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模永
摘 要:在軍旅故事之外,《四面八方》更滲透著無處不在的懷舊情結,它始終張顯著一種回歸理想家園的強烈愿望,而同時又鮮活地指向未來。這種指向亦是一種重構,即作家更多的是通過懷舊來思考未來,通過建構一個理想的過往世界,企盼與未來交接。這一主題在小說的三個主要人物身上得到了恰當的體現,在文本內部也實現了邏輯的統一。
關鍵詞:徐貴祥; 《四面八方》; 懷舊; 重構
中圖分類號:I207.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104-002
在軍旅故事之外,我更強烈地領略到文本之中滲透的無處不在的懷舊情結,它始終張顯著一種回歸理想家園的強烈愿望,而同時又鮮活地指向未來,這是我讀徐貴祥先生大作《四面八方》的突出感受。它講述了一個有關未來的懷舊故事,只不過是在一個軍旅形式的“包裝”之下的精彩演繹,內在的,仍然是一種對逝去的追憶、思索和品味。
作為一種美好的、普遍性的人類情結,懷舊帶有某種情感化的、詩意的生命體驗,在一定意義上,它正是一種藝術的回歸:緬懷過往,滌蕩心靈,詩意的棲居。我們不可能人人都變得“藝術”,但懷舊卻人人適用,懷舊是一種人類的“共鳴”存在。小說《四面八方》便相當清晰地展示了這種詩性的、充滿審美誘惑的存在,作者在后記中有言,“我的創作得益于我對故鄉的反芻和展望中寄托了我對生命的熾烈熱情和虔誠追求,日復一日地醞釀著激情和靈感,常常讓我文思泉涌淚流滿面,源源不斷地滋生著創作沖動和想象力”,“我不能說《四面八方》是我童年夢想的結晶,但是我可以說,它同我的夢想有關”。這種自兒時就逐漸形成的故鄉情結早已成了作者創作的某種“潛意識”,它強大而有力,自覺不自覺地控制著作者的創作和文本的走向。因此,作者在后記中又明確說到:“在《四面八方》里,我這支懷舊的筆描述了一段也許是絕無僅有的歷史。”讀《四面八方》故事本身,很易拾取三個關鍵詞也可充分地說明這一點,即往昔故事、軍旅故事和皖西故事,這與其說是作者相關的生活積累,更不如說是作者的精神依戀,本質上是一個附帶著回歸色彩的懷舊故事。在敘事策略上,小說的這種懷舊感也一目了然,小說中使用了許多站在現在追憶過去的懷舊語詞,如“很多年后”“時下”“那時候”“這也是后話了”等等,作者在表達上亦是自覺不自覺地表明了這種回歸的姿態。當然,這種回歸并不是現實的空間轉換,它只能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夢幻想象,其中必不可免地會重構過去。正如杜威·佛克馬所言:“懷舊是一種向往過去的情愫,同時也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并且常常以重寫的形式被再現出來。重寫往往利用標準的意象和套語來建構往昔的經歷,并且由于記憶的選擇性,作家可以通過重寫和虛構使懷舊脫離歷史的真實,從而讓鮮活的意象進入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對未來的思索。[1]”現實中的懷舊尚且如此,小說中的懷舊重構便更必不可少。自不待言,《四面八方》同樣是作者對過往的一種重構。
這種重構也正構成了《四面八方》引人注目的特點所在,在小說中,作者的重構帶有一種鮮明的理想色彩,它不再像一般的作品那樣耽于過往的追憶而不能自拔,作品中的重構是指向未來的,也就是作家更多的是通過懷舊來思考未來,通過建構一個理想的過往世界,企盼與未來交接。這種指向未來的情愫在作品中主要寄托在兩個人物身上,一個是理想人物肖卓然,一個是進步人物汪亦適。中共地下工作者肖卓然是作者所著力塑造的理想人物,這樣的人物正是作者對未來的一種美好寄寓。肖卓然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投身革命的執著和堅持,他能認清形勢、辨識大局、堅定不移,從來沒有經歷過其他“三條螞蚱”的猶豫、徘徊、被動乃至迷惘,他始終是清醒的、熱情的并且富有遠見的。在新中國建設時期,他也始終如一,表現出了一個年青有為者的領導魄力,并能立足現實,不盲目跟風,不搞不切實際的躍進。而且對當時的現實分析也超常的冷靜,在特定階段,他首先認識到百姓“美好”生活背后所隱藏的真實,雖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他的清醒卻讓人折服驚嘆。在肖卓然身上,作品更多地賦予了一種理想化的色彩,他是一個少有缺點的人物,從出場到結束始終表現出對進步的堅持和執著,從不逢迎和投機。從人物刻畫的角度來說,他性格上的這種“凝固”也許有損其形象的生動與豐滿,讀者的閱讀感受也許會因此而淡化許多,但在作家那里,這一定是他對未來的一種寄許和渴望。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肖卓然屢遭挫折,但最終卻得到肯定的圓滿結局。作者不以悲劇收場也許正是為了表明他對一種美好夢想的信念和樂觀。汪亦適也是小說所重點刻畫的一個代表人物,如果說肖卓然是作者展望未來的理想人物,那么汪亦適更多地則是指向未來的帶有現代進步觀念的現實人物。在形象上他也更富于變化,更加鮮活生動,這種性格本身可能更立體,從而更讓讀者印象深刻。所以在作品中傾向于對汪亦適的認同應該占有較大的比例,當然,這與汪亦適本身的性格魅力也不無關聯。他雖然沒有肖卓然的執著,在革命起初他也夾帶著私人情感的動機,但絕不似程先覺的功利和動搖。他身上的諸多變化是與認清形勢的過程密切相關的,但本質上他也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和講究原則的人。他身上的很多進步觀念也恰恰是指向未來的,他具有人道主義的情懷,他不會因為病人的身份而影響行醫。在手術臺上不分敵人和朋友,只存在著需要拯救的生命,他在被敵人俘虜期間的所作所為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這種觀念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也恰恰是指向未來的;此外,他還淡泊名利,執著于業務的追求。能夠容忍一切,但一定堅守自己的原則。這也是他對我們現在和未來生活的有益啟示。由此可見,作品中的肖卓然和汪亦適正是作家思考現在和寄寓未來的兩個代表人物,前者帶有理想色彩,后者則更多地立足現實。兩者都有一種對進步的執著,前者富有“烏托邦式”的“堅持”,后者則體現為對現實的“容忍”。
