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臻
摘 要:基層文化館指國家設立的縣區級非盈利公益性群眾文化藝術事業機構,主要負責組織群眾開展業余文化藝術活動,以及收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工作。群眾性美術攝影類作品展是基層文化館非常重要的工作,文章就群眾性美術作品展覽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群眾性美術作品展覽改進措施。
關鍵詞:基層文化館;美術作品展覽;新媒體
藝術作品展覽是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建立在藝術家與公眾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藝術作品通過展覽的方式得以呈現,供大眾品讀與欣賞[1]。
一、群眾性美術作品展覽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基層文化館組織的群眾性美術作品展,目的是通過展覽讓大家了解藝術作品。美術作品展覽是公益性的,對公眾免費開放,多以繪畫、攝影、書法類作品為主,受眾群體多是此藝術門類的愛好者。雖然現今社會日新月異,但多年來的慣性思維導致展覽的形式并無很大突破。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是迅速發展的互聯網的沖擊、布展經費的匱乏、場地規模的局限及決策者的未轉變思維意識,但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墻掛式”“地攤式”“櫥柜式”“展板式”的展覽形式給人們帶來審美疲勞,所以觀眾越來越少。筆者曾經遇到的數次展覽,除了布展人員以外,在開展時段竟然無人參觀,嚴重浪費了國家文化資源,這也是從事文化工作人員的悲哀。據筆者從事文化工作近30年的經驗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新媒體沖擊,展覽形式乏味
當今網絡發達,新媒體技術應用廣泛,使得各類線上美術作品展進行得如火如荼,人們足不出戶用一部手機手指劃幾下就能欣賞到全球的美術作品,還能與作者互動,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興趣。因此,現場展覽受到了冷落,熟練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應用的年輕一代,不太愿意參加現場展覽。
(二)部分參展作品質量較低、無新意
部分參展作品的作者是非科班非專業出身的業余愛好者,大多是在老年大學或是盈利性美術培訓機構短期培訓出來的,年齡普遍偏大,藝術修養相對偏低,作品質量不高。部分作者攝影類作品的拍攝技巧、構圖以模仿為主,繪畫、書法在表現形式、創作主題、筆墨運用、形象塑造方面千篇一律,技法缺乏新意,沒有吸引公眾的亮點。這就導致展覽成為參展作者自我欣賞、自娛自樂的休閑活動。
(三)美術展覽流于形式,規格較低
因群眾性美術作品展覽是業余性美術作品展,所以上級部門對其不夠重視,長期經費短缺。群眾性美術作品展往往以年初制訂的計劃為準,以完成既定的展覽次數為目標,為節約經費僅制作形式單一的噴繪版面,以展板的形式在文化館門口展示。部分室內展也不考慮展示效果和質量,作品扎堆“墻掛式”“地攤式”展示,美術作品缺乏獨立展示空間。觀者沒有理想的參觀環境和氛圍,無法體會和欣賞到美術作品的美,展覽的創新也就無從談起。另外,展覽基本不進行媒體宣傳,導致公眾知曉率低,展覽即使舉辦起來,觀眾也是寥寥無幾。
二、群眾性美術作品展覽改進措施
(一)“走出去”“引進來”,合作交流開拓眼界
基層群眾性美術作品展長期是以本地區美術愛好者的作品為主,極少引入外地不同創作風格的優秀作品,坐井觀天,觀摩學習不到他人之長,造成本地區創作者眼界受到限制,在藝術創作時思想僵化、技法單一、作品欠缺新意,使懂欣賞的受眾減少。實際上在當地藝術創作者中也不乏優秀人才,但其作品也僅限于本地區展示沒有被宣傳推廣出去,實屬遺憾。因此組織展覽要多考慮和外地兄弟單位交流,引入不同地域、不同創作思想、風格迥異的優秀作品來開闊本地作者的眼界,這樣能使本地作者汲取到不同的營養成分來提升自身的創作水平。同時也要和外地兄弟單位積極合作,把本地區的優秀作品推廣出去,若能將本地優秀作品出版成冊,形成名片,還能兼顧宣傳本地的文化藝術特色,提高地域知名度,一舉兩得。
(二)豐富展覽形式,增加吸引力
展覽不應僅限于館內,館外的流動展也十分重要。文化館要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為大眾提供一個有效的文化交流平臺,按照上級部門的建設標準以電視、報紙、雜志、網絡平臺等文化傳播媒體為載體,與時俱進加大線上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文化藝術知識。
第一,利用線上展獨特的優勢,以網絡平臺為基礎,利用虛擬空間而非實際空間,省去了場地、布展人員,由于展示的是虛擬作品也避免了藝術品在運輸、布展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損壞,節約了有限的經費,同時不受空間和展覽規模的限制,以文、圖、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對作品進行更加全方位的宣傳展示。
