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瓏婧

摘 要:德智體美勞是中國教育架構下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也是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具體實踐。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深入推進勞動素養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是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之下,以“大教育”思維,構建勞動素養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結合路徑,能夠從學生全面發展中,深化小學教育建設,契合新的教育教學環境。本文立足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從深挖勞動教育資源、促進勞動素養培養、開展課外活動等方面,具體闡述了勞動素養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科; 勞動素養; 結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26-002
在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教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中,全面深化學科教學改革,在全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視域空間,實現勞動素養的滲透培養。語文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以語言學科為載體,與勞動素養相結合,能夠更好地發揮語文教材文本的勞動教育資源優勢,為學生勞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障。在語文課堂、課外中,學生勞動素養培養得到有效落實,勞動情感的增強、正確勞動觀念的樹立,都有助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因此,小學語文學科應發揮勞動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作用,通過學科文本資源優勢,在全面落實勞動教育、促進兩者結合等方面,創設有力條件。本文立足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從兩者結合的意義出發,就如何促進勞動素養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做了如下具體闡述:
一、勞動素養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意義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出發點與著力點,要求教育教學的實施,要以“人”的發展為導向,通過學科素養培養、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教育中,勞動素養教育尤為重要,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等優秀傳統品德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將勞動素養滲透其中,能夠依托學科教學的載體功能,為勞動素養培養提供良好環境條件,充分體現了兩者相結合的可行性與重要性。
(一)以語文學科為載體,構建勞動教育內容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在教學實施中滲透勞動教育內容,能夠更好地將勞動素養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發揮語文學科的重要載體作用。實質上,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對“勞動教育”內容有所滲透,大量語文教材內容與勞動教育息息相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起到重要作用。如下表1所示是小學一年級教材中關于勞動教育的內容“清單”。從中可以看出,語文學科教材對“勞動教育”的涉及較廣,不僅僅強化學生對傳統勞動技藝的傳承教育,而且從勞動智慧、團結合作等方面,強化學生逐步實現勞動素養培養,樹立正確的勞動觀[1]。因此,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不同欄目形式的設計,讓勞動教育內容更加豐富精彩,契合小學生個性發展需求。
(二)以語文學科為依托,豐富勞動素養內涵
在勞動素養培養中,學科教學是重要的路徑。語文學科內容源于生活,在以語文學科為依托的視域之下,能夠在文學知識中豐富勞動素養涵養,提高勞動素養培養成效。一方面,教師通過語文科學知識教學,在勞動情感、品德及智慧等的滲透中,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另一方面,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目標要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發展為導向,通過語文素養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能夠在相輔相成的作用中,促進勞動教學的有效滲透。如,在語文學科中,“語文學習園地”涉及到大量勞動教育內容,創新性教學形式、精彩的教學實施,豐富了勞動素養內涵,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科的熱情,實現了學科教學高效構建[2]。因此,語文學科所具有的滲透力、結合力,保證了勞動教育中對于勞動素養內涵的豐富,為小學勞動教育創設了良好條件。
(三)以語文學科為視角,塑造勞動教育觀
在新的教育環境之下,小學生對勞動缺乏正確認知,勞動教育觀的缺失,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以語文學科為視角,在語言文學知識的熏染之下,讓勞動教育觀得到重塑,滿足勞動素養培養的實際需求。一是在學科載體中強化勞動教育滲透,在豐富精彩的教學實施中滿足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實際需求;二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勞動文化、鄉村生活、傳統優良美德等,都是促進勞動教育觀塑造的重要元素,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文化塑造力,讓小學生勞動教育觀得到重塑,契合新時期教育教學發展需求。因此,小學語文學科是塑造勞動教育觀的重要視角,要發揮學科教學的優勢作用,通過語言文學知識等的有效導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以傳統道德文化涵養勞動素養,能夠更好地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
二、勞動素養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路徑
