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倩
諾和昊是中一班兩個很像的男孩子,他們的個頭差不多、樣貌差不多、個性也差不多。每天在幼兒園總能看到他倆一起游戲、一起吃飯、一起做操……但是,天天在一起,免不了會有些小矛盾。那么,幼兒是怎樣化解矛盾,做好同伴交往的呢?現截取諾和昊一日生活中的三個片段,來談一談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片段一:沖突升級——禁止過橋
這天上午的美術活動是畫一座橋。畫著畫著,諾指著昊的橋(見圖1)說:“你看,你的房子都要掉進水里了?!标患绷耍骸皼]有,那是遠處的房子,沒有掉進水里。”諾不依不饒,繼續指著昊畫上的第一座房子找碴兒。昊氣極了,在自己畫中橋上的第一個小人身上畫了一個圈,圈上畫了一道斜線說:“禁止諾過橋。”諾看昊不讓自己過橋,指著自己畫中橋上的小人(見圖2)說:“這是昊,禁止昊通過此橋?!闭f著,他也在畫中小人身上畫了一個圈并用力畫上一道斜線。從此,他倆一見面就雙手胸前交叉,坐在一起時也是抱著胳膊,背對背側身而坐,互不理睬。
分析:在繪畫中,昊的畫面比較豐富,除了橋,遠處還有房子,橋上有5個好朋友一起在過橋。諾對昊的畫“找碴兒”,引發了昊的不滿。昊便在自己畫中的第一個小人上面畫了禁止標志,這是昊運用之前活動中“?”表示“禁止”的經驗來禁止諾過橋。隨后,諾模仿了昊的行為,對畫中唯一的小人,也用“?”來回應。
中班幼兒在同伴關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彼此間不會換位思考,不能理解別人,做任何事情時,很少顧及同伴的感受。但通過諾和昊的作品,我能看到他倆心中都裝著彼此,把對方畫在自己的畫中,只是運用的表達方式和語言不合適,引發了沖突。
看到諾和昊互不理睬,我拿著諾和昊的作品,讓他們先說一說自己都畫了一些什么、畫里都有誰,引導他們發現為什么自己會在對方的畫里。諾和昊都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同伴,讓對方明白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
片段二:關系轉折——我來幫你吧
午睡起床了,疊被子是很多幼兒喜歡的一項自我服務工作。昊動手能力強,很快就把被子疊好了,方方正正的,很美觀。諾動手能力差,被子老是疊不好??吹酵橐粋€個都疊好了被子,諾有些著急,一副要哭的樣子。昊發現了諾的表情,跑過去說:“我來幫你吧。”他倆一起動手,很快就把被子疊好了。昊回到自己床邊坐下,諾也在床邊坐下,互相望著對方,笑著做起了鬼臉。
分析:昊關注到諾疊被子的困難,并主動過去幫忙,諾欣然接受了昊的幫助,他倆合作疊好了被子。“對望”“笑著”“做鬼臉”這一系列的表情,說明他倆已言歸于好??吹街Z和昊的關系出現轉折,我及時在全班面前表揚了他倆。排隊下樓回活動室的時候,我拉著諾和昊的手,問昊:“中午你為什么第一個沖過去幫諾???”昊說:“因為我看到好朋友有困難,想第一個幫助他?!敝Z用動作表示自己對昊的感謝,毫不猶豫地擁抱了一下昊。擁抱中,他倆都知道其實對方都在時時關心著自己。
片段三:友情升華——朋友,你好
下午的區域活動開始了,美工區的主題是“好朋友”。諾主動拉著昊的手說:“我們去美工區玩吧?!标恍廊淮饝?。他倆在美工區緊挨著坐下,拿了相同大小的紙和一樣的筆,幾乎同時在紙上畫著什么。他倆一邊畫、一邊相互交流。畫著畫著,昊輕輕拍了拍諾問:“你喜歡什么顏色?”諾說:“我喜歡藍色。”昊在筆盒里選了一支藍色水彩筆說:“好吧,那我和你都穿上藍色的衣服吧?!闭f完,昊就在畫中的兩個小人的衣服上都涂了藍色。除了昊以外,諾還在滑梯的臺階上畫了軒和銘,說:“你的好朋友軒和銘,也是我的好朋友,我現在有3個好朋友了。”很快他們都畫好了,畫面上和畫面外的諾和昊都笑得很開心(見圖3)。
分析:諾的主動邀請,是對上午和中午活動的延伸。這一次,諾選擇借助繪畫內容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和昊是好朋友,畫中的孩子變成了手拉手的游戲伙伴。昊給諾和自己的衣服畫上了諾喜歡的藍色,昊的接納讓自己的作品變得更豐滿。諾在繪畫中將昊的好朋友也看作自己的好朋友,這種簡單而友好的表達,是兩個幼兒良好同伴關系的最真實寫照。我請諾和昊把今天他倆發生的故事記錄在班級日志中,讓他倆合作將故事講給全班小朋友聽。諾和昊的故事讓幼兒知道:當與同伴有不同意見時,要學會換位思考,感受和理解同伴的想法;當同伴有困難時應積極幫助,與同伴合作完成一件事情是快樂的……
通過對諾和昊一日生活中片段的觀察與分析,我對幼兒之間的交往產生了更深的認識與思考。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了解周圍的人或事,了解同伴的思想、情感、行為,并能學會換位思考,學習理解別人,能夠相互分享與合作。
思考一:創設自由環境,為幼兒提供自由交往的機會
皮亞杰認為:兒童與同伴一起學習,相互討論,使兒童有機會了解別人的想法,特別是當他人的想法與自己不同時,會激發兒童進行換位思考,這對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寬松、良好的自由交往機會,以幼兒為主體,給予幼兒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引發并鼓勵幼兒之間的交往。上午的繪畫活動,諾主動發起交往,表達自己的看法,諾的看法未得到昊的認同,昊用同樣的語言、圖標給予回擊。這時在諾與昊的交往中出現了沖突,他們都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既不愿也不能意識到同伴的觀點、意圖、感情。作為教師,是立即上前管,還是先放一放,給予幼兒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活動中自己的言與行呢?從后續的疊被子事件和美工區繪畫活動來看,幼兒能夠自主化解矛盾,做到同伴互助,使原來的同伴關系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思考二:適時引導,幫助幼兒提升交往技能
教師的公正與博愛、信任與鼓勵,能促進幼兒的同伴關系健康發展。教師應注意觀察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的反應,對幼兒交往中的行為及時進行分析,并從中得出幼兒的態度、意愿等,適時引導,從而促進同伴之間的良好交往。若在“畫橋”事件中,我批評挑起事端的諾,則諾會情緒低落。而昊因為我的“幫助”,會認為諾是錯的,便會排斥與諾的交往。因此,我不介入,讓矛盾暫時擱置,是為了諾與昊能夠再次有交往的可能。接下來的“疊被子”事件印證了我的做法是對的。昊主動幫助疊被子困難的昊,使他倆的交往有了轉機。而下午的美工區活動更是將他倆的同伴關系推向更好的方向,兩個人享受到了同伴交往的快樂,并進一步發展了交往能力。
思考三:抓住時機, 引導幼兒學會理解同伴
教師要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就需要引導幼兒學會理解同伴。研究表明:在游戲中幼兒易產生交往行為,幼兒在游戲中能夠意識到必須承擔和完成一定的任務。幼兒只有學會理解同伴,如理解同伴扮演的角色、承擔的任務、游戲中的言行等,才能與同伴發生良好的交往,從而保證完成游戲活動,并在游戲中獲得快樂,提高同伴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