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幼兒園體育活動不僅能夠促進幼兒的身體發展,還能讓幼兒釋放負面情緒并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忑g體育活動是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是打破年齡、班級界限,在一定的體育活動時間、區域內,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主地選擇,以提高身體素質、發展運動水平和社會性水平的活動。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對于實現“育體”與“育心”的融合、幼兒互動與發展評價的多元化和知識建構的自主性具有積極意義。[1]為了保障其科學性,教師的角色則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當前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中的困境,結合教師支持的內在邏輯,探究該活動中教師支持的有效路徑。
一、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的困境透視
1.活動推進的規則性需要加強
保障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開展的秩序性,活動規則的建立是重要前提。然而,面對不同年齡的幼兒,規則的制定讓教師們陷入窘境。如果無法樹立一個可以滿足不同年齡幼兒共同進行體育活動的框架性規則,則會導致活動欠缺可控性。當規則意識變得淡漠或者對沖時,不僅教師的指導變得愈發困難、無的放矢,幼兒之間的交際和互動也會產生混亂。長此以往,混齡體育活動或是在高壓的規訓下變成了教條式的集體“舞蹈”,或是在凌亂的操場上演變成一出“鬧劇”。上述兩種情況皆不能實現混齡體育活動的初衷,反而會誘發適得其反的結果。因此,解決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的規則性問題是幼兒教師應該省思的關鍵。
2.活動階段的銜接性仍有不足
在一項關于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發展階段的研究中顯示: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可分為適應期、探索期、穩定期、拓展期四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各自的特征及注意事項,需要實施不同的推進策略。[2]然而,部分幼兒園的教師對混齡體育活動的認知較為局限,往往停留在開展好當前活動的狹隘視野中。囿于認知和素養的局限,許多教師在維護活動時已經顯得疲于奔命,更無從談及銜接好活動開展的各個階段。這使得當前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變得即興化、流程化,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之間的呼應。這種對活動發展階段有意無意的忽視會導致教師指導能力的弱化,使得該活動的開展效果難以為繼。這種階段間銜接性的不足,嚴重影響了活動質量。
3.活動過程的互動性亟待優化
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和其他幼兒園活動一樣,存在著頻繁的人際互動。在幼兒園的其他活動中,由于幼兒年齡相仿、發展水平接近,這種人際互動往往不容易出現問題。然而,在混齡體育活動中,由于經常會產生肢體接觸和競賽性比拼,這就導致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傾向于組團合作。這種組團式的人際互動不僅會損害幼兒間的友誼建立,還會阻礙活動的順利推進。在戶外混齡體育活動中,為了讓幼兒完成自己的預設目標,許多教師忽視了幼幼互動、大帶小的教育價值,影響了幼兒游戲的自主性。[3]此外,當教師在對不同年齡的幼兒給予幫助和支持時,很難分出身來進行面向全體幼兒的互動。這種師幼互動的斷層容易影響二者了解彼此的動態,從而使得混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混齡體育活動中教師支持的內在邏輯
1.以兒童為中心的指導原則
在混齡教育的生態中,教師應當回歸學前教育“以兒童為中心”這個原點,重新發現幼兒教育的生態性和建構性,以高度的教育自覺和使命擔當重新檢視和促進幼兒教師角色轉型。[4]在幼兒的家庭和社區生活中,混齡活動隨著自然群落的游戲消弭而趨于衰落。[5]因此,幼兒園要以兒童為本位,讓幼兒能夠感受到自己在幼兒園這一場域中的自主性和群體性。在不同規則的調和下,首要的原則就是關愛每一個幼兒,尊重并接納他們身上的差異。在體育活動中,個體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會導致很多不同的問題,教師必須視幼兒為有自主活動能力的獨立個體,給予他們充分的選擇權和自主權。教師需要從內心真正接受幼兒對區域、器材和玩伴的選擇,在活動中主要以協同作業的角色出現。當幼兒選擇獨立或結伴活動時,教師不能僅憑自己的意愿干預幼兒的決定,而是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呵護幼兒的身心發展。
2.以混齡為媒介的指導方向
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既不能脫離混齡談體育,亦不能脫離體育談混齡。幼兒園混齡教育對幼兒成長和教師專業發展均有重要影響?;忑g教育以“同齡為主、混齡為輔”,在分析課程背景的基礎上通過確定目標、選擇內容、實施課程、結果評價等環節來實現。[6]混齡教育有諸多優勢,這些優勢不僅應該在體育活動中得到彰顯,更應該以“組合拳”的形式破除該活動開展的困境。為了更好地以混齡為媒介,達成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的理想目標,教師應洞悉混齡教育的本質,即系統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當教師以幼兒的發展層次為指標,明晰各階段幼兒的普適性特質時,憑此為依據來制定的教育目標便是合理科學的。為了保障活動的效果,教師在創設適宜混齡幼兒的環境時,不僅要細心觀察幼兒,更要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深刻的反思。同時,教師也要堅持自主學習,不斷提升關于混齡教育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智慧,為日后開展豐富多樣的混齡體育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3.以材料為抓手的指導要領
