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珠
筆者是一名數學教師,近幾年一直教的是小學中年級的數學,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接觸到的計算主要是由較小的數轉變為較大的數,特別是三年級。筆者雖然從教時間短,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在這幾年的教學中,特別是計算教學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以饗同行。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三年級的學生逐漸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慢慢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們的自制力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因而需要教師、家長不斷的監督,特別是在計算方面的。由于二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口訣、加減法的豎式計算等計算方法。而且二年級的題目難度較小,閱讀量不大,計算量較小,學生較為容易拿高分,因而,部分學生會有一種認識的誤區:三年級數學的計算很簡單,可以直接口算,不需要筆算。但是,三年級之前學習的計算都是涉及較小的數,而三年級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計算的數變大,解決問題的題目不再是直接問,而是學生需要經過思考、分析才能確定用什么方法解決。同時,三年級的計算也是為以后學習的三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小數的計算,甚至是分數計算做鋪墊。所以,培養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計算習慣尤為重要。
養成一個好的計算習慣不是一時半會就養成的,需要教師不厭其煩的監督、提醒。在學習計算時,筆者會要求學生準備兩本本子,一本練習本,一本草稿本,練習本是用來抄計算的題目的,草稿本則是用來打草稿的。但是,筆者也要求學生在草稿本的計算必須是有順序的、工整的。見字如見人,如果學生的草稿本是混亂的、無序的,說明他的思路也是混亂的,他的學習態度是不端正的,而且這樣做的好處還有一個:錯的題目可以找出具體哪里做錯,比如,忘記進位、沒有退位還是乘法口訣背錯了,都變得有據可查,找到自己的錯誤原因,自然就知道下次如何避免出現相同的錯誤了。計劃總是美好的,在教學過程實施時,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馬上做好,完全按照教師的要求來做。所以,這就要求教師一開始時就要嚴格執行,不可以放松,耐心與學生溝通。這樣做的原因與好處,逐步養成習慣。
二、如何讓學生嚴格完成教師的要求
不能一味地依靠懲罰,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更加傾向于會表揚學生的教師,所以要利用相關的獎懲制度來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在計算的教學中,筆者會讓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計算訓練,例如,完成練習的前十名且全對的學生有獎印章(集齊一定數量的印章可以進行抽獎),所以,學生對于計算訓練的課堂十分熱愛。但是不能以這種形式來進行教學,因為有些學生的計算較慢,但是,他確實能做對。因此,對學生要進行適當的鼓勵,這樣,他才會保持對計算的熱愛。例如,在巡堂時為學生批改計算題,既能進行一對一批改,對每一個學生的錯誤或正確進行講解,大大提高了學生計算的掌握率,同時也激發學生計算的熱忱。
三、結束語
這個階段的學生也許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地喜歡計算,但是學好數學這一門學科,計算是繞不過去的知識。而且數學是一門富含魅力的學科,簡潔的語言,嚴謹的邏輯,高度的抽象不斷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它。同時,計算也吸引著學生去征服它。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特色,只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策略,教師的課堂也才會不斷散發著魅力,吸引著學生去探索計算,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而推動學生去探索數學這一門學科和促進數學的發展。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