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反芻思維是指個體反復思考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的癥狀、原因、結果的思維方式。反芻思維能有效預測消極情緒,與自我寬恕、自我同情呈負相關關系,并影響著個體的執行控制和不良行為。反芻思維的測量主要采用四種方法:自我報告法、實驗法、訪談法和動態評估法。
關鍵詞:反芻思維; 相關研究; 測量
中圖分類號:B845.4?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86-003
反芻思維是指個體不由自主地反復思考負性事件,沉浸在消極情緒無法自拔的一種思維方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人會說反芻就是反省,很多文人大家都支持反省。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韓愈的“濯清泉以自潔”。反省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但反省總是有益的嗎?我們每日反思自己的過錯、批判自我、苛責自我、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真不會影響我們的希望與潛能嗎?近年來,隨著研究的發展,反芻思維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
一、反芻思維的概念界定
1987年,Nolen-Hoesksema最先提出反芻思維,即個體面對壓力和挫折時,不由自主地反復思考消極情緒及事件本質和影響的現象,是一種非適應性的反應風格。當個體經歷負性事件時,時常想“為什么是我呢?”“我總是這么傷心。”“集中注意力太難了。”這種對負性事件的原因、結果和感受重復回想就是反芻思維。
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對反芻思維的理解不同。Nolen-Hoesksema最早提出了反應風格理論,主張不同個體面對壓力與挫折時會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風格,一種是反芻反應風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芻思維;一種是適應良好的轉移反應風格,即個體主動將注意力從抑郁等消極情緒轉移到愉快活動中去的反應方式。有研究表明男性會較多的采用這個方式,而女性則更可能采用反芻反應風格。在此基礎上,Robinson & Alloy在2003年又提出了壓力反應模型,認為反芻思維是對壓力情景的特定反應,即壓力事件未發生前,就可以通過消極歸因、無望認知和問題解決三個維度來預測反芻思維的發生。但是這種觀點從反芻內容上看比較狹隘,因此應用不多。
1989年,Martin等人又提出了目標進展理論,認為個體能否控制目標與反芻思維的發生有關,當個體能夠掌握并實現目標時,反芻的可能性就低,不能掌握目標或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反芻的可能性就高。究其原因是個體對自己不能完成目標這個信息異常敏感,尤其是當這個目標對個體來說極為重要又是高階層目標時,但個體通常又無法再次追求失敗目標,為了縮小理想與實際之間的落差,反芻思維就產生了,直到個體達到目標或者放棄目標為止。
1996年,Well & Matthews引進自我調節概念,提出了自我調節執行功能理論,該理論認為對反芻思維的元認知才是引發消極情緒的根本,是阻礙積極應對方式及策略選擇、采用的最大禍首。該理論受到Papageorgiou(2003)的大力支持,他構建了一個反芻思維、抑郁與元認知的模型圖來解釋其內在機制:個體對反芻思維有樂觀的元認知,那個體就更傾向于思維的反芻,但在反芻狀態中個體又無法控制有害的消極信念,從而引發了抑郁情緒。而抑郁情緒又反過來影響元認知效能,從而產生更多的積極元認知,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造成不良后果。
不僅僅是認知層面,反芻思維還包括情緒和行為。1999年,Fritz博采眾長,結合多種維度提出了更為廣泛的反芻思維。他認為反芻思維包括意義尋找性反芻、情緒性反芻和功能性反芻。意義尋找性反芻是指個體不斷的重復思考負性事件對自己的意義,情緒性反芻是指個體持續停留在一種消極感覺上,功能性反芻是指個體更多的去關注負性事件的實際結果。他研究發現情緒性反芻與情緒困擾呈正相關;功能性反芻與情緒困擾呈負相關;而意義尋找反芻與心理功能呈正相關且具有延后性。但也有研究發現過多的意義尋找會激活抑郁情緒。Watkins(2005)用具體性減少理論區分了兩種反芻思維:抽象-分析反芻,即個體關注負性事件產生原因和意義;具體-體驗反芻,即個體關注負性事件的過程細節和感受。經他研究證明抽象-分析反芻與抑郁癥及相關癥狀有關;具體-體驗反芻則能夠減少自我批判與消極情緒。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不同,證明了反芻思維存在積極性,引起了研究者們的熱議。
實際上這樣的爭議早就出現且進入白熱化階段了。Martin等人(1996)認為反芻思維也有積極的一面,因而將反芻思維分為正常反芻思維與病理性反芻思維。Treynor等人(2003)則繼承這種觀點,提出傾向于認知性問題解決的適應性反省深思和傾向于關注負面刺激的非適應性的強迫思考這兩種思維方式。國內學者楊宏飛(2019)也認為對積極的反芻思維進行訓練更具有臨床價值。但目前的現實是大部分研究針對病理性反芻思維,對于正常反芻思維研究還是太少。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的研究者還是傾向于反芻思維是一種非適應性思維方式。
