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水蓮
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提速,教師應具有創新教學意識,為學生構建多彩、生動課堂,培養其學科素養。在此,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經驗,淺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借信息技術,構建情境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設;小學語文;情境課堂
一、應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語文情境課堂意義
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構建生動課堂,將其帶入到特定情境中,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多感官體驗,使其在想象、體驗、感知中接收信息,給他們創設更加豐富、多彩、直觀的感受,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了解[1]。其次,重視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思想、情感、體驗。最后,巧借信息技術展開生動施教,將提升課堂授課效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協調發展。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優化學習方式,升級施教理念,密切師生互動,營造多元情境,使信息技術成為激發學生情感、提升其認知、促進他們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努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科素養,使其適應新的授課方式。
二、應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語文情境課堂策略
(一)運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為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好感,教師應加強對新型教學方式的運用[2]。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巧借信息技術,構建生動課堂,觸發學生的多感官體驗,使其具有語文學習興趣。
例如:在《桂林山水》施教中,我便先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短視頻導入教學,并提出:“同學們,大家對剛才的歌曲熟悉嗎?知道是哪首歌嗎?學生們齊答“《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師可繼續介紹道:“很好!這首歌是廣西壯族的山歌,而視頻中的景色呢,便是我國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桂林。今天,老師要作為‘導游,帶領代價一起感受那里的迷人風光,看看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別之處。”隨后,在美輪美奐的風景呈現、情境創設中,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深入感受桂林山水的特點,激發他們對祖國秀美風光的熱愛之情。當學生們初讀后,我便提出:“為何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讓學生踴躍發言。隨后,在情境課堂中,使學生展開精讀,邊觀賞漓江水,感受漓江的“清、凈、綠”,邊展開學習思考,讓學生領會桂林山水的奇異之美。最后,我帶領學生一同分析文中的描寫手法,課下鼓勵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使其化身為“小導游”為他人介紹桂林景色、山水奇觀。這不僅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將開拓小學生的視野,使其具有身臨其境之感,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合理導入新課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等特點進行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設置成問題,把學生帶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之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好奇中產生疑問,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探究和思考,并且積極主動地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3]。如此,教師可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進而為他們的高段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時,我先播放微課件,將學生的思緒帶回百年前的中國,進行情境構建。再圍繞著文本,提出了以下問題:(1)少年周恩來在什么地方立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2)為什么中國人在租界中受洋人的欺凌卻沒有人為其主持公道?(3)中國婦人的親人被洋人汽車軋死,洋人又是什么樣子的?其他的圍觀中國人是怎么做的呢?讓學生在情境創設、自主學習中,尋找問題答案。通過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學生深入文本、展開分析、獨立思考,以實現遞進式學習。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認識歷史、獲取語文知識,明白為何少年周恩來會立下這樣的宏偉志向。在問題情境中,使學生具有自立自強的品格,培養其語文素養。
(三)通過情境教學,豐富情感體驗
小學階段的學生自制力較差,課堂注意力集中時間也較短。因此,在對小學階段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就需要尋找不同的、創新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營造教學情境,則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可結合學生的已有認知,吸引力關注力,并幫助其快速融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個人情感,以便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夏天里的成長》教學中,可為學生播放輕音樂《夏天的秘密》,并使其閉上眼睛,聽大自然的聲音,陣陣蟬鳴、風拂過草叢的沙沙聲、夏雨滴落之聲……使學生聯系記憶中的夏天,天氣炎熱,草木叢生,一切都充滿勃勃生機。在音頻播放中,營造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透過本文對夏的描寫,探究夏天里成長的奧秘,對夏天產生更為獨特、深刻的認識。在情境課堂中,通過深入淺出的教學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當中的主體。進而,使小學生明白只有愛惜時光、奮力生長,才能在來日長成“參天大樹”的人生道理。
(四)營造生活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生活是第二課堂,促進生活化教學,有助于使小學生具有學科認識,并且更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有效地獲取知識。同時,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打破教學限制,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習作:寫觀察日記》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翻轉課堂,促進學生在課下預習中,透過視頻動畫感受事物觀察順序,調動他們觀察現實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留心觀察生活事物的好習慣。接著,可使其走近大自然,親近動植物。按照一定的描寫順序,將自身的所見所聞、內心所感有條理、具邏輯的記錄下來,使學生掌握觀察日記寫作方法,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與學習能力。
三、結語
總之,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應重視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其不僅是一種有助于學生深入感知文本的有效教學方式,更將在多元情境創設中,使學生自主獲取與積累知識,讓他們形成探究學習意識,調動小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郭婷婷.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4):9.
[2]劉愛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合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8):25.
[3]梁新浩.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現狀及對策研究——以S小學五年級為例[D].沈陽師范大學,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