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古月
摘 要:生命敘事是一種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道德教育方式,它建立在道德情感的基礎之上,通過敘事者與傾聽者之間面對面的交流,營造出真實的德育情景。以古籍閱讀的形式創設學生與藏書家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自主閱讀、獨立思考、教師啟發相結合的方式,重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險阻的傳承之路,提升發揚優秀文化的自覺性,并從諸多藏書家身上吸取嚴謹的治學態度、與他人分享的快樂、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等可貴品質。古籍閱讀,是對生命敘事的形式的創新,從而達到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生命敘事; 古籍閱讀;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252.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13-0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是當前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己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已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載體之一是傳承了千百年的古籍。古籍閱讀,即是與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崇高民族精神進行直接對話。學生通過對原汁原味的古籍的具體感知,了解到先民最真切的生存狀態,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險阻的傳承之路。
生命敘事,是以其所具有的獨特故事結構與內容,通過與個體生命本身的經驗、體驗、情感、理性、追求等的某種“契合”與“合作”來發揮德育功能的。生命敘事的主體,不僅可以是在場的現實講述者,還可以讓歷史中的人物借助傳承至今的古籍“開口說話”。閱讀古籍,不僅是體味線裝書的裝幀之美、遨游于字里行間的微言大義,更是重走古籍千百年來艱辛的傳承之路,讓一位位藏書家用自己的一生訴說他們與書的故事,幫助學生在閱讀古籍的過程中體悟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筆者所實習的學校一直高度重視“書香校園”的建設,圍繞學科閱讀、整本書閱讀、繪本共讀等細分項目打造讀書平臺。在學校建設“書香校園”的政策指引下,筆者將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與自身的學習積累結合起來,于八年級二班開展了“古籍閱讀: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系列閱讀活動,以期在青少年世界觀形成最為關鍵的時期,提高當代中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與學習興趣,進而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一、于古籍流通過程中體悟嚴謹之美
古籍產生及傳播的過程不同于現代書籍。以宋代雕版印刷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時間節點,中國古籍的制作與傳播可劃分成兩個階段:1.宋之前以抄寫為唯一傳播手段的“寫本時代”;2.宋之后刻印與抄寫并存的“刻本時代”。以“刻本時代”為例,作者在完成作品創作后,其作品的傳播是通過抄寫或是刻印的方式傳播的,這個過程會有多個傳播者參與。雕版印刷所使用的刻工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只負責對照字的筆畫依樣雕刻,這期間難免產生舛誤;讀書人傳抄過程中無意的筆誤也是在所難免。所以,經過一次次的刻印與抄寫,即使是同一部書籍也會產生數十甚至上百種文字內容各異的版本。
在這種情況下,古代的讀書人要想獲得一個文字訛誤較少的版本,離不開校勘學家的辛勤工作。教師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中的一個注釋為例,啟發學生理解校勘的重要性。課文《墨子》“當查亂何以自起”中有一處注釋:“‘當,同‘嘗,嘗試。”教師給學生展示了《墨子》此處的書影,啟發學生思考“當”與“嘗”通假的原因。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師引出了孫詒讓在《墨子間詁》中的校勘成果:“當”與“嘗”通假的原因在于繁體字“當(當)”“嘗(嘗)”形近而訛。教師還列舉了古籍中“滅”與“減”通假的原因,在黑板上書寫了“滅”與“減”的繁體字:“滅”、“減”。通過最直觀的形式說明了在現代規范漢字中兩個完全不同的字,在繁體字中卻異常相似,并由此分析二字形近而訛進而產生通假的原因。
教師還帶領學生閱讀了清阮元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部分內容,了解古籍中各種不同類型的錯誤。學生從中體會到古籍校勘學家們為了一字之正誤而辛勤數載的嚴謹精神,注入到自身的學習與生活中。
二、于古籍傳承過程中體悟分享之美
分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學生正處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有關分享的教育可促進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藏書家的故事中,既有大公無私將自己收藏的珍品借與他人抄刻,千年古籍賴此以存的;也有秘不示人,讓珍品蒙塵,最終湮沒于世導致文脈斷絕的。正例與反例相結合,學生更能切身體會到與人分享的重要性。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了《資治通鑒》的相關篇章,為他們講述了公元555年“江陵焚書”的故事:梁元帝是一位酷愛讀書的帝王,“常令左右讀書,晝夜不絕,雖熟睡,卷猶不釋”。但當敵軍壓境時,他為了不讓自己最喜歡的書籍落入敵手,竟將140000冊藏書付之一炬。千百年來積累的各類文化典籍瞬間化為灰燼,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大浩劫。由于關于上古時代的史料本身就比較稀缺,再加上此次梁元帝焚書的破壞,導致了中華民族上古史中的許多空白因缺乏資料而無法填補。梁元帝的自私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使許多歷史問題從此成為懸案。
