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的需求。”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形式。教師應采取多種方式支持和優化幼兒的游戲,從而促進幼兒幸福快樂地成長。
一、時空支持
充分的游戲時間和空間是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富有個性地發展的前提。因此,教師應將時間和空間還給幼兒,讓幼兒成為時間和空間的主人。
1.彈性安排作息時間。在作息時間上教師要盡量減少干預,引導幼兒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比如:在區域游戲時間內設立一段自主點心時間,幼兒可自主選擇何時吃點心。吃完點心的幼兒應插上點心卡,這既可鍛煉幼兒的配對能力,又能讓教師通過點心卡關注幼兒吃點心的情況。
2.擴大游戲空間。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教師不要限制幼兒的游戲空間,應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等擴大游戲空間。比如:在“冒險島”游戲中,幼兒提議去玩幼兒園新建的小池塘,張老師便帶領幼兒來到了小池塘,在幼兒的提議下開展抓魚行動。但被抓的魚有的死了,思思說:“我不想再抓小魚了,小魚都死了。”雯雯說:“小魚死了真可憐,都怪我們。”張老師問:“那小池塘還可以怎么玩呢?”軒軒說:“可以折小船玩。”伊伊說:“可以放花燈。”玲玲說:“我想唱歌給小魚聽。”顯然,張老師沒有墨守成規地限制幼兒的游戲空間,而是根據幼兒的興趣聯系生活經驗,大膽地支持幼兒擴大了游戲空間——去小池塘玩。
二、材料支持
材料是幼兒游戲必不可少的部分,適宜的游戲材料能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愿望,引發新的游戲情節。在對游戲材料的直接感知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得到了發展。教師要從幼兒的生活中挖掘材料,為幼兒游戲增添不一樣的色彩。建構區的材料往往是積木、積塑,難以給幼兒帶來新的體驗,張老師便到幼兒園附近的磚窯廠取來黏性土投放到建構區中,觀察幼兒會怎樣操作與建構。幼兒對這一新投放的材料興趣濃厚,用黏性土捏出不同形狀的作品。比如:在“動物王國”游戲中,幼兒用黏性土為小動物們制作了一棟“快樂公寓”,并請磚窯廠的師傅把他們燒制出來。此外,教師把稻草、麥稈、蘆葦等也作為輔助材料投放到建構區,這些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的需求。
三、環境支持
環境是幼兒游戲的背景、根基,環境的狀態往往會影響幼兒游戲的開展、經驗的獲得和游戲水平的提升。只有真正把握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才能真正發揮環境對游戲的支持功能,才能讓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地適應環境。首先,在環境創設時教師可適度留白,支持幼兒創設游戲化的環境。比如:預留墻面、柜面、地面等空間,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創設游戲環境。其次,教師可支持幼兒打破原有的環境布局,根據興趣與游戲需要調整環境布局。比如:在“銀行”旁邊設置“超市”,方便幼兒先取錢后消費。最后,教師可用環境暗示游戲規則,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比如:在建筑區放上四雙小鞋子,暗示建構區的人數最多只能是4名幼兒。
四、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對幼兒的游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感需求若得不到滿足與支持,則會產生孤獨感、無聊感、挫敗感。因此,教師應主動做幼兒游戲的情感支持者,給予幼兒自由、信任和肯定,讓幼兒感受到被關注和接納,體驗到成就感。比如:在“禮儀小天使”游戲中,樂樂選擇的游戲任務是引導弟弟妹妹有序地排隊晨檢。在游戲初期,樂樂一直站在隊伍的旁邊觀看小朋友們排隊。當看到有小朋友站在隊伍外側時,樂樂會關注更長時間,但沒有主動干涉。在一旁觀察的我問樂樂:“你是不是想提醒 ╳ ╳ 排在隊伍里?”樂樂說:“是的。”“你可以走上前試一試,老師相信你可以的。”樂樂看了一下我,停頓了一會兒,抬起頭,開始朝╳ ╳走去。樂樂對╳ ╳說:“你要排在隊伍里。”╳ ╳聽到后馬上看了下前面的隊伍,快速地調整了自己的站位。樂樂回頭看了下我,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在對樂樂進行個別觀察后,我讀懂了他的內心需要,給他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引導他突破自我,增強了自信。
幼兒園要努力踐行課程游戲化的精神,在觀察幼兒游戲的基礎上提供時空、環境、材料、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兒童成長的每個節點真正打破“有一種需要叫成人覺得兒童需要”的慣性認識,才能在每一步真正解除“以成人的思維替代兒童思維”的直覺行動,使幼兒園的游戲回歸童真,讓幼兒園的課程更加游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