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對于語文學習具有支柱性意義,在發展學生修養、品質以及增廣知識面、提升語言素養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當下,雖然小學語文教師普遍重視閱讀,但仍然存在著學生自主性弱、不會選對象、不掌握正確方法和閱讀教育價值發揮不全等問題。要想實現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采用針對性舉措著力去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8-042-02
【本文著錄格式】夏元華.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課外語文,2021,20(18):42-43.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句話包含了教育的兩個元素,一個是教師的教,一個是學生的學。就語文學科來說,學生的學,主要是以閱讀方式來展開。閱讀,是語文學習成長的一個支柱,對學生成長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綜合性的,比如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文化修養,增廣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表達提供素材上的支撐,學習經典的寫作章法、技巧、精彩詞句等等為學生寫作提供能力上的幫助。古語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拋開功利思想,這句話說明閱讀確實是學生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徑。
當下,語文教師普遍認識到了閱讀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且都在積極組織、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但是,由于沒有把握好學情、對閱讀教學方略研究不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的效能發揮還存在著欠缺。這是我們教師應認真對待、著力解決的。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學情
(一) 學生自主性弱
雖然在信息化社會及快節奏生活環境下,我國整體的閱讀氛圍、環境已經大不如前,但通常來說,大多成年人仍然保持著一定的閱讀習慣,閑暇之余,時常捧本書進行“充電”。這種現象,也給教師造成了一個誤判——小學生大概也是如此,在課余、游戲之余,他們會安靜下來去讀會兒書。但其實,由于小學生的發展價值觀還沒有形成、學習自律性也比較差、文學素養不高、感受文學魅力能力不足,他們的自主閱讀行為幾乎很少出現。如果有時間,他們更愿意把時間消耗在看動漫上——而我們知道,閱讀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下,沒有自覺、自主,閱讀很難有效。
(二)不會選不會讀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是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的),即便是他們有了較好的閱讀意愿和習慣,也不見得能把書讀好。一方面,由于其語言素養較低,不能準確判斷作品文學水平的高低,再加上其三觀也處于淺層的建設期,對書籍精神品味的把握能力也不太強。所以,其自選的課外讀物,通常是良莠不齊的,一些低劣讀物既耽誤時間,又對其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要想達到閱讀質和量的雙得,對不同讀物就應采用不同的讀法——比如小說、科普類要追求速度,詩歌、散文類文章應講究精品細讀。但顯然,小學生在這方面的把握能力較差。而且,一些助讀的方法、技巧,他們也大多沒有掌握——如批注、勾畫、摘錄、筆記等。
(三)價值發揮不全
前面分析過,閱讀之所以說是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支柱,是因為它的價值綜合性。當下,小學語文教師組織閱讀教學的策略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一個特別突出的,就是對學生課余閱讀的指導力度不夠。主要就是向學生推薦讀物,更多是強調學生的“自主”,鼓勵學生自選、自覺,強調所謂的“個性化”“生本化”——而其實,因為學生的自律性差、學習力水平低等原因,學生從閱讀對象和閱讀過程中去汲取營養和發展素養的能力非常低。基本上,這種“放羊”式的閱讀,僅起到有限的積累作用,其他培養價值體現不充分,或基本沒有。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 激發閱讀的興趣
讓學生捧起書本并真正安靜、用心地讀進去是閱讀教學有效的基礎條件,沒有閱讀的興趣驅動、沒有自覺,其他一切都可以“免談”了。其實,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上看,激發其閱讀興趣并不太難,而且方法也很多,最關鍵的其實是教師有沒有這個意識。比如常用的策略有比賽法和展示法——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知識競賽、閱讀筆記展示比賽、閱讀故事比賽、閱讀“存折”量化積分比賽、閱讀手抄報展示評比等等。這些比賽展示活動,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喜歡展示自己的特征,可以很好地把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調動出來。
