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昕雨
一、涉獵兒童文學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是一張紙的兩面,它們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目前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普遍缺乏文學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閱讀教學理論研究中,文學教育也被普遍忽視,可以說,這樣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理論都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完整性。
所謂文學教育,就是指在語文教育中,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將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故事、小說、散文、古詩文等文學樣式所具有的教育價值轉化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過程和行為,達成文學語言教育、想像力培養、健全人格的養成這三方面的內容和指向。
文學教育的缺失,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教師唯教材是瞻,把課文分析得入肉入骨,而很少關注文學作品本身。青少年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無論是周圍環境,還是未知世界,他們都想了解。然而,他們的現實的生活天地卻相對比較狹小,能接觸到的事物不多,于是書本便成了他們擴大視野、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
常言道:讀書讓人變得聰明、變得智慧。兒童從書本中獲得知識,開闊了眼界,從文學作品中學會了想象和思考。但實際上,學生的讀書是功利性的,為了高分、為了上好學校、為了滿足家長的虛榮,他們多數讀的只是教科書和教輔讀物,許多學生正常的閱讀興趣被扭曲,由于受社會流俗和大眾傳媒的影響,沉湎于閱讀那些圖文并茂、內容粗俗、簡單、“有趣”的讀物,如卡通讀物、武俠小說、老夫子、烏龍院等,這些東西非但沒有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欣賞品位,反而敗壞了他們的精神品位,導致他們閱讀思維能力的萎縮與下降。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刻不容緩,對課外書的推薦和介紹也義不容辭。但實際的情況卻是課外閱讀任其自然,教師作不出指導,也作不了指導,只能自生自滅,任學生自我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兒童文學在人文性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進美感,對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文學是兒童本位的文學,兒童文學是關于寓言的藝術,兒童文學是傳遞人類價值的文學。課外閱讀最主要的讀物當然也是兒童文學。然而,要推薦與介紹兒童文學,教師自己必須去讀,去涉獵兒童文學,去關注現當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去讀學生喜歡讀的作品。
二、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它具有研究的性質。在教師日復一日地進行有計劃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經常會遇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問題所帶來的焦慮、困惑、壓力和沖突,這時,不妨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對自己或別人的成功或失敗的教育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其中蘊含的理論,認識取得的經驗,吸取教訓。這就是反思。
如果說,“教學就是培養一種習慣”是大家尊崇的教育信條,那么它就不僅適用于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本身同樣受用。教師要養成的是一種研究的習慣,一種反思的習慣,不斷思考自己的精彩與失誤,這是專業化教師的必備素質。
以一堂課為例,我們在這堂課的設計、執教和教后可以進行行動前反思、行動中反思和行動后反思。行動前反思:我要實現一個怎樣的教學目標?我設定的這個教學目標合理嗎?它有沒有損害學生的發展?我清楚這節課的目標和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嗎?我這樣教能實現教學目標嗎?
行動中反思:自己新課程背景下理想課堂的追求是什么?我真正關注學生了嗎?知識是我直接“給”,還是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組織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嗎?我的教學方法是否多樣,我的課堂是否煥發出生命和活力?
行動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是長了還是短了,為什么?有哪些地方比我預期的有好些?我的講解是否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我的體溫學生感興趣嗎?對學生富有挑戰性嗎?有哪些地方比我預期的要差些,為什么?
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為,包括具體的一堂課,也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后,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是一種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比如在進行了兒童詩教學或對聯教學一個階段后,對自己選擇的內容、學生的興趣狀況和接受情況、成效的體現及整個教學安排的經驗和失誤進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以促進自己下一階段嘗試和研究的開展。
三、倡導課題引領
有的教師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課題值得研究,有的教師總喜歡研究這種模式那種模式。我覺得,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批改作業中、與學生交流中,都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研究。北師大吳剛平教授曾舉過這么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問一位學生考試成績非常優秀的語文教師有什么秘訣。這位教師起先說什么也不肯講,在吳教授的再三詢問下,他告訴了吳教授其中的一個絕招:他對學生有一個規矩,試卷上的組詞只能組老師說過的二個詞語中的一個,這樣,不僅組詞正確,而且絕對不會出現錯別字。由此,我想到了我們語文教育竟變得如此可悲,我們的語文教師完全把學生當成了知識的容器,當然,這其中產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應試教育和分數至上帶來的惡果。從這個例子中,我又想到了我們是否可以對“學生錯別字”進行一項課題研究,對下列問題進行研究與實踐:如何認識學生寫錯別字的問題?學生是不是在寫錯別字的過程中正不斷得到發展?中學階段我們教師怎樣看待學生寫錯別字的問題?學生在組詞、寫句子、習作的過程中,寫不出的字怎么辦?我們是否可以在考試作文時,允許學生查字典?我們的種種不切實際的要求是否正在損害學生的發展?我們怎樣做才能從根本上既擴大學生的識字量,又讓學生少寫錯別字?新課程環境下隨文識字與減少學生錯別字的關系?如何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也許這些才是我們真正可以研究的東西,也是對學生有幫助的東西。這樣的課題價值比起研究這種模式那種模式要大得多。
研究是為了什么?其實,研究是對自己職業的一種理智的認識,經常重復性的勞動只會導致窒息。研究是對學生的一種負責,倡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教師首先要以研究的心態去教學,以一種探究的眼光去正視自己的教學,這同樣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