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新紅
摘 要:生命教育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春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元素,解析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生命內涵,能更為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指導人們在節日體驗生命的實踐中做到生命世界的多重和諧。
關鍵詞:傳統節日; 生命教育; 生命觀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190-002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現生命價值。[1]”從本質上說,生命教育以“生命”為核心,本文的“生命”并非指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生命,而是指“人文生命”[2]。文化與人的生命密切相關,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存在[3]。生命教育主題落實到具體實踐層面,需要一個前提性條件,就是找到諸多有效的依托平臺,以此充分彰顯生命的內涵和張力,體驗生命的現實境遇和終極追求[4]。在豐富的教育資源中,傳統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元素,以傳統節日文化為平臺,汲取深厚的生命教育資源,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體驗生命的美好與和諧,因此,解讀傳統節日文化中的生命內涵十分必要。
二、傳統節日中的生命內涵解析
傳統節日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早期側重于消極的避災驅疫,后轉化為積極的祈福,其間所形成的節日民俗,記載著古人對自然界變化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同時,也充分反映了人們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律,歲時節日是人們認識、處理自然實踐過程與人事活動協調的時機[5]。節日文化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文化主題。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蘊含著深厚的民俗文化,通過特定的活動形式表達不同節日的生命意蘊。
春節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主要以祭拜祖先、辭舊迎新為主題。節前家家戶戶除塵,表達對健康生命的良好祝愿;合家團圓之日必有魚,取“年年有余”之意,表達對來年幸福生活的渴望;除夕守歲有辭舊迎新之意,預示著個體對過去生命時光的總結及對未來生命的期盼;春節最主要的活動之一是賀年拜節,親朋好友之間拜年傳達出對親情生命的殷殷祝福和溫馨問候,凝聚了家人之間的親情,擴大了社交范圍,拉近了與他人之間的人際關系,這些都飽含著對對方的衷心祝福。子女孝敬父母表達對父母給予生命及養育生命的感恩;小輩給長輩磕頭的習俗表達了對長者的尊重;長輩給孩子紅包的習俗飽含了長輩對小輩生命成長過程的關愛。掛年畫、貼春聯、貼福字預示著對未來生命的美好展望;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等兼具喜慶色彩及娛樂的活動是豐富生命意蘊、強健生命體魄的體育活動;賞冰燈、猜燈謎、逛花市等活動是豐富個人文化素養的活動。此外,春節的諸多禁忌,如打碎器具說“歲歲平安”,這蘊含了對個體生命的寬容之意。大年初一不許倒垃圾,意味著凝財聚氣,對富裕生活的期盼。元宵節熱熱鬧鬧地送年,春節從迎年到送年的整個過程有始有終,這從某一側面說明要善始善終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天。
清明節是個莊重的日子,風清景明,慎終追遠。追思死者,這是自然生命的不可逆轉性,節俗活動是掃墓、祭奠親人,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和蕩秋千等習俗。為先人掃墓,祭祀亡故的祖先,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追思。在與亡者、與自我的對話中,警示人們珍惜生命的美好,不因利益得失而踐踏生命。還可從對亡者的祭祀擴大到緬懷革命英烈、歷史先賢,銘記偉大先賢對歷史所做的豐功偉績。透過各種形式的祭掃活動提示人們注意祭掃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生者與死者土地爭鋒的現實給千秋萬代帶來的無窮后患,擯棄破壞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殯葬與祭奠形式,倡導文明健康的理念,通過環保的文明方式達到和傳統祭拜相同的心靈歸屬,努力創造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多元生命和諧。清明踏青、插柳、放風箏和蕩秋千是人們親近自然的機會,增強人們對生命過程、生命意義的多重認識,樹立豁達的生死觀。
七夕節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當今社會,現實給本應是純潔美好的愛情附加了許多人為的物化的元素,以眾多主流媒體傳播的女性擇偶所要求的高、富、帥標準,男性擇偶所要求的白、富、美標準,人們對于外表與以金錢化或物質化為載體的收入、房產、豪車等外在的追求淡化了對于個體內在多元氣質的本身要求。七夕節讓我們在浮躁中安于平淡而瑣碎的家庭生活,珍惜夫妻相處的點滴,對于在平淡生活中日漸暴露出的劣根人性,以包容之心待之或夫妻二人共同促進個體生命的成長與壯大,將中華民族的愛情理念給予最完美的詮釋,通過愛情生命的體驗促進婚姻生活的美滿與和諧。
