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楊芬
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人才質量很難提升。學徒制是一種逐漸發展起來的人才培養重新模式,能夠彌補現階段社會發展對人才方面的需求,對人才培養起到積極作用。中國高校每年畢業數十萬藝術設計畢業生,這一類學生主要從事平面廣告、包裝設計、書籍裝幀等視覺藝術類領域工作,這些領域除了具備過硬的設計類軟件技能外,對設計的調研、設計的構思、文化的拓展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也有更高要求。隨著人類文明的加速邁進,現代視覺藝術設計在傳播和引導人類的精神文化發揮很大重要,藝術設計逐漸生活化,就業崗位需要也增加,但通過近些年貴州高職藝術設計類學生實習和就業數據可以看出,專業的對口率不是很高,很大的原因在于貴州高職是2+1模式,除了通識課學習以外,學生學習專業課的時間為在校的三分之二,學生只能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識,缺乏與崗位的實踐,不能滿足崗位的需求,然而社會需要的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人才,因此我們開始思考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怎樣才能培養出企業滿意的人才。
探索現代學徒制的藝術設計職業教育,一方面可以讓藝術設計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緊貼市場需求,貼近崗位,推動藝術設計高職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同時通過藝術體現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都在傳統課程教學、工學結合之間徘徊,工學結合在藝術界最明顯的是“包豪斯”教學模式。
1919年包豪斯在德國出現,包豪斯至今也是現代藝術的搖籃,它以“車間到工作室”的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認為思想藝術不可以傳授,但是工藝手法可以,因此學校為工廠服務,在這里沒有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互相之間稱為師傅、技工、學徒等。學員在有經驗師傅的指導下通過實踐活動來學習設計,摒棄了傳統重視單純美術教育的方式,重點強調教授工藝,師傅和學生一起勞動。包豪斯藝術設計職業教育時間為三年半,一年級新生上半年接受預科學習,學習基本理論和原理知識,下半年學校根據學生在基礎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專長分配,將其送到不同特征的學校當中學習技術。這種學徒制為三年,在畢業后能夠獲得“技工畢業證書。”
我國古代就有師徒制教育模式,甚至在先秦就活躍在市場上。現職業教育提倡現代學徒制模式也很多,強調學校和企業合作,強調項目化活動的開展。但是部分專業從實際情況來看深度不夠。藝術設計專業相關專業研究較少,工作開展也不具體,因此藝術設計類培養模式不管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實際人才培養方面都受到嚴重局限,我國的院校現代學徒制與古代的教育模式存在較大差距,現代學徒制是借鑒中國古代學徒制的精髓,根據當前實際情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出來的適用于我國學校教育中獨特的發展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可以憑借本身的優勢改變我國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低下的情況,讓我國高職教育水平得以穩定發展,從而推動了我國現代企業教育的發展。
(1)目標定位不準確,主要是市場經濟對其造成巨大影響,目前學校發展呈現出迅猛狀態。在這種情形下大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而且目標定位比價高,希望將學生塑造成為全能型人才。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很多高職院校都涉及較多學習內容,但是學生精力、能力有限,導致最后沒有精通的一個方面,學習技術在社會上缺乏實用性[1]。
(2)課程體系結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體現在大部分院校課程設計都是在原本基礎上沿襲、沿用的過程,并沒有對其進行創新。缺乏企業調研,對于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缺乏全面研究和分析,導致課程體系結構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3) 其他方面,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雖然都推行校企合作方面,但是合作不夠深入,大部分情況都流于形式,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同時教學活動中學生活動受到很多條件約束,缺乏創新性。
人才培養目標是關鍵,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需求仍舊存在一定差距,出現這種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應強調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以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主要方向。首先針對藝術設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目標做好明確,明確發展方向,結合現階段國家的需求來制定,培養出能設計、善工藝、會制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貴州省內高職院校在辦學中提倡堅持“廠中校、校中廠,做中學,學中做”的模式,該模式已得到了社會與國家的認可。
立足當前發展現狀建立起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教學課程體系。在這個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市場變動速度也越來越快,高職院校需要立足教學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計劃改革,避免在課程設置上出問題,課程設置滯后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不相符合,設計超前也不滿足藝術設計專業對人才方面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革新課程,完善課程體系才可以避免課程設置不科學,不合理的情況。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目標下藝術專業課程設立需要校企合作深入開展,根據行業發展實際開發課程實際內容,積極針對實際需求擬定方向,共同開發,強調工作流程,同時對課程體系設計有充分而全面地認識。
為建立現代學徒制的長效機制,實現現代學徒制的健康發展,可以邀請行業和企業專業人員、名師、工匠等專業人員成立專門設計專業指導委員小組,根據行業、企業需求進行分析探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面,針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管理方案各方面仔細研究,和企業共同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現代學徒制課程。
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目標,推動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藝術設計項目化改革模式,將脫貧攻堅項目案例引入到課程中,注重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校企深度融合完善現代學徒制。例如挖掘貴州省內少數民族地方特色,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優勢資源、地方特色農產品,利用藝術設計專業優勢,進行市場調研,確定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案。采用藝術扶貧的綜合項目教學模式,使教學成果轉化為扶貧產物。同時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與合作企業共同設計開發、制作和推廣。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能以實際案例為教學任務、又能參與企業的實際工作,了解和參與設計的全過程,掌握設計制作的方式方法,教學+項目+工作模式三者相結合,形成了新型現代學徒制項目化校企合作教學良性機制,發揮專業、企業優勢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例如唐人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該學院由貴州高職院校與北京唐人坊發展有限公司為保護和發展貴州民間工藝而設立的專業研究、推廣機構。2012年創建了“民族服飾博物館”,主要目的是搜集和整理貴州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精品,挖掘內涵,展示民族文化精髓,同時對全省、全國、全世界推廣。以保護和傳承貴州本土苗族、布依族等多種文化為宗旨,以市場為定向,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開設課程,主要面向旅游工藝品設計、制作,培養具備設計理論和技能,具備動手能力和理論知識,能夠從事生產設計也可以在一線運作的復合型人才,為貴州乃至全國旅游市場提供優質人才,根據地方特色設計出有市場和滿足市場需求的特色工藝品[3]。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很好解決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當中存在問題,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發揮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