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
腰椎椎管狹窄癥是骨科常見病,其發病原因十分復雜,其起病多隱匿,病程緩慢,好發于40~50 歲年齡段的男性[1]。對于腰椎椎管狹窄癥的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方式,目前臨床常用傳統手術方式與現代手術方 式[2],傳統手術需做開放性切口,切口面積大,同時對機體的傷害也較大,易出現創口感染及難愈合等情況,對患者身體情況有較高要求。現代手術為椎間孔鏡手術[3],其不僅創傷小,愈合快,而且不易感染,對患者身體情況要求較低。為證實椎間孔鏡手術對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效果,本文選取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作者單位:225300 泰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 例。治療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32~76 歲,平均年齡(48.3± 9.7)歲;病程3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7±1.5)年。對照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31~77 歲,平均年齡(47.9± 10.2)歲;病程6 個月~6 年,平均病程(3.2±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通過影像學診斷確診為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在治療前3 個月未進行過手術治療;均經過倫理協會審批,并知曉實驗內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窗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法:患者取俯臥位,使用C 型定位器對腰椎病變部位進行固定,做預防感染處理,于腰椎間盤狹窄處沿棘突中心做平行于脊椎切口,切口范圍為5~7 cm。將皮下組織進行剝離,露出錐板,清理周圍組織。視情況采用氣動研磨機對錐板周圍組織進行清理,清除部分黃韌帶,待病灶髓核位置完全暴露后做清除術,并反復清理創面,閉合切口。
1.2.2 治療組 采用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法:患者取仰臥位,保持膝屈髖屈,使用C 型臂X線檢查儀對狹窄椎體做造影,在皮膚上做標記,鋪墊手術巾,進行局部麻醉。使用濃度為0.5%的利多卡因40 ml 在脊柱中線外側9~14cm 位置進行穿刺,使用Thessys 技術在纖維環外椎管內進行手術。與安全三角區注射麻醉藥,之后變換方向于上關節肩處做穿刺,置入導絲,沿穿刺針制作切面,長度為0.7 cm。留置導絲,穿刺針移除,留置1、2、3 級擴張導管和工作套管,后留置工作套管,移除1、2、3 級擴張導管,使用克氏針在C 臂影像的輔助下進行位置確定,利用環鋸于鈣化處、上關節肩處、側隱窩增生骨質處做孔,并進行擴張,保證神經組織不被破壞,打開通道,置入椎間孔鏡,清除游離、鈣化組織后實施椎管擴大術、減壓術。術畢移除工作套管,反復清理創面,閉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況。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選擇VAS 評定兩組患者術后12、24、48 h 的疼痛程度,總分0~10 分,0 分表示無疼痛,10 分表示非常疼痛,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強烈[4]。選擇ODI 與JOA 評價兩組患者術后腰椎功能改善情況。ODI 評價內容包括站立、痛感、自理、睡眠、步行等10 項內容,每項內容5 分,分數越低代表腰椎功能恢復情況越好[5]。JOA 評價內容包括臨床特征、病癥表現、膀胱功能、活動受限等,分數越低代表功能障礙越明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治療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12、24、48 h VAS 評分比較 治療組術后12、24、48 h VAS 評分分別為(4.13±1.04)、(3.12±1.07)、(1.28±0.48)分,對照組分別為(9.22± 0.44)、(7.38±2.19)、(5.32±1.38)分;治療組術后12、24、48 h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ODI 評分與JOA 評分比較 治療組術后ODI 評分為(12.74±1.39) 分,JOA 評分為(24.87±4.18) 分,對照組分別為(14.18±2.12)、(21.46±4.29)分;治療組術后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腰椎管狹窄癥在脊柱類病癥的治療中較為常見,容易發生于中老年群體[6]。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誘發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因素,因脊椎周圍的神經遭到壓迫,臨床表現肢體麻木、疼痛癥狀,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出現行動困難的情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現如今,該疾病的有效治療方式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7],而后者見效速度快,為常用方式。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醫學微創技術得到快速發展,椎間孔鏡手術作為現代微創手術的一種[8],術中使用椎間孔鏡進行輔助治療可以減少對患者身體的損傷,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椎間孔鏡手術的術中操作極其靈活,手術安全性高,對患者機體刺激小[9],且對患者身體狀況要求低,適用于各個年齡段的患者。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報道[10],椎間孔鏡臨床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顯著,所以國內外都將該手術作為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重要方法。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馬航等[11]的研究報道一致,說明椎間孔鏡手術由于對患者身體的創傷較小,能夠在清晰的視野環境下有效避免對的神經壓制,進而減少并發癥,使住院時間大大縮短,不僅有較高的安全性,而且還能有效促進術后康復。同時,治療組術后12、24、48 h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后ODI 評分、JOA 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翀等[12]的研究報道相一致。說明椎間孔鏡手術由于切口較小,術后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痛感,且可以增強患者的行動能力。
總之,對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選擇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能有效改善圍手期指標及術后疼痛情況,且增強腰部功能,應廣泛用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