縱然學界仍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大多數研究者都認同反芻思維是一種對消極情緒和事件的反復思考。本研究也認同這種觀點,并采用國內學者韓秀(2010)的定義,即反芻思維是指個體反復思考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的癥狀、原因、結果的思維方式。
二、反芻思維的相關研究
前人研究已經表明反芻思維與消極情緒和不良行為均有關系,反芻思維能有效預測消極情緒和不良行為。
反芻思維與未完成的目標有關。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高度聚焦的后果是產生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無用”思緒,影響個體情緒的加工。具體來講,反芻思維能預測抑郁和焦慮。Nolen-Hoeksema(1991)在對地震后的大學生進行反芻思維和抑郁評估時發現,兩者呈正相關關系,7個星期后,反芻思維與抑郁情緒仍然存在。在對大學生日記進行研究時,發現傾向于反芻思維的個體抑郁癥狀更多,反芻的反應風格可以預測抑郁持續的時間。女性在失敗面前更容易出現反芻思維,抑郁持續時間更長久。Alexandre等人(2011)對3-7年級兒童的反芻思維研究中得出習慣反芻思維的兒童罹患抑郁癥比例更高,證明了反芻思維與抑郁的關系在各個年齡階段普遍存在。另外,Gibert(2005)提出病理性反芻思維更加容易誘發抑郁癥狀,陳曉等人(2015)指出反芻思維會通過自我同情與完美主義作用于抑郁情緒。
2000年,Nolen-Hoeksema在研究反芻思維、抑郁與元認知的模型時就發現反芻思維不僅與抑郁有關,還與焦慮的發展有關。有研究者提出反芻思維與自我關注有關,而過多的自我關注會引起焦慮。Brozovich(2008)在研究中也驗證了這一關系。他發現高度社交焦慮者會不斷重復思考有關自我負面形象的信息和當時的社交情景,并嚴重影響個體對未來社交情景的希望和預期。另外,有研究者還發現大學生的孤獨感也與反芻思維有關,反芻程度越高越孤獨。這說明反芻思維與很多消極情緒都息息相關,減少反芻能提高個體的幸福度。
反芻思維與自我寬恕、自我同情也存在負相關。王金霞(2006)在研究寬恕的心理機制及其影響因素中發現反芻思維與自我寬恕和寬恕他人均呈顯負相關。McCullough(2001)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慣于反芻思維的個體自我寬恕的可能性更低,因為他們會聚焦自己所犯的錯誤而耿耿于懷,無法自拔。Worthington(2006)也認為個體如果能接納、放下侵犯行為對自身產生的負面影響,那個體的親和動機將會增加。王雨吟等人(2015)在研究自我同情、完美主義、反芻思維和抑郁的關系中發現,追求完美會導致反芻思維。而自我同情能緩解高標準帶來的對錯誤的過度關注,降低反芻程度。
此外,研究還表明反芻思維與個體的執行控制和不良行為具有關系。早在2015年之前,研究者們已經通過情緒負啟動范式、單詞記憶任務等實驗證明了反芻思維與抑制功能、刷新功能和轉換功能缺陷有關(陳曉,馮正直,2015)。這說明習慣反芻思維的個體對于自己的意識和行為的監督和控制力度不足,容易產生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反芻思維的個體通常表現為對失敗恐懼;認為困難不可克服;對問題解決抱有極低的期望值,從而缺乏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注意的范圍與內容也很狹窄,容易分心,產生干擾,進而導致學習成績不佳。而學習成績又影響著學業拖延。許多研究表明反芻思維可以直接影響學業拖延,也可以通過其他心理特質間接影響學業拖延。除此之外,反芻思維還與睡眠質量、自殺等不良行為有關。反芻思維越多,睡眠質量越差,自殺意念越多。這些都不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
三、反芻思維的測量
關于反芻思維的測量主要有四種方法:自我報告法、實驗法、訪談法和動態評估法。
自我報告法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是Nolen-Hoesksema(1991)研發的反芻反應量表,共22個項目,3個維度:關于自我的問題、關于行為的問題和關于原因及結果的問題。采用4點計分。國內學者韓秀和楊宏飛(2009)根據前人研究修訂了反芻思維反應量表,共22個項目,包括強迫思考、反省深思和癥狀反芻三個維度,4點計分,信效度良好。
Morrow等人(1990)用實驗法研究了反芻思維。具體流程為:播放一段負面故事,誘發被試者消極情緒——隨機分配到反芻任務與轉移任務中——測試結果。反芻任務與被試者當下的消極體驗有關,轉移任務與外界情景有關,兩個任務均包含45個項目,每個項目用時15秒。近來,更多的研究者采用反芻誘導任務來研究反芻思維,即出示5個不同的積極場景和5個不同的消極場景,要求被試者在這些場景下想象可能發生的與自己有關的事。每個場景呈現2分鐘,采用不同的指導語,想象結束后采用量表評估結果。
質性研究是近來廣受推崇的研究方法,其中Machael等人(2007)就針對反芻思維設計了一系列的半結構化訪談提綱,以個人訪談為主,每次25分鐘左右,包括8大類:(1)反芻思維的出現及持續時間;(2)闖入性記憶;(3)對反芻思維的積極元認知;(4)對反芻思維的消極元認知;(5)強迫性反芻思維;(6)反芻思維的具體內容;(7)知覺到的非建設性思想;(8)內心感受與體驗。