根本上而言,懷舊就是對某種精神家園的追憶,其對象是一種心靈的“故鄉”,在情感上通常有兩個指向,一個是感傷的情感,即“鄉愁”,有一種感傷之美;一個是反思的情感,即“鄉思”,“思”在這里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在思念(少有感傷情緒)中滲透著思考。正因為《四面八方》更多地是一個有關未來的故事,它并不貪婪地沉溺于已逝的過往,而是從不間歇地建構未來。所以在作品中感傷之美淡而不顯,而更多地是被一種反思未來的情緒所替代,作品中的懷舊也因此從“鄉愁”走向了“鄉思”,這與其他的懷舊作品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當然,這種反思是在懷舊得到的,“懷舊是朝后看的鏡子,但是從不可挽回的過去中發現的東西,或許有助于思考未來。[2]”這種反思性在作品中非常完滿地體現在另一個中心人物的身上,即老院長丁范生,這也是作者自以為是作品中的一個幕后靈魂人物:“在這部作品里面,事實上還有一個人,在這四個人之外,提這個問題我的腦子轉了一下,這個作品里還有一個人物叫丁范生,丁范生是一個老八路、團長,解放以后當院長,這個人在這部小說里出場的過程并不多,但是這個人物是一個極其有個性的人物……丁范生這個人物是這個小說里面的一個隱性的幕后的靈魂。[3]”丁院長在小說中著墨雖然并不是太多,但卻“極其有個性”,他的這種個性體現在其近似于“戲劇性”的變化上:他從一開始的克己奉公到后來的貪圖享受,從固執己見到自行降職,從反對到支持肖卓然等等,丁院長的生動形象淋漓盡現。丁院長的這種易走極端的偏執正體現了作者的深刻反思,而這種反思是有助于未來的。徐貴祥先生在談到這部小說的創作歷程時也著重提到了這一點,其實作者正是借“父親的故事深思時代”,作者披露道,他在寫丁范生這樣的人物時,時時想到像父親這樣的基層干部,他們口口聲聲辛苦一輩子,可他們確實沒有做成什么事,所以“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這么多年了我們的步伐是這么緩慢,我們的改變是這么樣不盡人意,責任到底在誰?所以才有《四面八方》丁范生最后提出的問題,這棟大樓你當初告訴我,一年兩年不行,三年五年可能,十年八年準成,一定成功。現在多少年了?那個主人公肖卓然(是個市長)回答他,現在30多年過去了。丁范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為什么讓我等得這么久?他已經癱瘓了,他是一個勞動模范,他為了老百姓已經基本上把自己的命都搭進去了,但是他臨死之際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讓我等那么久,我都快支持不下去了。就是這個問題,可以說他可能是我這個作品的思想。[4]”顯然,作者是把這種助益于未來的反思集中地傾注到了作品之中,成了這個作品的思想所在,它一定會有助于我們思考未來的。此外,從作品中我們也可以見到,丁范生雖然是一個大老粗,他缺乏遠見、有很多性格弱點:專權、固執、官僚主義等等,但他卻最終并不為讀者所反感,根本原因正在于其變化的靈魂中始終是充滿良知的,這種良知就是他的“固執”所在。作者的深刻就在于他對這種“固執”進行了反思,不切實際的良知和想象并不能改變這個時代,真正能促進這個時代變化的是科學發展和進步的思想觀念,而這一點正集中體現在了肖卓然和汪亦適的身上。如此看來,小說這種面對未來的指向在文本內部又巧妙地做到了一脈相承。
應該說這樣一個有關未來的懷舊故事的主題在以上三個主要人物身上得到了恰當的體現,在文本內部也實現了邏輯的統一。作者借反思丁范生的“固執”來建構一個美好的未來,其載體正是肖卓然對進步的“堅持”,而現實總是充滿著各種困難和偶然,循序漸進地實現才是最后的通達之路,汪亦適的“容忍”也許正是一條切合實際的道路。“固執”“堅持”和“容忍”代表了作者對未來的反思和想象,它們又有一個共同的取向,即“執著”,這種“執著”恰是作品的靈魂所在,因為“執著”,人們可以“烏托邦式”地徜徉在懷舊的家園中,信守一切美好,正如作者所言:“也許這座城堡并不真實存在,卻依然屹立在我們心靈的上空。”
參考文獻:
[1][2][荷蘭]杜威·佛克馬.無望的懷舊 重寫的凱旋[J]王浩譯.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71-80+96
[3]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9-01-10/1620250638.shtm[DB/OL]
[4]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9-01-10/1620250639.shtml[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