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璐璐
摘要:在進入高中學習階段之后,伴隨著歷史信息量不斷增加、知識形式與結構日趨復雜化,以及高考的考察重點方向發生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促使學生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難度日益增大,教師所面對的教學壓力逐漸攀升。而基于傳統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資源、技術、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教學模式進行革新,致使建設有效性歷史課程教學課堂受到了限制,為此如何能夠充分利用新課標教學環境提供的便利條件,建立符合高中歷史學習特性的教學模式則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性
一、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的構成元素
1. 多元組合的教學策略
素質教育的實質是在學生進行解答分析期間,讓學生能夠盡可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會歷史客觀事物所反映出的精神內涵。例如,在學習近代史戊戌變法中,如何透過變法所產生的結果,尋找到變法革新失敗的原因,進而折射出當時舊中國的思想形態。而形成該類論述問題的結論則需要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思想意識交流與溝通,在知識信息完成對接后進行整理歸納,從而最終形成結論。因此所需要的教學策略不拘泥于應試教育中“一問一答”的教育模式,還要采用合作、探討、導學等多元化教學方略,鼓勵學生打破對傳統知識、觀念的束縛。
2. 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
從硬件資源來講,在新課標教學思路的指導下,大量以智能化、自動化為主導的高新電子科學技術被逐步應用到課堂實踐活動中來,把學科問題以二維到三維或多維度視角向學生進行展示詳解,降低學生對于空洞抽象歷史概念的理解難度,例如,多媒體視頻教學設施的引進。
從軟件設施來講,在世界范圍內,人類歷史文明的誕生其實就是人類通過不間斷的生產與勞動凝練出對事物的真實認知。形成了形態各異、認知觀、價值觀不同的歷史文明,如巴比倫文明、瑪雅文明、西亞與中亞文明。在我國范圍內,悠久的文化歷史變革,則充分代表了我國人民優秀的智慧與民族精神。
二、現階段推行有效性歷史課堂教學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1. 如何正確理解課程中心思想
由于高中時期歷史知識總體呈現出時間跨度大、覆蓋范圍廣的特點,其中既包含了從舊石器時期到新時期時期,再到封建與資本社會時期的歷史階段,同時還包含了政治、軍事、經濟、農業、工業、文藝等各類社會生產勞動部門,然而由于生產力以及資源環境條件因素存在的較大局限性,導致了每一個歷史階段所形成的社會變化狀況表現出較大差異。需要教師對該時期內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準確把握,才能控制好教學節奏的快慢程度。例如,我國封建歷史階段,從秦朝建立開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跨度約為2000多年,體現出大一統、中央集權、儒家思想等思想內涵。
2. 確保整個教學進程緊密嚴謹
歷史課程的教學就是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歷史課程所涵蓋的教學元素相對較多,有理論思想類的、有實踐技術類的,同時還有實體事務類的,需要對其進行重新排列組合,確保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措施能夠做到一一對應落實到活動實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備課熟練程度、教學物資的配置、學生基礎知識儲備等因素出現的變動狀況,則對于教學進程產生了不同幅度的影響,而為了確保整個教學活動的完整性與連貫性,則需要教師以前期制定的計劃為基礎,對課堂上出現的影響因素進行及時糾正,以“活學活用”的觀念,調整影響因素干擾而導致的教學偏差。
三、創新構建有效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對策
1. 明確歷史教學思想路線
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歷史教學思想。要以提升高中學生素養為主導,以追求教育長遠化利益為目標,立足于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深入激發學生對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潛能與優勢,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學習、自我分析、自我應用。
二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思想,要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對于歷史的認知與感知力互不相同,而每一個學生學習歷史的措施及方式都是有著獨特的客觀規律性,尤其是對于激發潛能表現尤為突出。
三是明確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安排組織者,更重要的是學生心靈的培育者,需要教師不斷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從本質上能夠正視歷史課程的重要意義。
2. 明確高中歷史教學目標
以學習戰國歷史時期變法有關內容為例子。從知識與技能方面,需要高中學生對于戰國的時間階段進行劃分,明確自公元前453年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六國為標志,并通過課本教材、歷史文獻、歸檔文案等資源收集處理,與戰國歷史階段有關的重大事件,熟悉其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環境。以此來鍛煉學生判定、總結、分析的技能。從過程與方法方面,為保障課程內容的全面性以及研究成果所具備的說服力,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自主學習。并從了解各諸侯國的環境、軍事、政治、經濟實力,明白戰國時期變法革新、求存圖強的歷史意愿。進而從內心深處確立對客觀事物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思想理念。
3. 規劃并完善課堂計劃
以《我國古代史——漢唐史》為例子
首先,面對高中生相對活躍的思維模式,放飛自我的性格特征。教師對于漢唐史的講解引導,則應當注重對于精練語句、名師名詞等吸引力強的語言描述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以此為切入點引起對包括詩詞歌賦、情感表述等事物信息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并結合下一階段教學內容把導入、呈現、理解、鞏固等各環節統一結合在一起。
其次,對于新課程的講述,其重點在于如何將包括意識形態、重要人物、歷史轉折點等內容逐步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入理解,并以此來推斷完成整個教學任務的時間預估值。同時采用多種形式對主要歷史場景進行課堂還原,編制與之相對應的課題,如技術類型、生產方式等供學生進行練習。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性歷史教學模式已然成為未來高中階段歷史課堂所采用的重要教學策略之一,其良好的實踐效益獲得了教師及學生的廣泛認可。為此應當確立教學思想、判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計劃、落實教學實施、完成教學評價,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擺正教師引導者的位置,建立不同成員間溝通橋梁,為實施有效歷史教育探索出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嚴保偉.借助課堂討論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研究[J].才智,2020(6):139.
[2]吳福海.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