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淑瓊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MECT室,南寧,530001)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中發病率最高的精神類疾病,臨床常見的癥狀表現為患者的思維、情感以及認知功能等發生異常[1]。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都需要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進行治療,但病程遷延,且病情容易反復,對患者及家庭造成頗為嚴重的負擔[2]。本研究采用睡眠護理對其進行護理干預,并與常規護理干預做出比較,探究前者對睡眠質量與精神分裂癥的改善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合并睡眠障礙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齡(37.44±1.67)歲,觀察組中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齡(36.82±2.25)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為患者提供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睡眠護理以及常規康復訓練等。觀察組行睡眠護理干預,主要包括:1)建立護理小組,對患者進行全面了解,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2)進行用藥指導,發放藥品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確保患者將藥品正確服用。3)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了解患者患病以及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進行疏導。4)改善患者睡眠環境,根據患者的喜好將病房進行布置,使患者降低抗拒心理,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護理后的睡眠質量與精神分裂癥狀改善情況進行比較。

2.1 睡眠質量改善情況 對2組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進行比較,2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睡眠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睡眠質量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比較分)
2.2 精神分裂癥狀改善情況 2組患者精神分裂癥狀改善情況比較,經護理后觀察組的改善狀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精神分裂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導致精神類疾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3]。其病因多樣,發病群體多為青壯年,患者在發病期間常常出現思維、情感、知覺等方面的障礙。相關研究證明,精神分裂癥合并睡眠障礙的患者臨床常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短,多夢盜汗等癥狀,睡醒后疲乏感較重[4]。睡眠障礙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起到較為嚴重的阻礙作用,因此對其進行全面的護理干預則顯得至關重要。
精神分裂患者出現睡眠障礙時,不僅僅要對其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更重要的是開展行之有效的睡眠護理,使精神分裂合并睡眠障礙的癥狀得以緩解,以此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5]。睡眠護理主要指的是對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從而為不同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體現了臨床護理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對患者的睡眠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并根據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分析,并以此判斷患者的睡眠質量,根據結果為患者改善睡眠環境以及心理狀態,協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以促進患者睡眠質量的提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在進行護理干預以前睡眠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睡眠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睡眠質量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患者精神分裂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能夠發現,在進行護理干預前精神分裂癥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后觀察組的改善狀況評分為(56.27±3.55)分,顯著優于對照組(65.82±3.9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睡眠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障礙的改善效果確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與精神分裂癥狀,值得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