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面對新的部編版教材,教師應如何看待教學做,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呢?我將以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談談在教學中,我通過解讀教學目標、抓圖畫、抓朗讀、抓文字,基本做到讓學生想象有形、想象有聲、想象有色,初步實現學生想象能力的由說到寫。
關鍵詞:想象; 教學目標; 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31-002
部編版新教材選文既考慮如何服務于語文素養的提升,又要貫穿“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還要盡可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并留給教師發揮的空間。這套教材特別重視創新編排的理念,從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力求把教材中的這些內容不斷與學生的社會生活聯系,讓語言文字走入學生的生活。所以,為了更好的對部編版教材文本進行深入解讀與開掘,教師應積極研究教材,認真備課、上課,課后積極反思,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真正落實新課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學以致用。
接下來,我就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談談教師如何教學做,落實想象單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能力。這一單元一共有四篇課文,體裁多樣,有兒童詩、兒童散文和兒童故事,內容富有童心童趣。課文都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都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而在此之前,與想象有關的語文要素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展開想象”;第二次是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讀句子,想象畫面”。從“展開想象”到“想象畫面”再到第四單元的“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可以看出,這符合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三種梯度。那么教師在教學做中,應如何落實學生的想象能力呢?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我來粗淺地談一談。
一、精準解讀,確定想象目標
縱觀單元教學目標,教師繼續研學教材,進一步解讀、細化到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彩色的夢》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并學會按照課文仿寫;《楓樹上的喜鵲》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把自己想到的內容寫下來;《沙灘上的童話》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根據故事的開頭編故事;《我是一只小蟲子》要求學生發揮想象,能就課文感興趣的內容和大家分享。
實際上一篇文章,教師能教的語文知識太多,而每堂課學生的精力也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發揮這節課最大的效能,唯有教師不斷深入研學,精準解讀課文,抓住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圍繞課時目標,教得準確,教得正確,才可以謂之“教”。圍繞這一單元,教師主要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實現“會想會說”到“會寫”的過渡。顯然,教師只有在心中先確定好“想象”這個教學大方向,才能圍繞“想象”展開接下來的教學。
二、圖畫,讓想象有形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相關,教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教師就先從圖畫開始教,學生就先從圖畫開始學。我們看到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都配有插圖,大都采用兒童畫風格,充滿童真稚氣。例如,在教學《彩色的夢》時,插圖色彩明艷,意境優美,用兒童特有的語言,形象地再現了詩歌的彩色夢境:藍天白云,花紅草綠,雪松拉著手,小鳥唱著歌,蘋果般的太陽,靜謐的小屋,潺潺的溪水······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圖畫,學生觀察后,能更直觀的了解詩歌,也就能融入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
圖畫有利于想象,結合這一特點,我創設了“你說我畫”教學環節:學生來描述畫面,教師當場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學生的興趣提升了,因為每個小朋友都希望老師畫出他的夢境,思考也就更積極了,舉手的小朋友當然也更多了。教師進而鼓勵學生大膽描繪,發揮想象,把自己想象的夢境表達出來,并且不僅可以和老師分享,還可以和同學交流。在“你說我畫”教學環節中,學生積極發言,大膽想象,并嘗試站起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中還有學生這樣爭論:有學生說是“結一個黃黃的月亮”,有學生說是“結一個小船般的月亮”,還有學生說是“結一個搖籃般的月亮”。每個同學對自己的答案都很滿意,每個同學臉上都是燦爛的笑容。后來經過大家的一致討論,覺得“結一個搖籃般的月亮”不僅正確,還更有美感。討論后的仿寫展示:夜空里,星星們眨著眼,云朵們跳著舞,結一個搖籃般的月亮,又——彎——又——亮。
