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鹿
【摘要】初中歷史學習可讓學生形成以史為鑒的意識形態,初中時期的學生是價值觀念提升的關鍵時刻,教師將歷史中的文化與民族情懷,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最終讓學生在歷史課堂形成完善的思想品格。縱觀初中歷史教材,其中包括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包括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講解,此時教師借助時間軸記憶,利用縱向深度解析方式,讓學生將知識點進行串聯,完成知識學習后,教師重視學生的民族情懷培養。綜合上述本文總結學生歷史素養的重要影響,并探析幾點初中歷史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策略探討
引言
歷史學科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的新增設學科,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伴隨著我國教育的革新,對歷史的教學重視程度逐漸增強,尤其是素質教育與初中歷史的融合,這是課程革新背景下的教學工作重點,歷史作為相對獨立的初中教學任務,教師以歷史教材為例,為學生講解中華文明發展歷程,讓學生樹立民族文化情懷,此時歷史學科不單是傳授歷史知識的單一功能,一定程度上可實現我國初中生德育與家國情懷的促進。
一、歷史素養養成的重要意義
新時期是教育革新的時期,義務教育過程更注重學生的素養養成,此時教師應總結素質教育核心內容,結合歷史學科特點,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提升歷史素養,將此作為教學重點滲透于課堂中,綜合上述本段文字通過三點總結學生歷史素養的重要作用。第一牢固歷史知識,縱觀現階段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絲毫不能提起興趣,歷史課堂成為學生獲取歷史文化的重要路徑,此時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度變化,通過課堂引導將學生建立歷史學習的基礎素養,解決部分學生學習低迷等現象。第二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常言道以史為鑒,此句話的內涵是,歷史中有太多學生值得思考的問題,簡單舉例中國的近代史,中華民族由強國刮分、侵占,正逐漸向世界強國進步,這其中包含眾多中華兒女的努力與付出,學生通過歷史課堂學習近代史知識,提升對家國情懷的認識,認識到“吾輩當自強”的價值觀念。第三獨立思考能力,歷史素養也是學習素養,學生在歷史課堂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培養下,養成獨立思考與深度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探討
(一)內容梳理法
歷史課堂教師利用內容梳理過程,讓學生對重要事件的歷史時間點深入記憶,尤其是單元小結時,可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為學生梳理。歷史學生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知識點眾多且復雜,此時教師應善于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綜合學習,避免出現單元知識點理解不深等問題。例如八年級《五四運動》一課學習時,筆者借助于思維導圖形式為學生做重點內容梳理,完成所有課時講解后,筆者帶領學生進行重點梳理,主要分為四部分內容,分別是雷霆之怒五四運動爆發,星火燎原五四運動的擴大,歷史新篇五四運動的意義,薪火相傳五四運動的精神,對于上述四部分內容筆者增加時間、人物以及結果內容的增加。通過過程學習及時帶領學生梳理內容又完成課程復習。
(二)時間軸記憶法
歷史學科的學習不能是混亂的,課堂上教師應該以單元小結或課程小結形式為學生綜合講解,將事件與時間坐標進行聯系,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記憶時間點,避免出現歷史事件發生事件混淆問題。例如八年級《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熟記鴉片戰爭的爆發與失敗原因,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與影響,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侵華運動此時筆者借助于時間點記憶方法,帶領學生進行兩節課的學習,課上筆者自一八四零年六月起為學生講解英國艦隊進入我國珠江口,自此鴉片戰爭開始,一八五六年十月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列國開始入侵中國。以兩個關鍵時間點為主線,將該時間段內的重要事件,以時間為主線為學生授課,方便學生記憶。
(三)深度比對法
深度學習是指,讓學生通過教材知識學習認識到授課的核心內容,通過歷史學習學會獨立思考能力,尤其是通過同一歷史事件點,各國發生的不同歷史事件,以此對比提升家國情懷認識。例如八年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鞏固》單元學習時,以抗美援朝一課為例,本課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此次戰爭的愿意,對戰爭中的英雄事跡分析其身上的價值觀念。課上筆者帶領學生進行知識學習,自一九五零年六月起,朝鮮內戰爆發,受美軍侵略影響中國決定出兵朝鮮,此次戰爭目的是保家衛國。完成基礎知識學習時,筆者帶領學生分析鴉片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通過深度對比提升學生認識,同時在對比中復習。
三、結束語
綜合上述,本文通過內容梳理、時間軸記憶、深度比對分析歷史學科的教學方法,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新時期是教育革新的時期,義務教育過程更注重學生的素養養成,此時教師應總結素質教育核心內容,結合歷史學科特點,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提升歷史素養,將此作為教學重點滲透于課堂,最終全面提升歷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武興.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情境的創設方法[J].考試周刊,2021(46):141-142.
[2]張志奎.初中歷史教學中拓展歷史細節的原則和方法[J].文理導航(上旬),2021(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