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凡雅
(中國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社會的文明程度在逐步提高,科學的不斷發展推動了人文精神的進步;反之,人文的力量又促進了科技的繼續。科技與人文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和促進。筆者以中國醫科大學公共通識課程為研究對象,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為出發點,對課程的設置與構建做了初步探討與分析。
從廣義來說,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獲得的全部經驗。從狹義來說,課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的、內容、范圍、活動、進程等的總和[1]。課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于中心的地位:(1)課程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具體實現形式之一;(2)教師的教育活動主要通過課程的形式來體現;(3)課程是學習者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4)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課程設置的深刻影響;(5)在教學質量評估過程中,課程是極為重要的依據和標準。因而在教育改革中,課程改革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素質教育發展的文化素質教育在課程改革中面臨一個難題:課程內容的規劃設置與課程的選擇。
由于教育制度的變革,當代課程向多元化發展,包括國家本位課程(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規定全國統一的基礎教育課程)、地方本位課程(不同省、市、自治區設置的課程)、校本課程(學校自主決定的課程)。國家本位課程:為保證國家整體教育的質量,指導國家教育發展方向,增強國家整體競爭力奠定基礎;地方本位課程:適應地方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調動地區發展教育的積極性;校本課程:有利于形成學校教學特色,促進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此三者統一培養出了大量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課程改革的發展對各大高校的課程設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各學校領導在國家教育體制下,適應地方本位課程,同時發展校本課程特色。中國醫科大學辦學80多年來,從早期的單一性的醫學類專業課程的設置,到目前在專業課和基礎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全校通識選修課程,課程的開設是以適應學生發展需要和遼寧地區社會發展水平為依據的,體現了國家本位課程、地方本位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機統一。
高等教育的最高價值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文化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模式,其實質是在知識教育中,通過文化價值等因素的介入,以文化的有機整體,實現“文而化之”[2]。文化育人在教育過程中主要表現為:以文化整體觀來探究人文知識與科學知識的交融和平衡,并將其貫穿于教育過程中。在教學方法選擇方面,文化育人主要強調知識的內化和升華,使學習者能夠真正將獲取的知識內容轉變為內在的人文素養。其內容主要針對的是素質教育中的社會文化素質。社會素質教育,即以人的生理組織為結構載體,并經過內心的心理過程形成的社會文化素養,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審美素質、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社會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等[3]。
以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為基礎,我校開設的通識課程主要分為5個類別: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英語類、藝術類、新生研討課。整體上看,人文類與科學類的課程設置說相對平衡。可見,在文化素質課程改革中,人文和科學課程相互促進、相互融合。但是,目前通識課程的設置也存在以下問題:(1)人文與科學融合度需要增強。目前在高校中,文化素質教育越來越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越來越注重塑造學生的價值觀,越來越講究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協同發展[4]。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需要不斷貫徹科學與人文相互融合的理念。科學與人文有其矛盾的一面,更有統一的一面。例如,科學家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王義遒先生說過“科學呼喚人文,人文引導科學”,二者的有機結合將大大推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深化[5]。無論是在專業的教育或是公共課的教育課程設置上,都應當重新估量人文與科技的比例,做到均衡發展、全面發展。那么對于文科類別的學生要適量增加科技類知識,而理科類學生則要加強人文精神的熏陶。(2)文化素質課程“質”和“量”要并重發展。單純增加課程量無法達到理想中的效果,這就對教授課程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文化素質課程是由專業課教師來任教,但是對于非本專業的學生來說,理解時有一定困難,這在自然科學類的課程中體現較為明顯,久而久之,學生可能會因為感到難以理解而失去興趣。因此,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教師能夠深入淺出地去引領學生探索另一領域的文化內涵尤為重要。而文史哲類的課程能夠陶冶情操,不過其成效體現在較長的時間段內,短期效果不明顯。(3)文化素質課程地位有待提高。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一直不受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在課程中的地位,選修課一直不如必修課得到的重視多,公共選修課相比也不如專業選修課分量重。人文素質教育就全校而言是通過選修課來實現的,所以適當提升其重要性可以通過這方面的改變來達到。此外,部分類別課程在選課的過程中分布不均,需要調整,學生并不是總選得到自己滿意和想要學習的課程,這就產生了矛盾,當文化素質課程成為一種負擔時,其價值自然無法實現。
良好文化素質的課程規劃和恰當的選擇有益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并可以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德國課程論專家克勞斯·韋斯法倫認為,學校課程的建構必須符合5個合理性,即:依據法律規范的合理性、依據規范思想的合理性、依據聯系生活現實的合理性、依據規范平衡的合理性、依據教育學說的合理性[6]。文化素質課程的規劃當然也應該符合這5個建構要求,其模式規范見圖1。
圖1 文化素質課程的規劃
文化素質課程的規劃首先必須符合法律規范;其次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因為我們所有的課程的設置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新時代人才的要求;最后,在前兩者基礎上,文化素質課程的規劃應該符合規范思想、符合教育學、符合規范平衡。規劃框架的構建旨在讓學校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各項課程任務一目了然,并對其互相之間的關系有清晰的認識。
經調查,66.7%的學生在選課時偏向選修人文與藝術類的課程,33.3%的學生選擇其他類型。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課程中人文與藝術課程較為輕松,而另一些與科學技術應用有相關的課程學起來要相對吃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在選擇時主要偏向個人愛好,而沒有考慮讓自身的知識素質得以全方面提高。因而,課程選擇設置是文化素質培養的重要過程。
高校的文化素質課程應當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社會學科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備的體系,尤其是其基礎課程或主干課程必須進行系統化配置[7]。為了實現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改革的目標,科學系統化地設置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尤為必要。如果存在課程結構設置混亂、課程知識體系不完備、課程內在邏輯性差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發揮文化素質課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成效也會大打折扣。
在文化素質課程的設置上,要求課程之間必須具有內在的聯系。以歷史課為例,歷史研究型課程應與歷史實踐型課程相結合,歷史基礎知識課程應與歷史欣賞課程相結合,中國歷史課程應與外國歷史課程相結合。文化課程間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實現系統性的文化育人,使學生文化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在課程相互融合的同時,文化素質課程還應考慮課程之間的整合性。課程的結合不能僅僅是內容的疊加,還應考慮其內在的連貫性和邏輯關系,要使知識呈現出完備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建立科學、完備的高校文化素質課程體系,有利于其文化教育功能的持續發揮和學生系統性地接受文化素質教育,為二者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構建必須具有文化性特征,即必須符合文化素質教育的特點。課程是文化傳承的工具,它起源于文化傳承的需要,有傳遞一定社會文化的功能,這是有史以來學校課程不變的宗旨。尤其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同時也是高校課程構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