會想和會說之后,會寫就降低了難度,那課時目標里的仿寫也就自然而然完成了。教師搭建想象的天梯,鼓勵學生一步步想象,而圖畫,讓學生輕輕松松走進文本。在這個環節,教師既在“教”學生,其實也在“學”,即從學生的各種答案中獲得收獲。學生不僅在“學”,也在和同學的交流中,無形中教了同學甚至老師,做了一回“教”。
三、朗讀,讓想象有聲
結合課標,對低段學生來講,朗讀至關重要。對于詩歌教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讀。所謂“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學生通過朗讀,學會充分展開想象,能夠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并能初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當然不僅僅是詩歌,散文、故事也好,都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受。朗讀要神形兼備,要體會文字中的每一個情感。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邀請學生邊讀邊想象,邊讀邊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讀出畫面感來。
記得,我在教學《我是一只小蟲子》時,這篇課文是蟲子的自述,自問自答,自得其樂。比如,讀好這句話:“當一只蟲子好不好?”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要重點讀好“好不好?”有的學生讀出了疑惑的感覺,有的學生讀出了詢問的感覺,有的學生讀出了思考的感覺,每個學生對文本都有自己的解讀,每個學生對文字都有自己的情感,教師應給予充分鼓勵和表揚。再比如這句話:“早上醒來,我在搖搖晃晃的草葉上伸懶腰,用一顆露珠把臉洗干凈,把細長的觸須擦得亮亮的?!蓖ㄟ^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加上自己的想象,我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只小蟲子“在草葉上伸懶腰”“在用露珠洗臉”“在把細長的觸須擦亮”這三幅生動有趣的畫面。這想象新奇獨特,妙趣橫生,每個學生都應該能體驗到想象的樂趣。學生讀著讀著,感覺“當一只蟲子還真不錯”,自然而然拉進了與文本的距離。當學生在朗讀中有了對句子的感悟,接下來再邀請他交流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也就容易多了。
四、文字,讓想象有色
如果說圖畫勾勒出了想象的形態,朗讀呈現了想象的聲音,那關注文字則是豐富了想象的色彩。而關注文字除了品讀字詞句段之外,還可以從文本關鍵詞或標點符號等入手。
例如,在教學《彩色的夢》的第一小節時,教師可抓住關鍵詞“聊天”和“跳蹦”,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他們躺在鉛筆盒里會聊些什么?打開鉛筆盒,跳蹦著,他們又會做些什么呢?“聊天”和“跳蹦”對于低年級小朋友是再熟悉不過,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教師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理解句子和段落,實際上再深奧的語言,只要結合生活,加以想象,就沒那么難理解。再比如,第四小節,“我的彩色夢境,有水果香,有季節風,還有紫葡萄的叮嚀,在溪水里流動······”一句中,省略號代表還有很多很多的夢境,就像潺潺的小溪水。教師邀請學生發揮想象,說說還有哪些彩色夢境。學生展開想象:我的彩色夢境有白鴿,有彩虹,還有歡聲笑語;有綠色的校園,有紅色的花朵,還有金色的陽光。省略號就像學生源源不斷的想象。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教學《楓樹上的喜鵲》時,有一組對話:我看見喜鵲阿姨站在窩邊,指著上升的太陽,問喜鵲弟弟:“鵲!鵲鵲鵲?”喜鵲弟弟一齊快樂地回答:“鵲!鵲鵲!鵲鵲鵲!”想象就穿插在喜鵲阿姨與喜鵲弟弟的對話中,雖然對話的內容就只有一個單調的音節“鵲”,但孩子們依然能夠讀出自己的理解。喜鵲弟弟會說:“我餓了!我餓了!我要吃蟲子!”喜鵲阿姨說:“吃吧,吃吧,不要著急!”看,多有趣的想象。原來“鵲”字的內容是這么豐富!
除了“鵲”字,感嘆號和問號的巧妙使用,使喜鵲的語音、語調、語氣富于變化,讀起來富有情感和生趣。當學生敢于想象,積極想象,感嘆號和問好就成了他們最容易掌握的文字。當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到了文字中含有的感情,獲得了情感體驗,想象就增添了豐富的色彩。關注文字,品位文字,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讓文字、想象和情感交融到一起,語言文字的魅力自然顯現出來。
當想象有了形態,有了聲音,有了色彩,意味著學生已經初步掌握這種想象能力。如果學生能利用這種想象能力,再勇敢地表達出來,把想象變成文字寫出來,就意味著他成功地修煉出了“想到說再到寫”的語文素養。而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教師則發揮著“教”的主導作用,“學”的引導作用,“做”的促進作用。教師的“教”促進學生更好的“學”和“做”,而學生的“學”和“做”也督促著教師的“教”和“學”。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實際上,“教學做”密不可分,融入到了教師和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中。
參考文獻:
[1]陳佳凝.走進童心 展開想象——以《我是一只小蟲子》為例談童話教學[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9年1期
[2]林彩云.把握層級序列,讓語文要素自然落地——以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低年級“想象”能力培養為例[J]新教師,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