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楨
摘 要:在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與創造,如何幫助學生達到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越來越引人深思。教育者的視野要與時俱進。語文教育中應該具備哲學思考和審美情懷,這是一種對文化的尊重,也是對受教育者的尊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育者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汲取經驗,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語文教育;哲學思考;審美情懷;對話
一、 引言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學科。語文教育是實現這一雙重功能的實踐活動。在大語文學習的背景下,教育者在語文教育活動中要關注的東西變得更豐富,更廣闊。在時代的浪潮中,語文教育已經擔負起了神圣的使命:經典文化的繼承發揚和現代文化的甄別吸取。這樣的客觀環境,決定了當今語文教育應當具備一定的哲學思考和審美情懷。
二、 語文教育是一種對生命與生活的終極關懷
雅斯貝爾說,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常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語文教育必須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起來,讓這一教育實踐活動喚醒學生對生活與生命的感悟,實現教育對受眾個體和群體的關懷。現階段,高考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未變,雖然教改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卻依然眾口難調。但無論如何,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將語文課堂從一個知識訓練場變成一個充滿溫暖的人文空間。就如管建剛老師說的:我們都生活在這個體制中,但這不是借口,即使我們帶著沉重的“腳鐐”,也應該跳出撼人心魂的舞蹈。
在教改過程中,語文教育思想不能完全西化,要保留住傳統文化中語文教學的精髓。精髓何在?幾千年來,中國的語文教學“文史哲”是不分家,這種方式培養出了不少博古通今的學者,文豪?!拔摹睆娬{人文教學的審美價值,“哲”符合語文教育的認知價值,文哲不分也體現了認知和審美高度統一。
也有人認為,哲學和美學的理論都是比較深奧的,用在高等教育中運用還有可能,基礎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對象年齡偏小,接受不了。這種認識是比較狹隘的。要向孩子傳遞并不是艱深的理論知識,而是讓他們在引導下,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同時也對語文美感達到初步體驗。比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一文,不可能去向孩子去灌輸相對哲學的涵義和邏輯美學的運用,但是,可以用語文的方法讓孩子體驗到古代語言的簡潔之美,同時也激發他們對科學與自然的熱愛之情,探索之欲。所以,哲學與美學滲透于語文教育,其意義在于:能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水平上,對客觀存在做出包含感性和理性的全面思考。
三、 哲學思考與審美情懷要滲透在對話中
語文教育中存在著大量的對話行為,這種對話不僅僅是語言上的你來我往,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主客體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的有效運用能達到一種精神上的理解或共生。最需要重視的是以下幾種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其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最為關注的,而教師則是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橋梁。
語文教師想要完成這一橋梁作用,首先,必須要完成的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催^很多敬業的語文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十分認真,搜集了大量的教學實錄,也參考了各種名師的教學視頻。但是,這樣七拼八湊的教學設計是否真的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結果?完成一次文本對話,要走進文本,細讀文本,才能走出文本。王崧舟老師在上《長相思》一文時,在前期的備課中,就寫了幾萬字的有關《長相思》的評鑒文字。他從納蘭性德讀到王國維,從《菩薩蠻》讀到《如夢令》,從朱光潛先生的《詩論》中的“見”“解”之論讀到朱自清《說詩》中的“詩可解”之說……在連篇累牘的書海中層層剖析,尋找與詩人靈魂的共鳴,最后鑄就了經典課堂《長相思》。
教師必須對文本有深度的認知,才能談得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學生對話),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但在對話中,必須考慮到學生“最近發展區域”(維果茨基語)的問題:中小學學生,閱歷有限,不太可能達到成人或專家的理解程度,畢竟不同認知水平,決定了對文本不同的理解層次。但可以借鑒各種力量,盡可能地拓展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漁歌子》(張志和作)一詞的授課中,“不須歸”一詞部分老師在文本解讀中認為是:不需要回家,不想回家。如果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也這樣引導孩子,那就失去了讓孩子更深入文本的機會。若教師真的與文本對話過,就可以引入張志和的生平資料和他所寫的其他詩作,學生帶著這種“知識輔助”自主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就會發現:這不須歸更是不想回到官場濁世之中,這既是因為大自然之美打動了詩人,也是因為詩人有著平和浪漫的思想情懷。詩人與孩子們相隔千年,但短短一首詞,卻能讓孩子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在某種程度上,語文教育的作用在于拉近主客體的距離,甚至消融他們之間的距離,讓人在文本的體驗中達到一種回歸、融入、超越,獲得其中的“美”與“道”,從而達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發展。
四、 “美哲入文”,強化語文教育的傳承價值
哲學思考與審美情懷在基礎教育的課堂中,常常是在潛移默化中體現的,而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卻最能體現語文教育的傳承價值。
(一)讓學生發現并體會一種“美”
書法家宗白華認為:美在生命,美在精神,任何藝術都應如此。雖然東西方哲學的分水嶺讓各自文化呈現不同的燦爛,但其對生命美學的追求是一致的。這種美的形式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外在形式美由活動表現來體現,包括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課堂節奏,甚至包括板書的賞心悅目,學生的情辭動人……但所有的外在美的顯現都必須依靠內在美的運化,這種內在美就是文本想要傳遞給人們的最重要的內涵。
舉個例子:幾十年前,老式的語文老師習慣于對一些需要學生掌握的字詞進行字面解析(經常就是通過查字典),而后造句,最后讓學生再談談對該字詞學習收獲。這種學習方式是否有效,暫且不表,但筆者個人認為這種方式既無外在美可言,也無內在美可尋,最容易破壞語文教育的美感。學習語文不是肢解語文,教師不是外科醫生,進行解剖研究,字詞句只有放在文本中才能顯現他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