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鴻婧
摘 要:《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科學的實踐觀啟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目標的發展。環境觀塑造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新時代一體化體系。人的本質觀促進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改變世界的思想。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巨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實踐觀;環境觀;人的本質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在對事物進行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認識的前提下,提出改造世界和改造個人相結合的實踐觀點、環境與人的相互影響關系、以及人的本質對人發展的重要意義等一系列唯物主義的重要思想,這些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守并為之追求的目標。
一、實踐觀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
(一)《提綱》中實踐觀論述
馬克思在《提綱》中關于實踐觀的思想主要如下:批評了舊哲學在實踐問題上的理論錯誤。他指出,舊唯物主義把現實世界看作與人的自覺活動無關的、現成的存在物,因此是以直觀的方式解釋認識活動的本質,解釋人的本質。唯心主義雖然重視對人的自覺性活動的研究,強調人的主體性,但他們卻把這種活動主要理解為精神性的活動。費爾巴哈不能從創造世界的角度理解人的活動,甚至從“卑污的猶太人”這種道德評論的角度理解實踐。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不理解實踐的革命性、批判性功能。馬克思在批判舊唯物主義的同時,也闡述了新哲學的實踐觀。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動。以批判的眼光來看,重要的問題不是解釋世界,而是通過實踐改變世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甚至把整個世界都看成是由人的觀念創造的。認識的正確與否,要通過實踐來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會實踐活動,其源于實踐,解決實踐問題,并最終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
(二)《提綱》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啟示
馬克思的實踐觀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實踐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各個環節,是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
1.用實踐的觀點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從事社會實踐的現實的人,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對內容的教學起主導作用,內容要有整體觀、全局觀。做到以文化人,課程中應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例如在教育內容中融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中國夢,信仰、信念、信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做到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中的知行合一。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深入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用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傳播中國精神,傳承中國文化,認同我們的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2.用實踐的觀點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實踐是溝通理論和實際、主體與客體、物質和精神、內容和形式的橋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應該避免停留在空洞的理論之上,而是結合實踐發展的要求,在實踐中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連接主客觀,實現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用實踐的觀點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各種實踐活動作為載體,而不是僅僅傳播各種理論的過程。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渠道,應用多種方式對教育對象進行教育,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用實踐的觀點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只是在精神領域里規范人們的思想活動,也不應只是在社會生活領域里的實用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是以實踐唯物主義為指導,不斷提高人們從事社會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思想文化活動的整體素質和基本能力,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我們應當把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邏輯起點,把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依據,把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
二、環境觀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意義
(一)《提綱》中環境觀論述
馬克思在《提綱》第三條中指出,“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的學說,它“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環境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講的,指的是社會制度和社會環境,包括社會生活條件、生產方式、政治制度和人們所處的境況。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生產關系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社會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也影響和制約人的思想道德傾向人在環境面前具有主觀能動性。人與環境的關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二者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教育是廣義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通過教育把環境的改造與人的活動有機地聯系起來,把客觀條件和人的主觀認識統一起來。
(二)《提綱》對高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啟示
1.營造和諧社會環境,養成良好道德規范
人類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社會關系的存在,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人的品德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人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充分營造一個充滿中國夢、理想信念、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的和諧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對人們品德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環境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決定著人們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也就是說社會生活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結果。實踐是產生和發展社會生活的基礎,通過實踐社會才能發展和進步。
2.重視優化學校環境,發展優良思想品德
學校環境作為隱形資源,對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學校是人們專門營造的培養學生的環境,遵循教育規律,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教育的機構,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自覺做到“六個要”和“八個統一”。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效果,對學生發展具有指向性作用。
3.引導建設家庭環境,培育良好教育觀念
每個人從出生起就一直深受家庭的影響,家庭是人們最初社會化的環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子女會在無形中受父母教育觀念的影響。建設優良的家庭環境,促進良好家庭觀念的灌輸,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綱》人的本質觀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意義
(一)《提綱》中人的本質觀論述
費爾巴哈在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上欠缺對社會性、歷史性因素考察,也沒有從實踐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質,因此馬克思在對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思想認識的基礎上依據實踐、現實性、社會關系進一步提出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新認識,使馬克思對人的本質認識發生實質性變化。
1.從現實性上認識人的本質觀
在《提綱》的第六條中,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里從現實性上談及人的本質,通過對人的抽象性和人的理想性這兩個方面來考察人的現實性,進而對人的本質有深層次的闡述。對于費爾巴哈而言,一直將人看作“抽象”的人,認為是單個人的抽象物。而在馬克思看來,單個人是不存在的,每個個體都與社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聯系,都歸屬于社會的一部分。生存在這個世界中,單個人是具體的、現實存在的,并不是抽象出來的事物。而相對于“現實性”而言,那么非現實性的、潛在的人的本質又該如何挖掘,顯然也是需要通過歷史的、具體的現實活動才能實現。實踐一直貫穿著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索。從實踐的現實性上,馬克思認為人是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踐活動的人,這種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現實性。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人的狀態就是要推翻當時環境下的黑暗統治,消滅剝削壓迫,讓無產階級真正獨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實現自身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最終走向共產主義。
2.通過社會關系認識人的本質觀
在《提綱》第六條中所談到“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這里所談及的社會關系主要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指物質關系和精神關系。物質關系指的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相互配合形成的,主要是指一般的生產關系,而精神關系是指人們的意識形成的、具有共同信仰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道德、宗教和法律等。這些社會關系一直貫穿著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又依賴一定的社會關系,通過社會關系進一步認識人的本質。人在不同的狀況下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的,有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利益關系等,這些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的本質的一種體現。
(二)《提綱》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本質觀啟示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時代特征,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和新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以及如何培養人”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解讀涉及領域較為廣泛,馬克思在《提綱》中批判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思想,逐漸從單個人到社會人,從抽象的人到具體的人,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探究人的本質。現今對于中國發展而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獨特見解對于當今個人、社會、國家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價值。
1.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馬克思在探討人的本質思想過程中,從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關注人的發展——“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當今的中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國內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對人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社會各項事務的開展都緊緊圍繞著人民,人民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思想中包含著人的價值,人的價值主要分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的本質,必須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因此對于個人而言,要想實現自身的價值,就需要充分發揮潛能積極參與實踐,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與此同時不斷為他人和社會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這種貢獻和付出也是人的本質的體現,人們通過付出也能從中索取一定的回報,自我滿足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努力達成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促使人能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亦能彰顯人生價值。
2.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充分說明人具有社會性,人在社會中存在,是社會中的人,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社會發展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人們通過社會交往,滿足物質、精神上的需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尋找到新方向,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出來跟進一步的要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談到“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并不是獨立個體的發展,是整個社會中所有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因此,馬克思論述人的本質具有實踐性、社會性、現實性、可超越性都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一個極其有力的論據。在當代社會,要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要重視人的主體性地位,重視人的發展,保障人的權益,創造優勢條件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社會中每一個人能夠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智力,往德、智、體、美、勞的方向全面發展,形成對民族、社會和國家的有用之人。
綜上,《提綱》的寫作距今已175年之久,但是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面對許多的新問題,《提綱》中蘊含的實踐觀、環境觀、人的本質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來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怡,楊曉.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為基礎[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9,34(06):7-11.
[2]程秀霞.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5):1-6.
[3]張佳慧.《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赤子(上中旬),2016(01):75.
[4]肖婷婷,彭建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32(06):85-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