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友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又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多關注學生閱讀認知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可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但是,因為記敘性文本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了相對比較大的比重,所以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研究課題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將針對當前初中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為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提出具體的教學措施,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重要的組成內容之一,尤其是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其在初中教材中占據的比重是非常高的,而且記敘性文本的閱讀教學還有利于學生文學底蘊的積累。因此,有不少語文教師在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上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可以通過教學策略的改革和創新來改善當前記敘性文本閱讀中所存在的問題,以此來實現閱讀教學效率以及質量的提升,從而使得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可以得到有效的培養。
二、 初中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教學前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學準備工作是否充分關系著閱讀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所以教師在進行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制作教學要用到的課件,調整完善各個教學環節等,以此來確保閱讀教學活動可以順利地開展,從而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中國一部分教師沒能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在教學時缺乏合理的教學計劃,同時還存在生搬硬套等問題,使得學生難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在學習上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夠合理
在初中階段的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先要解決的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會忽視這一步,直接按照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如此照本宣科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活性。而且部分教師在進行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時,所采取的都是固定的模式,這樣不僅教師沒有發揮的空間,學生也缺乏思考的空間。另外,教師如果無法打破這種固定的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那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往往會毫無特色,使得學生對于記敘性文本閱讀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讓原本形象生動的記敘性文本閱讀變的生硬且枯燥,從而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導致初中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效果不夠理想。
(三)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單一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記敘文本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還在沿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這些教學方式往往比較落后和單一,再加上語文這門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即大段的文字敘述,會使得閱讀教學非常的枯燥。這樣一來,學生在參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時,很容易就會產生興趣不足,積極性不強等不良的學習狀態,這些不良的學習狀態必然會對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產生影響,使得閱讀教學的效果差強人意。
(四)教學引導的力度明顯不足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教學情況來說,部分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都更偏重于閱讀材料知識點的講解,從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后,只是片面地理解了閱讀材料中的知識點,并沒有讓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以激發,更談不上文學素養的培育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以至于當前閱讀教學的效果一直難以得到提升。
三、 初中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
(一)明確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的目標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教師會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有關記敘性文章閱讀的知識,會不自覺地采取傳統機械式的教學方式,這樣雖然也能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記敘性文本閱讀知識,但是卻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正式進入閱讀教學前,應該先明確教學目標,這樣教學方向才會偏離,同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再進行教學準備工作,也會準備得更加充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以及讓學生具備自主認知和判斷的能力為教學目標。
(二)結合記敘性文本的特點選擇教學內容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以學生的認識水平、學習能力以及情感態度等為基礎,以此來提高教學內容的合理性,使得后續的閱讀教學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文本特點對記敘性文本的內容進行科學解讀與分析,并以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實施閱讀教學活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讓教師以文本特點為原則制定閱讀教學目標,它只是為了給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提供可以參考的標準以及角度,教師想要具體地開展閱讀教學活動,還需要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多下功夫。如此一來,教師在教學時才可以在帶領學生梳理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兼顧記敘性文本中的知識內容以及文章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例如,在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五課《孔乙己》的教學中,這是一篇敘事小說,所以教師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時,除了讓學生掌握這篇文章之外,還應該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首先,教師應該先帶領學生掌握敘事小說的三要素,即人物,情節,環境,然后再結合這篇文章的特點,選擇文學性質的小說來與之產生對比,最后再利用表格等手段,將敘事性質的小說與文學性質的小說的特點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一眼就能從中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與不同。
(三)改變傳統的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模式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因為記敘性文本的文字敘述篇幅非常長,所以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從而使得學生從心理上厭煩語文閱讀,這樣的心理必然會對閱讀質量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當前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體驗等來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并結合記敘性文本材料的內容,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模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促使閱讀教學的效率得以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生活閱歷,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得學生可以對記敘性文本的閱讀材料有更加深層次的感悟。例如,在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五課《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人物形象,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有趣的情境。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文章中選擇出自己想要的扮演的角色,然后簡單的排練后以舞臺劇的形式將文章內容表演出來。這樣一來,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就能直觀地呈現到學生眼前,而且加入表演后能引起更多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踴躍地參與到閱讀教學活動。另外,學生再參與表演的過程中,也能真實地體會到文章所描述的情感,這個時候教師再讓學生去揣摩文章內容,學生很容易就能體會到“于勒”親人的自私虛偽、冷酷無情、唯利是圖以及金錢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