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多以游戲的形式呈現,因此活動材料的投放和使用顯得尤為重要。在常規的思維中,教師要懂得為幼兒精心挑選甚至制作適宜的活動材料,及時投放并更新區域內的材料。但是體育活動的材料往往以戶外的運動器材為主,此類材料迭代更新的成本較高、耐用性較好,因此教師需要發揮教育機智,以同樣的材料變換出多樣的玩法。實際上,材料和幼兒發展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系,即材料的種類特點能刺激幼兒的行為方式,幼兒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以材料為抓手是教師開展活動應有的專業素養,更是在體育活動中幫助幼兒實現更好成長的有效手段。這種基于材料的行動邏輯其實是建立在人際互動之外的“人—物”互動。相比于人際互動時的靈活溝通,許多教師認為材料是死板僵硬的,難以為幼兒提供新鮮及時的反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教師在活動支持的過程中完全可以采用“組合、拆分、多人與單人相結合”等形式來豐富材料的可玩性,從而充分發揮材料的教育意義以推進幼兒的深入發展。
三、混齡體育活動中教師支持的路徑構想
1.突出體育元素,在順應中支持幼兒
混齡體育活動有其獨特性,體育活動與其他領域的活動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殊途同歸的是:體育活動也是一種需要教師順應幼兒意愿、以幼兒為本位的幼兒園活動。但這種順應絕不是放任,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包容。教師要包容幼兒在體育活動的“失敗”,懂得換位思考,給幼兒提供合適的幫助。因此,混齡體育活動的特質主要可以歸結為規則性、創造性和挑戰性三個方面。首先,教師要與幼兒就活動規則進行良好的溝通與協商,并在活動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敦促幼兒恪守規則。其次,教師要在活動中仔細觀察,并適時適度地鼓勵幼兒發揮創造力,讓他們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最后,教師要學會運用“最近發展區”的思維,為幼兒搭建“鷹架”,引導幼兒去挑戰更具難度的目標。體育活動本身便具有靈活性,再加上混齡的特質,活動會變得更具層次性。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讓順應成為“渠間涌流”的自然之態。
2.關注混齡差異,在尊重中支持幼兒
當前,混齡教育處于一個方興未艾的發展狀態,相關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忑g教育有助于幼兒的認知、情緒、社會性等的發展已經得到了學界的公認,但在實踐中存在理論研究薄弱、家長認識不足、課程資源匱乏等問題,這就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在混齡教育模式下,教師對于知識和兒童發展的認識、對于教學過程和師生互動的理解均有別于傳統的同齡教育模式,從而對傳統的幼兒教師角色提出了挑戰。[8]混齡教育要求幼兒教師放下權威者的姿態,成為一個虛心的學習者,努力捕捉幼兒在活動中體現出的差異。在混齡體育活動中,幼兒的差異應該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和教育的契機,教師應有意識地整合可利用的各類資源,在尊重幼兒差異的前提下因時、因地制宜地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支持。由于混齡體育活動中不僅幼兒存在年齡的差異,同齡的個體之間也存在各種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既要面向全體幼兒,又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應尊重、善待和利用這種差異,讓混齡體育活動成為一種教學相長、師幼共進的渠道。
3.巧用開放性材料,在引導中支持幼兒
開放性材料是指幼兒在活動時可以移動、操作、控制和改變的物件和材料。開放性材料因其具有開放性,而更適合具有不確定性、充滿學習渴望的幼兒來使用。因此,在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充分運用開放性材料,幫助他們更投入、更靈活地進行活動。在此過程中,幼兒能夠盡情發揮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使其認知、思維和身體技能都獲得長足的發展。目前幼兒園的材料用途單一,限制了幼兒在活動中的想象。有的教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投入看似豐富的材料,但其實材料層次性不明顯,反而讓幼兒無所適從。為了激勵幼兒在混齡體育活動中大膽探索更多玩法,應當充分利用開放性材料的豐富價值,為幼兒創造性地操作留出一定的空間,從而支持幼兒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開展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時,教師要考慮活動的層次性、銜接性和互動性,推進混齡與體育這兩項元素在統一化活動中相得益彰。為了保障幼兒園混齡體育活動開展的有效性,教師要仔細觀察,提供適宜的材料,審時度勢地予以幼兒必要的鼓勵與支持,從而促進良性師幼互動的發展,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更加健全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大琴.幼兒園戶外混齡區域體育活動的價值與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7,(04):67-69.
[2]張瑩,陳若陽.幼兒園混齡體育游戲發展階段及推進策略[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版),2021,(04):39-43.
[3]馬潔.幼兒戶外混齡游戲教師指導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05):93-96.
[4][8]鄭淮,羅偉.混齡教育模式下的幼兒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轉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85-90+190.
[5]袁婷婷.重建幼兒混齡游戲的理論基礎及現實途徑[J].教育探索,2016,(03):75-78.
[6]葛曉英.幼兒園混齡教育的組織形態與課程實施[J].學前教育研究,2018,(01):64-66.
[7]張蕊.混齡教育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J].學前教育研究,2019,(0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