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花
3~6歲是兒童口語表達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提升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很有必要。
(一)幼兒語音表達能力的表現
首先,幼兒的讀音越來越準確。通過傾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幼兒開始擁有辨音表達的能力。其次,幼兒的讀音發展迅速。隨著生理的發展,幼兒可以很快地提高發音水平。
(二)幼兒在語法運用中表達能力的表現
首先,幼兒使用的不完整句逐漸轉換為完整句,通過模仿學習,對句子結構的理解不斷加深,完整句子的表達也逐漸增多。其次,幼兒使用的簡單句仍占多數,并開始出現復合句。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主要使用簡單句,嘗試使用復合句。最后,幼兒使用的陳述句占多數,并開始出現其他句子類型。陳述句是幼兒使用頻率最高的句型,隨之是疑問句、感嘆句等句型。
(三)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表現
首先,幼兒的對話言語日益熟練。隨著交流的增多,幼兒不僅可以提出、回答問題,而且會進行討論。其次,幼兒的獨白言語開始出現。為了更好地滿足生活和心理需要,幼兒會大膽的向教師和其他幼兒表述話語。最后,幼兒的語言情境不斷發展。幼兒在表述時會依據情境,并配合肢體動作進行說明。
(一)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存在的問題
1.語言發音不清晰。幼兒的生理發展還不成熟,不能熟練地運用發音器官。幼兒的唇和舌的運動力度不夠,下顎也不夠靈活,時常會出現發音不清晰、吐字不清楚的情況。特別是z、c、s、zh、ch、sh、n、l、f等極易出錯的語音,幼兒經常將這些音混淆使用,如將“是”說為“四”、將“牛”說為“劉”等。幼兒對語音的熟悉程度存在差異,他們可以熟練地發出韻母,但對于聲母卻常常會出現增音、減音,甚至替音的情況。比如,說“暈倒”時卻發出“擁倒”的語音、將“知道”說為“雞道”、將“肉”說為“右”。此外,部分區域的方言對普通話影響較大,部分幼兒在發音時常帶有獨特的地域口音。
2.詞匯使用不準確。幼兒掌握不同性質詞匯的數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幼兒多使用實詞,尤其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和量詞的使用率較低。比如,將“一個人”說成“一只人”、將“一碗湯”說成“一個湯”等。幼兒在使用虛詞時,開始學用代詞和介詞。隨著詞匯量的增多,幼兒卻不能做到準確用詞和分化詞匯。尤其是幼兒理解了卻不會正確使用的詞匯,他們會經常胡亂造句。比如,小濤(化名)在午睡起床后疊完被子說:“老師,你看我疊得好不好?”之后卻又說:“老師,你看小貝疊得很不干凈!”
(二)影響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因素
1.幼兒園環境。幼兒會有入園焦慮和戀家情結,不愿主動與人溝通交流。教師讓幼兒圍繞話題形成應答式教學,容易造成幼兒不敢主動表達,語言交流氛圍不夠活躍。一些教師過于注重設計集體語言學習環節,忽視了一日生活中其他環節的語言教育契機。
2.家庭環境。家庭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都會影響幼兒的語言水平。如果幼兒缺乏家人的關愛,易導致戒備心過強、與人相處缺乏安全感、不主動或很少回應他人的話。
3.幼兒口語表達的機會。幼兒缺乏表達的機會。幼兒在不能清楚地進行表達時,教師要求幼兒一遍又一遍地說或者直接打斷幼兒說話,會造成幼兒情緒低落,開口的次數逐漸減少。
4.幼兒口語表達的情境。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幼兒可能會故意模仿電視中人物的語氣或者帶口音的話語,這并不利于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一)提高幼兒的發音水平
教師要抓住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促進幼兒的發音、聽音器官和大腦發育。教師可以讓幼兒復述所聽到的內容,鍛煉聽力,刺激大腦神經。幼兒通過唱兒歌、說繞口令,能提升唇齒的靈活度,進一步區分不同的語音,提升音準。教師要注重幼兒語言的個別差異教育,幫助語言能力差的幼兒矯正發音,提高幼兒發音的準確性。通過觀察,教師要對帶口音或者發音不標準的幼兒給予更多關注,與其家長交流有關孩子的語音問題。教師可安排普通話標準的幼兒帶動口音或發音不說普通話,讓他們減少說方言的次數。教師也可讓標準的幼兒多進行發音練習,鼓勵幼兒大聲朗讀。教師可選擇幼兒易讀錯的詞,讓幼兒先聽教師讀,然后進行模仿練習,讓幼兒重復地練習發音。
(二)創設語言環境
1.創設豐富的幼兒園語言環境。教師可用親切的語氣說話,如“這是真的嗎?”“你真是個小機靈!”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讓幼兒愛說、不斷地說。幼兒能在說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創設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教師要提醒家長多與幼兒互動,耐心傾聽幼兒的內心想法,與幼兒共同游戲,讓幼兒接觸新鮮事物。

(三)加強幼兒的語法練習
1.增加幼兒的理解機會。幼兒的言語還未發展成熟,多種感官的參與能讓幼兒更好地理解事物。比如,教師在講解糖葫蘆時,首先講述糖葫蘆的顏色、形狀、味道等知識。其次,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看、聞、嘗糖葫蘆的方式,引導幼兒學習“紅紅的”“圓圓的”“酸酸甜甜的”等詞語。最后,教師可以讓幼兒用彩泥制作糖葫蘆,并說出其特征。當幼兒表達不出來時,教師可以提示幼兒,再讓幼兒復述,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2.在欣賞文學作品中提高語法運用能力。教師通過引導幼兒閱讀適合幼兒的文學作品來豐富幼兒的閱讀量,如圖畫書、故事、散文、詩歌、謎語、手指謠等,引導幼兒表述相關的內容,從而增強幼兒的語感。幼兒在學習不同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可學習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學習并運用采訪、預報、辯論等不同的語言形式,讓幼兒在模仿的過程中學會完整地表達。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規范其語法格式。幼兒在表達時,便會遵循語法規則,減少語序顛倒等情況的發生。
(四)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師要樹立良好的言語榜樣。教師在與幼兒交流時,要說普通話,吐字應盡量清晰、準確,幫助幼兒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幼兒在表述一件事情時,教師要積極回應幼兒。通過教師的反饋,幼兒能主動地調節語言行為。
口語表達要從小抓起,教師要營造良好的交流表達環境和氛圍,挑選符合幼兒興趣愛好的相關書籍,引導幼兒積極進行表達,并感受表達的快樂。
(作者單位:甘肅省廣河縣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