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杏英
【摘要】詩素有“言志抒情”的說法,而且詩詞寄托著歷代中華兒女的情懷和夢想。詩教,是通過“詩”教化人的方法。佛山市順德區倫教荔村小學(以下簡稱“荔村小學”)詩教歷史悠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學校開展詩教活動成績斐然。為更好地發揮學校的特色優勢,荔村小學依托濃厚的地域文化,結合校園文化氛圍,提出了詩化德育特色,經過一系列的建設實踐活動,現已初具成效。
【關鍵詞】詩詞;德育;特色建設
道德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國家乃至民族興衰成敗的立身之本。因此,堅持實現五育并舉、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目標要務。
近年來,為更好地發揮學校的特色優勢,荔村小學依托濃厚的地域文化,結合校園文化氛圍,提出了“荔香文化”作為本校教育特色,在“荔香文化”的背景下,我校致力構建“一訓五有”的德育體系。“荔香文化”中“香”字取“詩香盈校”之意,同時寓意濃濃的校園文化氣息可以植根鄉里,荔村精神可以飄“香”致遠。因此,我校以創建“荔香校園、荔香園丁、荔香班級、荔香少年”為基點,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從“學生觀、教師觀、課程觀、課堂觀”四方面精心打造詩化德育特色,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和諧、自由的發展進行空間;初步形成我校“以詩育德、以詩啟智、以詩塑美”的詩教德育特色。得到了家長、社會各界和上級領導的認可和支持。
一、詩化德育形成背景
詩素有“言志抒情”的說法,而且詩詞寄托著歷代中華兒女的情懷和夢想。詩教,是自古以來通過“詩”教化人的方法。荔村小學詩教歷史悠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學校開展詩教活動成績斐然,先后被嶺南詩社授予“嶺南詩詞輔導站”光榮稱號;被廣東省中華詩社授予“廣東省詩教先進單位”稱號;是順德區詩歌創作聯盟學校;順德區詩詞協會先進單位;連續三年榮獲順德小學生詩歌節“優秀組織單位”稱號、“優秀組織學校”稱號、 2019學年獲粵港澳大灣區小學生詩歌季優秀組織獎。
經過多年的詩教活動探索,以及開展區級課題“詩教模式下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素材與成果,總結了不少工作經驗。在課程開發與使用、詩化德育實踐活動組織實施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更為難得的是,結合我校的詩化德育特色活動去分析,活動不但有傳承性、層次性,更富有創新的色彩:相對僅局限于誦讀詩詞、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做法而言,更深了一層。我們還從眾多的詩詞中整理“五有”詩意德育元素:“有愛的情懷、有雅的言行、有新的意識、有韌的品質、有美的志趣”,并以此為核心匯編相關經典詩詞成冊,通過賞析教學引導學生誦讀,并在演繹及創作中不斷滲透“愛、雅、新、韌、美”的德育,更結合年級特點進行“五有”詩意德育實踐靜態、動態展示活動,努力追求德育的知行統一。這種立體特色活動不僅符合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而且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內涵要求。
如今,學校詩教文化也已深入人心,因此,我校目前在重點打造“詩化德育”特色,培養具有“詩心”的荔香園丁、荔香少年,融詩教、德育、學校文化建設為一體,促詩教與德育交匯融合,打造“荔香文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詩教德育實施過程
(一)成立詩教德育建設領導小組:
組長:全面領導詩教德育特色創建工作
副組長:指導詩教活動科研工作、協助組長推進詩教特色創建工作,完善詩教德育特色創建和管理辦法,建立詩詞教育工作制度,明確崗位責任制,把詩教、詩教德育工作納入學校工作計劃。
組 員:負責詩詞教育活動后勤保障、詩詞教育活動的普及及教學工作。
(二)制定詩教德育特色建設發展目標
1.通過詩化德育特色的研究,讓學生在接受中國詩詞傳統文化環境熏陶、傳承祖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培育“五有荔香少年”。(即做到“有愛的情懷、有雅的言行、有新的意識、有韌的品質、有美的志趣”)
2.通過對詩教活動素材的收集、整理,二次開發和創作,提高學生的詩詞賞析能力、創作實踐能力。
3.通過實踐和探索,總結出詩歌教學的模式,提升教師詩歌教學的水平,進一步增強教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促進“五有”園丁教育水平的提高。
4.開展寓教于詩的詩化德育活動,營造濃厚的學校詩詞傳統文化環境氛圍,全方位調動學校師生參與詩教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統一思想,樹立信心,使詩化德育成為學校全體成員的自覺行為。逐步打響學校詩化德育的辦學特色。
(三)特色建設具體措施
1.營造詩教校園文化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告訴我們環境教育的深刻道理。環境、學校環境、教育人情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我們加強校園詩教文化建設,通過開展誦讀詩文、詩文欣賞、“相約詩緣”故事分享、主題征詩活動、詩詞培訓活動等活動,依托櫥窗、板報、校園廣播站等宣傳陣地,為詩歌教學營造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開展詩教課堂教學展示,總結詩教模式,讓學生在有序的詩教系列活動中實踐,浸潤在濃郁的詩詞文化氛圍中,在詩詞文化的熏陶中成長。
2.創設班級特色文化
開展班級詩意特色文化建設,將詩詞融入班名、班級口號、班訓班規、班級文化布置、學生評價;開設“爭當荔香少年”評比欄,每月評選班級“荔香少年”;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詩詞創作大賽;評選詩詞小達人。讓學生在班級詩意特色文化陶冶中成長。
3.探索詩意課堂模式
以學校順德區規劃課題“‘四學詩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為指引導向,深化詩意校園特色的探索,希望能把詩意文化深入到學科常態課堂,研究更適合新課改時代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旨在將詩文底蘊植入我們所有學生課堂,以此打造詩意課堂。讓學生每節課都能做自己喜歡的活動,讓難題變成樂趣,感受靈動與活力的課堂,享受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