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思
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
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是新時代社會賦予高等院校的全新使命,以立德樹人為辦學根本宗旨的高校,不僅要重視對人德行的培育,還需對人價值觀念的塑造予以特別關注,在高校各專業課程應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這一政策提出后,推進專業課程講解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其實現同步、協調進行,已經勢在必行,尤其是美術專業課程,既要幫助學生深化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其創作與實踐能力得以逐步強化,還要在實際授課環節找到最佳切入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其中。立德樹人這一理念的主要踐行者是任課教師,其在教育教學期間,需合理安排課程內容,登高自卑地向學生傳輸正確的價值理念,并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由此對想要表達的文化內涵加以科學指導。具體到木刻版畫技法課程教學中,專業任課教師需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在專業指導中糅合思政教育,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所在,繼而主動摒棄錯誤的價值觀念,樹立起遠大理想。
高校美術專業課程涵蓋的內容較為冗雜,包括專業基礎性理論知識與素描、木刻版畫技法等等,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滲透到其中,可充分展現出課程中的人文特色,同時能使人文深度得到進一步深化。而在專業課程教育指導期間,糅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即可使美術專業課程更符合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宗旨。在學生學習探索專業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將思想政治內容通過美術專業角度慢慢引入,使學生能夠在深化理解課程內容的同時找到思想共鳴、道德共鳴。美術專業任課教師依靠課程內容的傳授,促使學生更好地、更快速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先實現文化認同,再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繼而做到在提升專業授課整體水平的基礎上,促使學生樹立起遠大理想,實現全面綜合發展。美術作品是美術專業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展現,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目標具體達成度的直接反映。
美術作品所具備的最為關鍵的一項效能,即表達創作者對世界、對生活、對萬物的體會與理解,是創作者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闡述,是自身對于美的特殊認知與審美表達,與此同時,還是一種文化表達的橋梁與信息傳輸的產物。當一幅美術作品同時具備積極正面的社會價值與現實生活意義,即可直觀表達出創作者自身的價值觀念與審美能力,直接影響到觀賞者的主觀體會,使其從美術作品中,發掘到相應的文化價值信息,并形成文化共鳴、審美共鳴、思想共鳴,由此可知,具有正面價值意義與正能量的美術作品,在社會文明建設中,在優秀文化傳播中,皆具有十分關鍵的價值意義。立足于這一視角,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術專業課程教學同方向、同進行,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無比重要,只有使大學生建立起正面的、向上的價值體系,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才能使創作出的美術作品,更具積極的社會價值,并影響到更多的觀賞者。
在高校美術專業課程中,木刻版畫技法是一項較為關鍵并且具備較強技法性的課程內容,同時也是版畫學習的核心基礎。版畫與其他畫種相較而言,前者更具易傳播性、非直接性與復數性等特點,在文化輻射范圍、周期等方面,其優勢也更為明顯。版畫經過多年的傳承與發展,現有大量優秀作品存留在世,其表達的中心主題,呈現的本質內涵,都展現出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或是深切傳達出愛國主義宗旨,體現出某一特殊時間段的文化變化情況。上述美術作品與版畫文化,都是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融合點。以專業及版種等特點為依據,可將木刻版畫教學分為以下兩個環節,其一是理論知識傳授環節,其二是實踐創作環節,而若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與美術專業課程的深度結合,就需要從上述兩個環節入手,分別實行不同形式的教學設計與內容導入。
具體到實踐中,在理論知識傳授環節,專業任課教師應為學生細致講解木刻版畫的發展史,要求學生基本了解木刻版畫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對古今中外的優秀版畫作品展開賞析,特別是對我國版畫歷史的講解,更需予以其高度重視,以使學生能夠深切感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繼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木刻版畫學習積極性。通過有效實行上述舉措,可使學生對本土文化產生高度認同感,對民族文化形成強烈自豪感,與此同時,還能借助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以及真實的歷史事件,來激發起學生的愛國情感,幫助其形成正面的價值體系。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奠基人——魯迅先生曾提出“中國版畫,從唐代到明代,有過體面的歷史”,由此可知,木刻版畫作為深厚文化底蘊的具體展現,應得到民眾的尊重以及良好傳承。通過向學生介紹我國的木刻版畫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可使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全面認識,并產生濃厚的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這對于激發學生主動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情,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及作用。
