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 師晨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康復護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診的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研究組干預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運動能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心血管疾病;臨床觀察
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加劇,心血管疾病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患者情緒、生活習慣等均可影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1]。因此,臨床護理過程中需注重護理方法的科學性。本研究旨在觀察早期康復護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診的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70.21±4.18)歲。研究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60~81歲,年齡(72.12±5.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含飲食護理、用藥指導、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1)運動干預:根據患者心功能,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鍛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引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制定合理與科學的呼吸訓練;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功能鍛煉的必要性。(2)健康培訓:根據患者個體化差異開展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創造有助于康復的環境與氛圍。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運動能力。用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用FMA評定患者運動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干預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運動能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幾年,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逐年升高。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致殘率非常高。使用合理的治療方式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通過早期康復護理,可促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改善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運動能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對提升生存質量、促進康復具有主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玉嬋,張安偉,陸萍.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