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容
摘要: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恰當地滲透德育,讓學生能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故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教師也要積極挖掘學科德育內涵,立足于學科特點,讓德育之花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本文先簡單分析了小學德育教育現狀,接著就如何將德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進行了說明,以供相關同仁參考。
關鍵詞:德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引言: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在立德樹人的提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需要重視德育滲透。與其他學科相比,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本身就涉及非常多的德育內容,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十分方便。不過,從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德育滲透的狀況來看,許多教師在方式方法上還存在問題,具體而言就是教師將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活動分離開來,并且在德育教育中仍以理論說教為主,難以讓小學生產生認同,更無法從中汲取營養。因而,讓德育之花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需要授課教師能先轉變觀念,創新教學策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良好道德的熏陶,在生活中積極踐行道德行為。
一、小學德育教育現狀
(一)認知不全面
在傳統的教育思維下,許多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成績輕德育的現象,過于關注升學率,沒有意識到德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同時,絕大多數家長也是如此,不重視對孩子進行道德培養,僅有的一些道德培養也因理念陳舊,難以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在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均缺失的情況下,小學生的道德認知不全面,存在依賴性強、自私等問題,使得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受到了極大影響。對此,家長與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重視德育教育的前提下,能樹立好榜樣模范,利用一切機會給予學生德育熏陶。
(二)運行機制存在缺陷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立德樹人已成為當今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也是各年齡段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前提,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可以發現,雖然與之前相比德育教育受到了廣泛關注,也確實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還遠遠不夠,德育教育仍舊還處于邊緣位置,尤其是學生對此缺少正確的認知[1]。另外,盡管很多教師都認為德育教育很重要,但在實施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無法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還是采用理論說教的教學模式,并且不太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對德育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刻,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小學生的發展。
二、讓德育之花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的方法
(一)結合實際,用生成點亮課堂
目前,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都會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為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了保障。但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課堂中會出現一些計劃之外的事情,讓教師的教學計劃受到影響。假如此時教師還是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授課,必然無法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實際,跳出預設,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反應靈活設計其他的活動,這樣既能盡快恢復課堂秩序,也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德育熏陶。例如,在《請大家排好隊》這一課的講授中,原本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小禮物,用于獎勵課后作業完成認真的學生,但在發放禮物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因受到了獎勵,變得比較激動與興奮,出現了擁擠、插隊與交頭接耳等情況,這樣的行為也引起了其他學生的不滿,雙方開始了激烈交鋒,使得課堂活動陷入停滯狀態[2]。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如果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學生回到各自座位上,顯然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讓學生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他們也不會主動去進行改正。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安靜下來,并提問:“在領禮物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個別同學擁擠他人、交頭接耳,所以使得這項活動不得不停止,那么要想保證大家順利領到禮物,應該怎么做呢?”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開始意識到要排隊,保持秩序,于是有的學生就提出大家要按照順利領禮物,隨著大家自覺遵守紀律,此項活動很快就完成了。從此次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小學生在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的人品存在問題,而是由于年齡較小,并未意識到這些行為是錯誤的,這就需要大人們可以發揮引導作用,而不是單純的批評教育,如此就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德育滲透。
(二)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體驗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在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結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此豐富學生的體驗,為日后的生活奠定基礎。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所使用的教材來看,其中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知識內容非常多,故而,教師要結合教學需求,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驅動學生體驗,以此優化教學,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建立道德認知。例如,在《周末巧安排》一課的教授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對本課知識進行學習時,就可以基于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都是如何過周末的。在教師的引導下,課堂氛圍瞬間變得活躍、輕松起來,然后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制定一個周末計劃,盡可能可以確定每一個時間段需要做的內容,以此培養學生合理安排生活的良好習慣[3]。
(三)尊重個體,強調有理有據
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源于個體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家庭環境等諸多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歷道德兩難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不同的觀點。面對學生提出的觀點,教師不要急于判斷對錯,否則只會讓學生關注結果,也不利于學生塑造積極心理。此時,教師首先要清楚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他們是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所以需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進行討論,這樣既能了解學生所提出觀點的由來,也可以促使他們在討論、辯論中形成正確的認知。例如,在《正確認識廣告》一課的教授中,學生對廣告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覺得廣告會影響到自己觀看電視節目的心情,有的學生則認為從廣告中也可以學到一些知識,不應該抵制廣告。根據學生提出的觀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鼓勵他們進行思維碰撞,最終形成統一的認知,如對低俗的廣告應當抵制,而對一些公益、有教育意義的廣告則應當提倡。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結束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作為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在樹立育人理念的前提下,結合該學科的特征,合理滲透德育滲透,并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深刻體驗到德育的價值,深化道德認知,從而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穆仕武.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德育[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9,000(012):43.
[2]王國伙.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創新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000(029):P.227-228.
[3]蘇秋花.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淺談德育工作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巧妙滲透[J].新課程導學,2019,000(027):P.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