德智體美勞是中國在小學教育中,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評價。“勞動”作為重要的教育評價內容,更加強調學科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有效滲透。當前,面對新的教育環境、新的時代生活背景,很大部分小學生尚未建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語文學科在勞動素養培養中的載體作用不充分,影響到勞動素養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效果。因此,應審視教育目標,在立德樹人的教學要求之下,小學語文教學要強化與勞動素養結合力度,搭建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形成相輔相成的教育效能。
(一)堅持立足教材文本,構建勞動教學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豐富精彩的“勞動”教學內容,成為勞動素養滲透培養的重要資源載體,為勞動素養與語文學科教學結合提供資源保障。一是從顯性文本資源中,強化文本資源應用。在語文教材文本中,含有大量的隱性、顯性勞動教育內容,在學習園地板塊中,設置了大量的勞動教育資源,需要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深挖文本資源內容,為學生深入勞動教育構建提供資源保障。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小兔運南瓜”的教學中,在童話情境中,以趣味性、開放式教學空間,讓學生在互動學習中,懂得“勞動中智慧的重要性”,在勞動中要“多動腦筋、克服困難”。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豐富趣味的學習內容,讓勞動教育更加精彩,同時也從正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提高勞動教育的有效性[3];二是從隱性文本資源中,深挖文本資源內容。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在勞動教育資源的涉及中存在不少隱性資源,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勞動素養。如在二年級(上冊)語文識字4:“田家四季歌”的教學中,以歡快的音樂方式,讓學生在隱性勞動教育資源中,感受勞作的辛苦,分享農民伯伯豐收的喜悅,這對于增強小學生的勞動情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起到重要作用。
(二)堅持立足語文課堂,促進勞動素養培養
語文課堂是勞動素養教育的重要路徑,在課堂教學的滲透與融入中,進一步促進勞動教育的科學構建。首先,抓“典型”課文,在語文知識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小學生思想認識存在局限性,在典型課文教學中,能夠圍繞中心思想,通過系統性、針對性教學,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關于“勞動情感”“道德品質”等的培養,這是實現勞動素養生成的基本要求。如在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式教學導入,讓學生在感受農家生活的過程中,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淳樸、勤勞,以及對于生活的熱愛,這份美好品質對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從生活視角中,將小學語文學科中關于農村文化生活的內容,作為勞動教育資源,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實現勞動素養培養,促進兩者更好融合[4]。因此,立足于課堂,在豐富精彩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讓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促進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
(三)堅持課外活動,形成豐富的勞動體驗
課外活動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從勞動體驗中促進學生勞動素養教育的重要路徑。教師在語文課外教學中,通過社會實踐等方式,讓學生帶著任務走進社會生活,從勞動體驗中更好地認知“勞動人民的艱辛”,懂得“付出與收獲”的關系。此外,教師將課堂教學延伸至家庭生活,讓家校合作成為勞動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立足教材的同時,拓展學習領域,從不同領域的學習延展,實現勞動體驗,提高勞動精神教學效果[5]。例如,開展“我的家”課外主題活動,要求學生周末時間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并寫一篇200字的文章。在家庭生活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和情感走進“勞動”,能夠更好地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成效,滿足勞動素養培養需求。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教學環境下,小學教育思維、理念的轉變,更加注重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導向,從人的全面發展出發,落實全面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勞動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語文學科與勞動素養培養的結合中,創設勞動教育的新路徑、新載體,推進了小學勞動教育的科學構建。在本文研究中,小學語文學科具有勞動素養培養的載體優勢,豐富精彩的勞動教育資源,為兩者結合提供了資源保障。實現勞動素養與小學語文學科相結合的關鍵在于“三個堅持”,即:堅持立足教材文本,構建勞動教學資源;堅持立足語文課堂,促進勞動素養培養和堅持課外活動,形成豐富的勞動體驗,讓勞動素養培養充分融入語文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汪昌德,鄧才容.淺析小學語文勞動教育滲透[J]時代教育,2017,10(012):220
[2]李淑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探究[J]考試周刊,2019,10(48):158-159
[3]許麗春.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方法[J]新智慧,2018,10(25):179-180
[4]劉潔梅.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品德功能[J]新智慧,2019,21(17):116-117
[5]陸文忠.淺議勞動教育與中職語文教學的融合[J]內蒙古教育,2020(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