此外,情境法、劇透法、問題法也是很好的方法——因為小學生不知道閱讀對象的魅力在哪里,那么,教師就先用視頻、圖片來構建一個情境,讓學生對閱讀對象有直觀的審美體驗;或者,教師把讀本中某段精彩有趣的情節“透露”給學生,也可勾起學生閱讀的意愿;還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讀本中的一個點變成一個問題,拋給學生,激起他們的探奇心理。比如,想讓學生去讀《草原》這篇課文,教師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遼闊開遠的景色,牧民們縱馬馳騁以及圍著篝火唱歌、跳舞、摔跤的場面,一下就能把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起來。再如,“同學們,大家現在都玩什么電動玩具,但你見到過這樣的玩具嗎?只用幾根小竹管和一根繩子,就可自己制作一個小孫悟空,繩子一扯,孫悟空就能揮舞金箍棒……想知道怎么做嗎?”這時,《竹節人》這篇文章一定是不讀不快了。
(二)培養閱讀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選擇讀物的能力,二是針對不同讀物的讀法,三是幾種常用的助讀手段。
培養學生的選讀能力,主要是兩種方法。一種是教師向學生推薦讀物——需要注意,不是僅告訴學生文章、書籍的名稱就可以,而是在推薦時,把自己推薦的理由告訴學生。比如,“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風俗,但我們現在這個年齡,出國去游歷的機會是很少的。那么,怎么樣去了解一些外國的風土人情,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呢?你知道西方的水鄉和我國的水鄉有什么區別嗎?那,老師向你們推薦《威尼斯的小艇》這篇文章。”另一種方法是組織學生圖書推薦會,讓學生把自己讀過的、喜歡的文章推薦給同學,并說出自己推薦的理由。這種方法,可以有效訓練學生獨立辨別閱讀對象品質的能力。
培養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最好不是在一節課中集中去一次講完,而是結合學生正在閱讀的對象去進行指導。這樣,結合實際閱讀來掌握閱讀方法,體驗性強,學生易于真正把握。比如,在閱讀散文時,教師帶領學生精品、細讀;在閱讀詩歌時,教師組織學生朗誦;在閱讀小說、科普文時,教師建議大家用速讀、瀏覽、跳讀的方法——如果一次把這些讀法都教給學生,學生很難在遇到相應文章時能夠采用正確讀法。
在教學生輔助閱讀技巧時,也是這樣,不要一次把所有技巧都陳列出來——這容易使學生“消化不良”。比如,這節課閱讀《金字塔》,教學生如何在段落中、關鍵描寫、主要知識點處進行批注、勾畫;而在學生閱讀《花之歌》這篇散文時,則帶領學生學習摘抄精彩修辭和詞句;在閱讀一些精神思想性較強的文章時,如《狼牙山五壯士》,則帶領學生嘗試著寫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帶領學生在閱讀中逐漸掌握助讀手段和技巧。
(三)組織探討和交流
閱讀之所以沒有更充分發揮出其教育價值,主要問題,就是學生的閱讀處于淺層,沒有深度。因為沒有思維參與、沒有經過辨析,學生在精神思想、思維能力等等方面的收益就很有限。大多就是獲得了一些表面上的信息而已。針對這個問題,教師不僅是要讓學生讀,而且要通過組織,讓他們進行交流、探討,把自己的閱讀收獲、體驗提煉出來、歸納出來、表達出來。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文章的精神思想、寫作技巧、知識信息就可以達到深度內化,而且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等也就得到了有效訓練。
比如,在學生閱讀了課本上《我的朋友容容》這篇習作例文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討論幾個問題:“這篇習作用了什么寫法來表現容容的性格特點?作品的標題是《我的朋友容容》,那么,這篇習作扣住題目了嗎?你從哪里判斷出作者和容容是朋友?”在學生圍繞問題的探討中,其解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培養。
綜上所述,閱讀對學生語文素養發展具有重要的、綜合的價值。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影響有效性的主要問題是學生自主性差、不會選、讀法不當以及閱讀教育價值發揮不充分、不全面。針對這些,建議教師采用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和組織交流探討等閱讀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練江閩.試論農村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19).
[2]武青.關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9).
[3]陳進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法的整合實踐闡釋[J].課外語文,2018(15).
作者簡介:夏元華,女,1979年生,江蘇江都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