動態評估法是指被試在一段時間內間隔報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的一種方法,是在日常情景中發生的。不同研究者要求的時間和報告次數不同,有每天報告8次,為期一周的;也有每天報告4次,為期4周的。視研究需要調整。
從整體來說,實驗法和訪談法因施測范圍有限、操作不便、費時費力、不易推廣;動態評估法是一種新興方法,操作簡便,靈活性更強。但要求被試者高度配合,被試者易流失,且作為一種新法,實證研究較少,評判標準不易把控。常用方法是自我報告法,操作簡便、數據清晰,但也會受到施測環境和條件不同產生的誤差。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結合多種研究方法,綜合考量,拓寬研究視角,深入探討反芻思維的內涵與作用機制,幫助更多的高反芻思維者找到平衡和諧狀態。
參考文獻:
[1]陳佳琦,邱奮,劉昱君,野兆學,秦亞平.(2019)中學生反芻思維如何影響學業拖延:心理韌性的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607-609.
[2]陳佳琦,野兆學,劉昱君.(2018).研究生學業拖延與反芻思維的相關性研究,現代交際,126-127
[3]郭素然,伍新春.(2011)反芻思維與心理健康(綜述),中國心理衛生雜志,314-318
[4]韓秀,楊宏飛.(2009)Nolen-Hoeksema反芻思維量表在中國的試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550-551
[5]韓秀.(2010)大學生反芻思維及其與完美主義、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
[6]蔣洪瑩.(2012)拖延、元情緒與反芻思維的相關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曲阜師范大學.
[7]金國敏,劉嘯蒔,李丹.(2020).何不寬以待己?自憫的作用機制及干預,心理科學進展,824-832
[8]來水木,韓秀,楊宏飛.(2009)國外反芻思維研究綜述,應用心理學,90-96
[9]苗恒增.(2015)未來時間洞察力和反芻思維對寬恕傾向的影響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
[10]孫朱洪.(2017).不同抑郁水平大學生反芻思維、內疚對自我寬容的影響及自我寬容干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
[11]徐旭.(2016)高中生完美主義、反芻思維與拖延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
[12]宣之璇.(2017)大學生反芻思維、心理韌性和抑郁、焦慮的關系及干預,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
[13]楊宏飛.(2019)積極反芻思維訓練的理論依據和方法初探,應用心理學,272-280
[14]張常潔,夏晶,陳弈羲.(2020)大學生自尊、反芻思維與學業拖延的關系,校園心理,30-33
[15]張大鵬.(2013)中學生學業拖延的心理分析及對策思考,校園心理,329-311
[16]張乃馨.(2018)大學生反芻思維與睡眠質量的關系:寬恕的中介作用,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
[17]朱婷婷.(2014)大學生反芻思維與完美主義、抑郁的關系及干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閩南師范大學
[18]Lyubomirsky S,Tucker K L, Caldwell N D, Berg K. (1999). Why ruminators are poor problem solvers: Clues from the phenomenology of dysphoric ru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7,1041 - 1060
[19]Lyubomirsky S. Tkach C. (2004). The consequences of dysphoric rumination. In: Papageorgiou C,Wells A. Depressive rumination:Nature, theory and treatment. New York :Willy,33
[20]Magnus, C. M. R., Kowalski, K. C., McHugh, T. L. F.(2010). 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in womens self-determined motives to exercise and exercise-related outcomes. Self and Identity,9,363-382
[21]Neff K, Hsieh Y, Dejittreat K.( 2005).Self-compassion,achievement goals,and coping with academic failure. Self and Identity ,4,26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