不樂于分享而造成了嚴重文化損失的例子還有錢謙益。錢謙益是清初的著名學者與文人,其藏書樓名為“絳云樓”,藏有珍本古籍數十萬冊,尤其是藏有數十本宋版書籍。宋版書籍對于中國古籍意義非凡,宋代是雕版印刷技術開始廣泛使用的年代,出版于宋代的書籍往往更多保存了作品的本來面貌,錯誤相對較少,在校勘學上具有重要價值。然而錢謙益規定“書不出閣”,嚴禁外人借閱絳云樓內的書籍,且絳云樓為木質結構,對于火災的防范措施做的也很不到位。最終在一場大火中絳云樓的數十萬冊古籍化為灰燼,包括數十本宋版書籍在內的許多珍本從此失傳。
學生們帶來了藏書家們樂于分享幫助古籍傳播的故事:清代張金吾曾多次從黃丕烈處借來明刻本《齊民要術》抄錄傳播,讓更多人看到了《齊民要術》的較早版本;清代陳鳣從周錫瓚處借得影宋本《周易注疏》,為《周易》的校勘作出巨大貢獻;清代周永年將自家藏書全部捐出建立圖書室供貧寒士子免費閱讀……中華文化正是在分享中得到傳承,在分享中繼續提升。不懂得分享,僅僅把古籍當成文物保存,只會導致文脈斷絕,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千年的傳承就會毀于一旦。
三、于古籍危難關頭體悟愛國之心
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在戰場上,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在后方,也有一群為保護中華文化而奔波的英雄。由于日本文化自唐朝以來一直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中國古籍在日本也受到廣泛歡迎。當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之后,其政府奉行加入西方列強的陣營瓜分亞洲市場的策略,對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奉行軍事與文化的雙重侵略,在文化上通過巧取豪奪等各種方式搜集中國古籍運往日本。
在這種中國古籍面臨外流的風險的背景下,許多傳統文化的自覺的維護者行動起來,愛國藏書家張元濟先生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張元濟先生一方面與日本商人堅決斗爭,將散失的珍本古籍收購;另一方面開設商務印書館,把古籍轉化為鉛印本,擴大中華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護衛文化之“根”。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張元濟日記》中的重點材料,體悟張元濟先生的赤子之情。
無獨有偶,另一位著名學者鄭振鐸也參與進古籍的搶救與保護中。鄭振鐸先生所作的《劫中得書記》記載了鄭振鐸先生在日寇侵華期間鄭振鐸是怎么搶救我國珍貴圖書的。鄭振鐸先生不僅注意保存與收集珍貴的文獻資源,還特別重視對于這些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與傳播,從中挑選出許多重要的唱本等俗文化代表,加以整理出版,讓更多的國民了解傳統文化,也為中國民間通俗文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劫中得書記》全書,總結鄭振鐸先生在戰火中保存古籍的重要成果。通過第一手資料的閱讀,讓學生真切意識到日本侵略者所犯罪行,學習愛國藏書家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精神,勿忘國恥,奮發圖強。
四、結語
生命敘事是一種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道德教育方式,它建立在道德情感的基礎之上,通過敘事者與傾聽者之間面對面的交流,營造出真實的德育情景。生命敘事的對話形式可以進行擴展,不再要求對話者同處于一時一地,還可以跨越時空,通過多種手段營造歷史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讓歷史上的人物與處于當下時空的青少年進行啟迪。
以古籍閱讀的形式創設學生與藏書家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自主閱讀、獨立思考、教師啟發相結合的方式,重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險阻的傳承之路,提升發揚優秀文化的自覺性,并從諸多藏書家身上吸取嚴謹的治學態度、與他人分享的快樂、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等可貴品質。古籍閱讀,是對生命敘事的形式的創新,從而達到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盛曉英.生命敘事:讓德育撥動心靈之弦——試論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敘事策略[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20(10):16-17
[2]俞成效.生命敘事:讓道德教育回歸本質[J]中小學德育,2020(05):27-29
[3]李光杰.《絳云樓書目》研究[D]鄭州大學,2012
[4]黃劍.張元濟執掌商務印書館與清末教科書的出版[J]學術研究,2020(07):138-144
[5]張道靜.出版生活史視閾下的張元濟[D]青島科技大學,2020
[6]趙瑞.舊典新刊:鄭振鐸與古籍出版[J]中國出版,2020(15):65-69
[7]陳福康.鄭振鐸先生劫中得書[J]閱讀,2020(48):45-48
[8]馮晉.梁元帝焚書[J]民間傳奇故事(A卷),2019(11):78-79
[9]左華明.梁元帝江陵焚書史事探微[J]武陵學刊,2019,44(02):75-81
[10]王東琪.了不起的人與事,了不起的宋版書[N]新華書目報,2018-11-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