真評閱。與學生討論課題進展,文章結構安排,每每到燈火通明;5萬字的博士畢業論文,每每逐字逐句,斟酌修改,由于用眼過度,一度導致視網膜穿孔出血。三十多年來,她培養了30余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名博士生曾獲“北京市優秀博士生學位論文獎”,2名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多名本科生連續三屆分別獲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二等獎2項、優秀獎1項。只要涉及學生,她事必躬親、實時關心。大到學生畢業工作,小到學生情緒心情,她不斷在導師、朋友、母親三個角色中轉換,扮演著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和護航者,深受學生愛戴敬仰。她培養的學生遍及大江南北,撒播了一批從事熱帶醫學和寄生蟲學防治的高質量種子,尤其為北京培養了一支青藍相繼從事寄生蟲病防治的隊伍。這支隊伍戰斗在傳染病防治的第一線,為遏止疫情傳播和消除社會恐慌做著重要的貢獻。
諸欣平教授堅持科研與教學并重,教書育人之外,她還在寄生蟲學科研領域始終保持前進姿態,并秉持“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蒲械牡缆窂膩頉]有坦途,她曾因為課題的需要深入沂蒙山區在艱苦環境中采集樣本,也曾在那張簡易的辦公桌前撰寫論文至深夜。如她所說,“每一次活動經歷都給我的科研思路打開新的視角”,正是這種不畏艱辛、求知若渴的精神,引領她攀登一座又一座科學高峰。
世紀之交,在各級領導和學術前輩的支持幫助下,她克服各種困難在首醫建立了“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實驗室”。二十年前國內的科研條件遠不如國外,她在美國開展合作研究半年后,回國的行囊中裝滿了開展科研的小型儀器和實驗材料。她帶領團隊獲得一系列創新性的成果:首次發現并報道了我國不同地區惡性瘧原蟲的GLURP等位基因型蟲株,并建立了診斷和鑒別人類主要四種瘧原蟲的基因檢測系統[8-10];深入揭示了寄生蠕蟲與宿主補體相關的免疫逃避機制[11-13],并發現了多個抗寄生蟲病疫苗和抗蟲藥物的新的分子靶標[14-19]。上述成果對寄生蟲病防治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同時為國家制定寄生蟲病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她深知,科研的創新離不開前沿學科理念的引領和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在跨學科交叉的沃土上可以生長出新的科研創新增長點。諸教授帶領團隊開拓并聚焦于一個寄生蟲與宿主關系剛被涉足的“處女地”——蠕蟲蟲源蛋白對宿主的免疫調節,從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不同角度多方位闡釋了蠕蟲蟲源蛋白調節宿主免疫反應的新機制,為利用“蠕蟲療法”防治過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也為經典傳統學科科研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20-23]。
她帶領團隊先后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分課題等20余項國家、國際合作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先后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科研論文百余篇,其中以第一和責任作者在SCI收錄期刊發表英文論文40余篇,并以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項;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等省部級科技二等獎2項(第一、四完成人);曾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1999年),北京市高校“拔尖創新人才”(2007年),作為帶頭人獲北京市屬高等學?!安≡飳W學術創新團隊”(2009年)。經過多年積累,她在國內外寄生蟲學領域奠定了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學術聲望。曾連續十年擔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2002-2012年),現任中國動物學會寄生蟲學學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旋毛蟲病委員會(ICT)委員等職。因其在科研領域的卓越貢獻,諸欣平教授先后獲得“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稱號。
在科研道路上不斷進取的同時,她將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創新、學科發展緊密結合,積極發現和培育人才,努力為青年教師創造深造機會,幫助他們申請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研項目,為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并努力為團隊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作為病原生物學系主任,諸欣平教授不遺余力加強學科建設,極大提高了病原生物學學科建設水平。在她的領導下,首醫病原生物學于2008年成為北京市重點學科。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蘊含著諸欣平教授無數的心血和艱辛的付出。
作為首醫的學子,諸欣平教授留校任教至今35載,在做好一線教學和科研的同時,也為基礎醫學院乃至學校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育人、服務、教學、科研、管理,諸欣平教授在各方面都力求盡善盡美。她曾連續13年一肩挑教學科研,一肩擔黨政管理,舉重若輕。先后擔任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等職務。期間,她在學院師資隊伍培養、學科建設和教學制度管理等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她努力學會“彈鋼琴”,以管促研、以研帶教,以教助研。在與多屆院領導的共同努力下,創新和完善了學院各項管理制度。學院的管理水平和教學管理效益不斷提高,學院師資隊伍的學歷、學術及知識結構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任職期間,她曾作為“基礎醫學”一級學科帶頭人,組織協調與臨床的深度合作,極大提高了基礎醫學院學科建設水平。她帶領的“基礎醫學學科”獲批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并被評為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2011年),她所領導的基礎醫學院黨委曾分別于2008和2012年兩次獲“北京市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的榮譽稱號,學院工會獲評“北京市模范職工之家”(2009年)。她為學院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做出了無私的奉獻,也為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其貢獻,諸欣平教授曾于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7月作為優秀黨員專家代表在中南海受到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接見。
真情服務于社會也是諸欣平教授不懈的人生追求。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正是我國寄生蟲病防控事業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她曾深入黑龍江省某縣進行肝吸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與防控工作。當時該地區感染嚴重,她帶隊在艱苦條件下,指導當地醫務人員克服困難檢查了數百份患者糞便樣本,并到患者家中指導用藥,講解和宣傳預防措施。“每一次活動中老百姓因病痛而黯淡的面容都激勵我要更努力和專注,而每一次活動的成果也都讓我更加堅定寄生蟲學發展的前景?!?辛苦有加,但她樂在其中。 “能為百姓健康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我很高興,我覺得實現了自己的價值?!?/p>
近年,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境外輸入性寄生蟲病例日漸增多,對我國寄生蟲病防治帶來了新的風險與挑戰。為此,她多次參與寄生蟲病疑難雜癥的臨床會診,并積極參與寄生蟲相關疾病的社會普查、宣傳教育及咨詢防控工作,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百姓、報效社會[24]。
黑發積霜織日月。轉眼間諸欣平教授已與首醫攜手走過了四十多個春秋,她從首醫引以為豪的學子,成長為首醫獨當一面的知名專家,她歷經了首醫的發展變遷,也見證了一批又一批首醫學子的學成歸去。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每每經過階平樓前的銀杏樹,她感慨自己陪伴母校走過的美好年華,也為首醫今日之發展深感欣慰。如今,她仍在一線教學與科研崗位上繼續耕耘,以一顆赤誠之心奉獻母校,奉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