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摘 要:學生解題能力弱,正確率低,往往會把原因簡單歸結為:學生沒有認真讀題、理解能力差、粗心大意……其實,留心觀察后才發現:學生不一定是沒有認真讀,而是真的不會讀?!白x”只停留在讀出了“字”,沒有讀出詞句的“義”,未能提取出句中的數學信息,未能提煉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因此,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首先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閱讀能力提升了,數學理解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才能提高。毫不夸張地說,數學閱讀是打開數學之門的第一把“密鑰”。
關鍵詞:數學閱讀; 打開數學之門; 密鑰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33-002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呢?我關注了如下幾個方面。
一、抓住關鍵詞句,理清數量關系
課堂再現:小明家有135棵銀杏樹,去年平均每棵收獲銀杏64千克。今年預計每棵比去年多收獲20千克,今年預計能收獲銀杏多少千克?出示題目內容后,筆者分別請小組內四名成員分別大聲讀題。甲、乙兩名同學,能正確、流利地讀題,乙同學能刻意重讀了“每棵”。丙、丁同學一字一頓地慢慢讀完,丁同學把“64”讀成了“46”,經提醒后勉強完成讀題。完成習題的結果是,甲、乙同學正確解答且速度較快,丙幾次涂改后也能正確解答,丁同學錯誤地寫成了“135×64+20=8660(千克)”。
課后反思:丁同學之所以未能正確解答此題,是因為他未能正確讀懂“今年預計每棵比去年多收獲20千克”,要解決今年一共收獲銀杏多少千克,必須用今年的每棵產量×棵數,而今年的每棵產量=去年的每棵產量64千克+20千克,這里的“20千克”是一顆樹增加的,而丁同學卻以為是“去年的總產量+20千克=今年的產量”。
改進措施:為幫助像丙、丁這樣的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閱讀數學題時,我對孩子們進行了抓住關鍵詞的刻意訓練。
教給學生抓住關鍵詞的方法:其一,邊讀邊想,再現題目所反映的生活世界,在“冥想”中抓住關鍵詞:首先是抓住有形關鍵詞,比如:做一個“有蓋”或者“無蓋”盒子,當孩子通過想象“看到”了盒子時,“有蓋”“無蓋”就是有形關鍵詞。其次是抓住隱性關鍵詞,比如:建一個游泳池,游泳池無需蓋子,“無蓋”就是一個隱性關鍵詞;如果是給游泳池涂漆,“無蓋”“只要漆一面”就是隱性關鍵詞。其二,邊讀邊串,連通題目中的關系線,在“連線”過程中抓住關鍵詞。題目中往往有許多根線索,“平均”“總共”等詞語將分散的線合在一起;“比……多(少)”就是一根線的延續。
教給孩子們“在意”關鍵詞的方法:要求孩子們有聲讀題時,用重音突出關鍵詞,將關鍵詞輸入“短時記憶”;默讀題目時,重點詞句上做記號,將關鍵詞凸顯于紙面。
養成學生多讀數學題的習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抓關鍵詞好比攻玉,不斷地打磨,玉也就自然開始顯現。當然這里的“打磨”就是“多讀”,一遍不見“關鍵詞”就來第二遍,第二遍不行就來第三遍……功到自然成。久久為功,當“多讀”成為習慣,關鍵詞對于學生來說也就成為了直覺,成為了語感。
二、鏈接生活實際,刺穿數學與生活的隔膜
課堂再現:自行車運動員每天要騎車訓練10小時,行300千米。某位運動員連續訓練20天,一共要行多少千米?小組成員各自閱讀題目后,完成這道題時,甲和乙同學能正確解答,丙、丁同學都錯誤地寫成“10×300×20=60000(千米)”。
課后反思:丙、丁同學出錯的原因在于他們把“300千米”當成了速度,誤以為題目的每個數都是有用的,都應該寫進算式中。
改進措施:數學源于生活,也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閱讀能力,說到底是將數學與生活進行“有意義”鏈接的能力。針對這類錯誤,我一方面要求學生認真讀題,邊讀邊思考,學會分辨多余條件。同時,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比較,“自行車的行駛速度怎么可能達到每小時300千米,這樣豈不是快趕上了高鐵的運行速度,比普通動車還要快”,同時鼓勵學生課后去閱讀各種交通工具的相關知識,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進行對比,降低出現荒謬答案的可能。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比如“師徒兩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師傅每小時加工63個,徒弟每小時加工42個。如果按每星期工作30小時計算,他倆一個星期一共可以加工零件多少個?”有的孩子的答案是“(63+42)×30×7”,在問他為何要再乘7時,他們笑著說“一個星期有7天?!卞e把30小時當成一天的工作時間了。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喊出“一天只有24小時,怎么可能工作30小時呢?”