在實踐創作教學環節,專業任課教師需依次進行木刻版畫技法的傳授、草圖的創作與打磨、實際的制版印刷,最后是木刻版畫成品的展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切入點,需設置在木刻版畫主旨內容的指導與作品內涵思想的表達上,也就是草圖的創作與打磨、木刻版畫成品的展示這兩項環節。具體而言,在木刻版畫內容的構建過程中,對于作品主題與基調設計的指導,應有機糅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品需展現出真、善、美,并具有一定的正面社會價值,將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文化內涵,透過某一特定主題,借助恰當的木刻版畫技法加以展現,切實做到思想政治內容引導,了解掌握技法,重視表明主題,視覺語言成熟。木刻版畫最終成品的集中表現與展示,是提升課程思政外化程度的捷徑之一,也是版畫這一學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獨有的優勢。在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后,采用集中展示的傳播方式,可使更多的觀賞者直觀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而課程思政的覆蓋范圍不再局限于美術專業課堂,這樣一來,課程思政即可發揮出最大效能。
高校美術專業任課教師應具備課程思政建設意識,準確認識到這一學科所具備的思政教育職能,始終做到育人育才并駕齊驅,課程講解與思政教育雙管齊下,明確我國高校建設始終走在社會主義辦學道路上,并主動擔任起立德樹人的艱巨任務。此外,高校應不斷完善教師實行課程思政建設素養,逐步強化教師團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涵養,只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思想,才能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的擔當力。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建設素養培育體系,由各職能部門牽頭,在各專業學科的支持下,具有指向性地細化課程思政建設任務,并使各育人團隊協調配合、合理分工,根據他們的專業背景、崗位特點、學科優勢等內容,打造更為優質的育人矩陣,基于專業化視角,充分發揮出教師團隊的價值,以大力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高校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需要以精準辨別學生個性化需求為前提,將價值觀念的塑造與綜合能力的培養、課程內容的傳授相融合,從而促進學生的向上發展。具體到實踐中,鑒于我國信息化發展已進入大數據時代,要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等,準確辨別教學對象產生的數據資料。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留下大量多模態數據資料,包括影音、文字、視頻等多種樣式,涵蓋班級課堂、社團、黨團支部等不同場所,思政建設者應在全鏈條信息搜集基礎上挑選、辨別,能夠展現大學生精神與行為總走向的“數據印紋”,全面具體地了解大學生的精神與行為情況,為實現特性化、定制性教學打下基礎。針對全數據展開深入分析,精確解析教學對象的各種需求,思政建設者應合理使用相關技術,通過靜態信息解析和不同場所間資料的動態關聯解析,在最大限度上解析混合在巨量數據中的學生需求,并使用可視化途徑辯證展現學生需求發展的層次性特點及蛻變過程,進而全方位、深層次地分析學生需求的多元化和階段性。
為實現木刻版畫技法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美術專業任課教師需在精確辨別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前提下,根據木刻版畫課程內容的特點,深度發掘其蘊含的內生及外生思政資源,選擇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將價值觀念的塑造滲透進課堂教學,在傳授教育內容時,應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革新傳授形式、提煉傳授內容、豐富傳授途徑,保障大學生在積極向上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滌和價值引導,并產生對木刻版畫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具體表現為,緊緊掌握傳授內容的向上政治方向,使木刻版畫技法課程內容更具吸引力。重點關注思政教育內容的精確傳授,以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導向,借助思政教育內容的團結力、高尚性來收獲學生對木刻版畫的關注,與此同時創新木刻版畫技法講解形式,依據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精確辨別和深入分析,選擇形式多變又能吸引學生興趣的辦法,使其能夠深化理解核心課程內容。依據大學生群體對傳播媒介的運用實情,構建一個整體性宣傳講解平臺,以更加直觀性、具象性的講解形式,精準滲透木刻版畫技法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以滿足學生的思想文化需求,真正做到木刻版畫技法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具有時代精神的教學理念,以構造全員教育、全程教育和全課程教育為基石,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思想,使學生在提升核心素養的同時,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在全面實行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校美術專業任課教師需立足于課程思政視域下,對木刻版畫技法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展開綜合考量、深入探析,以使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體系,繼而實現全面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