中秋節象征團圓。中秋節有賞月、吃月餅等習俗。在緊張而忙碌的現實中,人們的幸福指數并未完全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而增長,為了生存、生活不得不透支時間、精力與體力,忽略了至親,少與家人相聚,傳統節日文化彰顯了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生命的融合,中秋節全家團圓,讓人們享受與家人和諧共處的天倫之樂,從拼搏奮斗的職場忙碌中解放出來,親情得以共融,自我生命狀態通過家庭生活的和諧得到調整,這是通過家庭生活的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重陽節現定為全國敬老日。這時正值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是郊游登高望遠的好時候,在這一天,老人們通過登高秋游達到交流感情、愉悅心情、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美德,尊老敬老的行為在日常生活得到體現并不斷延續。
中國傳統節日的稱名不一,節俗形式有異,但所表達的主題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節日中的某些特定活動已融入人們的生活,與人們的精神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的精神生活通過一定的行為表達方式。如今傳統節日直面現代社會的挑戰,因此,需要以符合時代發展的眼光去解讀傳統節日文化中的生命元素,在繼承傳統節日文化的基礎上,以其他行為方式對其生命內涵進行傳承與發揚,或者以現代方式進行闡釋,將傳統與現代互為結合,并把在短暫的節日中的生命體驗繼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
三、解析傳統節日生命內涵的教育意義
“人文精神的涵養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它是通過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而達成的,這個過程又是一個人性境界內在生成和文化良性互動的過程[6]。在現實壓力面前,人們在空間距離上越來越遠,通過傳統節日的日常體驗所蘊含的深刻生命內涵,同一個體對不同節日、不同個體對同一節日的生命表達,在濃厚的節日文化中,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體驗其中的人文生命精神,進一步解讀生命的真諦,感悟其中所蘊含的生命內涵從而產生心靈的碰撞,使心靈在美與丑、善與惡之間發生人性自然、真實的碰撞,心中的美好不斷升騰,在感悟人性真善美的同時,滌蕩自我。
傳統節日文化中的生命內涵,是生活化的生命體驗過程,體驗傳統節日文化是體驗多元生命的過程,人們對不同節日文化中生命特征的體悟,對人生不同境遇下的生命體驗,引導人們在豐富生命情感的同時,對理想的現實表達以尊重生命為前提,在社會生活中充分表達生命的張力。生命的珍貴讓我們尊重、珍愛自我及他人的生命,在未來的生命之旅遇到挫折時以豁達的態度坦然面對生命,對體現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人文生命的追求成為行為自覺。通過真實的生命體驗,使人們懷著感恩之心對待個體生命,讓愛心溫暖人與人之間的懷疑與否定,讓我們的生活與自然、與自我、與他人、與整個生命世界和諧。指引人們在和諧生命觀下規劃未來的生命之旅,增加人文生命的厚度與長度,完善生命過程、提高生命質量,使生命之旅光彩奪目,努力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生命教育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樣態,其目的在于使教育回歸受教育者的“生命家園”,以實現對“功利教育”的深刻批判和對“主智教育”的積極揚棄[7]。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元素,解析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元素,解析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生命內涵,能更為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指導人們在節日體驗生命的實踐中做到生命世界的多重和諧。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6(11):25—29
[2]鄭曉江.以文化傳統為內核開展生命教育[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27—29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4
[4]李保強.中國傳統節日:生命意義的生發及其教育價值[J]山東社會科學,2011(2):59—61
[5]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5):50—56
[6]葉華松.生命哲學視域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5)71—73
[7]李穎.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反思[J]東北師大學報,2011(6):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