數學題目與生活的比照,賦予了數學以現實的生活意義,孩子在提高數學能力的同時,更提高了現實生活力。
三、緊扣核心問題,把握概念本質
課堂再現:學?;@球隊12名隊員分成兩隊進行比賽,隊員身高情況如下:(單位厘米)
一隊:162、154、140、149、156、139;二隊:136、157、151、158、150、160
(1)分別求出兩隊隊員的平均身高。(2)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小組內四名同學都能正確解答第一個問題,對于第二個問題,甲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兩個隊隊員的平均身高,哪個隊的更高?高多少?”乙同學提出的問題是“籃球隊所有隊員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丙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兩個隊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丁同學提的問題是“兩個隊的平均身高一共是多少厘米?”甲和乙同學提出的問題合理,解答也正確。丙同學的解答是“一隊的平均身高150+二隊的平均身高152,用和除以2”。丁同學的解答是“一隊的平均身高150+二隊的平均身高152”。
課后反思:丙、丁同學出錯的原因,關鍵還在于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理解不透徹。平均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再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丙同學雖然提出的問題沒有毛病,但解答的過程卻未能體現“總數量除以總人數”,即使結果相同也僅是巧合,不能算對。丁同學完全未能掌握“平均數”的含義,把“平均數”當成和“人數”、“本數”、“錢數”等一樣,求“兩隊平均數一共是多少”沒有任何意義。
解答平均數應用題,首先要掌握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抓住問題的核心。其關鍵在于確定總數量以及和總數量對應的總份數。因此,改進教學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復習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然后再總結求平均數的方法。在學生未能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質時,即使學會了計算方法,那也僅僅是“依葫蘆畫瓢”。讓學生提出問題,其實比讓其解決問題,更能考驗學生對概念的認知程度。
改進措施:如何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學會抓住核心問題,我的做法是:
第一,扣住重要語匯抓核心。什么是重要語匯?提示數量關系的就是重要語匯?!捌骄砀摺敝小捌骄本褪侵匾Z匯。
第二,“借錯尋對”明核心。仍以上例中丙同學解答方法為例,為什么會能獲得正確的結果,這個巧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讓孩子們弄懂了,也就抓住了“平均身高”的核心問題。上例中,丙同學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解答,第一組的平均身高乘以五,再加第二組的平均身高乘以五,然后除以兩組總人數,也就是十,當我們以分數的形式表示這一運算過程時,很顯然,約去了五之后,也就得到了丙同學的解答方法。如果第二組是六人,結果就不再成立。經過這樣的過程,孩子們自然會明了核心問題。
第三,“順錯歸謬”知核心。上例中丁同學的解答,教師不急于評判對錯,先讓孩子們計算結果,平均身高超過三米,再與生活進行對比,他們會發現世界上最高的籃球運動員也沒有這么高,荒謬的結果一定會激起他們尋根問底的積極性,此時再引導他們回顧概念,相信他們一定會切中概念的實質。
四、結合畫圖策略,變抽象為形象
課堂再現:小華和小明分別從一座橋的兩端同時出發,往返于橋的兩端之間。小華的速度是65米/分,小明的速度是70米/分,經過5分鐘兩人第二次相遇。這座橋長多少米?
在教學這道題時,小組內四名同學均未能正確解決問題。經了解發現,他們都是對“第二次相遇”理解錯誤。甲乙丙同學都認為“第二次相遇”就是“第二遍過橋時又相遇了”,因此可以用橋的長度×2表示路程。丁同學表示沒有讀懂。
課后反思:這道題是應用運算律等有關知識解決有關行程計算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的例題相對比較簡單,在掌握了“路程=速度×時間”等常見數量關系,以及求兩積之和(差)問題的數量關系后,多數同學能解決簡單的相遇問題。而對于“第二次相遇”,學生會錯誤地理解為“走了兩遍”,錯誤地理解為是“第一次相遇的兩倍”。盡管在教學例題時一再強調,遇到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問題,要運用畫圖的方法整理題目的條件和問題,但孩子們仍然未能把完整的過程畫出來,尤其是未能畫出“第二次相遇”的情景。
改進措施:為了讓孩子們能讀懂“第二次相遇”,我先安排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小華和小明,將教室前的講臺作為“橋”,讓學生按題中的要求在“橋上”走一走,看第二次相遇時,兩人分別走過的是哪段路。接著,讓孩子們把演示的完整過程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尤其是兩人行走的軌跡用不同顏色的筆描出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兩人走的路程和其實是3個橋長。借助線段圖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后,學生真正讀懂了“第二次相遇”,從而確定解題思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隨后,我又安排了一道題:小羊村有一條400米長的環形跑道,小華和小明同時從起點起跑,由于小華擅長跑步速度較快,小華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小華第一次追上小明時兩人各跑了多少米?第二次追上小明時兩人各跑了幾圈?出示問題后,我要求學生借助畫示意圖,把兩人跑的軌跡畫出來,先表示同一起點、同一方向起跑,進而理解跑得快的會離跑得慢的原來越遠,接著會追上跑得慢的,“第一次追上”就是“多跑的路程正好是跑道的一圈”,也就是400米,這樣追擊的路程就算是有了,這也就是小華比小明多跑的路程。第二個問題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邊讀邊畫,鞏固運用畫圖理解題意的策略。
在解決類似的“相遇問題”、“追擊問題”時,都應該借助畫圖的策略,將抽象的語言變為形象的線段圖,再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思路。
數學課堂上,讓孩子們每一次數學閱讀看到的不僅是“字”,更是數量關系,是準確的數學概念,是生活中的數學意蘊,這樣孩子們才算真會讀數學,才能真正讀進數學。而隨著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孩子們的數學思維也會越來越嚴謹,你將欣喜地發現他們在數學解題過程中的“粗心”現象會越來越少,對數學的興趣會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