第二,利用融媒體進行美術展覽的宣傳。融媒體是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相結合,使單一媒體的宣傳變為多媒體共同合作宣傳,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把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充分整合利用,使它們的功能、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通過線上、線下同時展覽的方式,拓寬展覽和公眾之間交流的途徑,能夠提升展覽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第三,展覽形式要多樣。應當針對社會不同階層人群的特點,認真了解不同階層人群的文化需求,舉辦不同特色的展覽,以文化惠民為指導思想,做好前期規劃,將展覽與公共美育有機結合,可邀請參展藝術家與觀眾直接面對面接觸,實地座談,對自己作品的創作過程、藝術感悟和經驗進行分享。這種形式可以為公眾開啟與眾不同的全新體驗。
第四,實現雅俗共賞、互動惠民。基層文化館除了要組織高雅的美術作品展,也要組織一些雅俗共賞且具有實用價值的展覽。隨著國家對社區建設的大力支持,各項活動也開展得熱火朝天,借此契機選擇在公共社區、學校等場所舉辦流動外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參學。例如,可以舉辦實用美術類手工藝品展,讓創作者現場教授制作技藝,傳播創作思想,與社區群眾進行互動,以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美術創作者也可以將自己再創作的作品通過網絡投入市場以增加個人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第五,加強目標群眾的宣傳推廣,同時應用新媒體技術。例如,基層文化館可以在展廳內設置多媒體設備,甚至可引入更加先進的AR技術(Augmented Reality,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提高觀眾的沉浸感,讓公眾通過人機互動形式自主了解美術作品。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發展異常迅速,文化館可以向上級部門爭取項目經費支持,并充分合理利用這些高科技手段,提高展覽時代性、可操作性,增加公眾的參與度。新媒體技術如果能運用得當,定能極大地促進文化工作的宣傳推廣,使公眾享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對于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六,做好現場展覽。展前宣傳造勢多讓外界知曉,現場展覽展示藝術作品實物,尤其是繪畫和書法作品,讓觀者近距離地欣賞,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體會作者技法的運用及筆觸帶來的魅力。雖然線上展覽具有很多優勢,但是現場展覽這種獨特的形式依然無法被替代,因此要引入高水平的美術作品,使觀者開拓眼界,提高審美水平。
(三)進行跨界多方合作,通過新舊對比讓大眾感受時代變遷
文化館應開拓思路、另辟蹊徑,進行跨界聯合辦展,發掘潛在藝術愛好者,利用公眾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來增加受眾群體。
第一,和社會其他有關部門聯合辦展,例如和科技部門、醫療衛生機構等部門機構聯合舉辦專題性、專業性且帶有一定創造性、藝術性的展覽,可以舉辦工業生產、高新技術、公共衛生服務等主題的展覽,激發公眾好奇心,吸引更多的人步入展廳。這能點燃社會業余美術愛好者的創作熱情,提高創作者個人榮譽感,激發其創作積極性,同時也能發掘出優秀美術人才,把更多的優秀作品展示給公眾,使得與公眾息息相關的部門和機構能更好地貼近公眾生活,借此形式做好宣傳,增強公眾基本科學素養和愛國熱情。
第二,整理、修復老作品,與當下優秀美術作品進行對比。基層文化館自建立以來,也舉辦過各類不同性質且具有相當規模的藝術作品展,其中有不少優秀作品被納入館藏,有些作品年代久遠再加上保存技術和保存環境的限制,受到損壞,實屬遺憾。文化館內攝影作品居多,一些黑白攝影作品非常珍貴,多為紀實攝影類作品,內容涉及城鄉建設、工業交通、市井生活等,是這數十年來時代變遷的真實寫照。當然,館藏作品還有繪畫、書法類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不乏是以當時社會發展和需求為主題,與紀實攝影類似,都反映了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只是表現手法更加含蓄和藝術化。若能將這些作品加以整理、修復,挑選出具有時代性的作品,把當今創作的優秀作品和館藏的老作品同臺亮相,讓觀眾欣賞,通過新舊對比定能讓年長觀眾回想曾經,讓年輕觀眾了解歷史,更加了解藝術創作理念的發展變化。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觀眾感嘆城鄉巨變、科學進步、祖國強盛、生活質量的提升,從而不忘初心、珍惜當下、展望未來,增強觀眾的幸福感和愛國熱情。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基層文化館還存在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務之急。文化館要利用現有資源堅守好文化陣地,運用新思想、新方法改進群眾性美術作品展覽。“吾力弱不足以圖大事,故欲借助于有力者。”文化館可以借助新媒體、借助社會各界力量組織好基層群眾性美術作品展覽,更好地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吳穎,舒怡,葉建新.藝術管理與市場[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64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