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陽
[摘要]通過對中國知網上新世紀以來“四五”運動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對現有研究成果分析概括,發現目前學術界對“四五”運動的研究集中于四個方面:“四五”運動的起因、地方“四五”運動的研究、“四五”運動親歷者的回憶和“四五”運動的性質及意義。總體來看,“四五”運動相關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內容不全面,繼續深化“四五”運動相關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四五”運動;研究綜述;性質;意義
“四五”運動又稱天安門事件,是發生于1976年的一次全國范圍內的自發性群眾運動。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公開宣布為天安門事件平反,學術界關于“四五”運動的研究由此開始。本文旨在對新世紀以來“四五”運動研究情況進行綜述概括,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深化“四五”運動研究的建議,以推動其相關研究的發展。
一、學術界“四五”運動的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網站上檢索主題為“四五”運動的文獻,一共有48篇,其中新世紀以來的文獻有24篇,無碩士、博士論文。因“四五”運動又稱天安門事件,再次以天安門事件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有相關文獻446篇,新世紀以來的文獻有234篇,經過篩選發現大部分都與天安門事件本身無關,所以又以篇名的檢索方式進行檢索,共有48篇,新世紀以來的有34篇,無碩士、博士論文。
二、學術界“四五”運動的研究成果
(一)“四五”運動的起因
曹敏①認為,周恩來的逝世是“四五”運動爆發的導火線。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全國人民悲痛萬分,出于對周恩來的愛戴和敬仰,全國各地的民眾開始自發進行悼念活動,“四人幫”卻與人民背道而馳,強制鎮壓各地人民的悼念活動,在此矛盾的作用下,人民悲痛的情緒得不到緩解釋放開始蓄積。“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的開展加深了人民群眾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并對改善自身生活條件失去了希望,人民與“四人幫”的矛盾已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并于清明節前后開始形成悼念周恩來、反對“四人幫”的自發性的抗議運動,4月5日在天安門廣場達到高潮。
吳志軍②指出,民間黨史研究者認為“四五”運動并不是偶然發生,它代表了人民對中國社會民主進步的內在要求,是歷史發展之中的必然。程中原③認為,1976年的中國是出于兩種命運抉擇的一年,“四五”運動是人民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訴求和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愿望的強烈表達。李海文④認為,“四五”運動的爆發是眾多因素合力的結果,其根本原因是“文革”中生產遭到破壞長期停滯不前,導致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改善反而不斷下降。泰偉斯,孫萬國⑤認為,雖然“四五”運動發生在“文革”這個特殊時期的政治斗爭之中,但是中共中央領導和“四人幫”對天安門事件的應對措施是臨時起意,他們無法提前預估群眾及事態的變化,所以不能確定“四五”運動發生是“四人幫”反周戰略的結果。
1976年時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的吳忠⑥認為,天安門事件發生的原因并非是“四人幫”的阻撓,而是中共領導層對人民悼念周恩來的規格作出規定,悼念規格受到限制,人民的不滿由此而生,這種情緒一直積壓直到清明節得到爆發。針對吳忠的觀點,馬懋如⑦直接指出,天安門事件發生的原因不是吳忠說的那樣,真實原因是“四人幫”對群眾的刻意壓制和反對周恩來,并非因為悼念規格。
(二)地方“四五”運動的研究
周恩來的逝世對全國人民都產生了非常大的震動。全國范圍的“四五”運動就此開展起來,各地運動情況不盡相同。
王愛菊⑧分析了“四五”運動爆發的原因是人民對周恩來的愛與對“四人幫”的憎。“四人幫”的丑惡嘴臉被揭發后,福建人民在全國各地悼念周恩來、聲討“四人幫”的活動浪潮之下也投入到了這場運動之中。她列舉了福建“四五”運動中的不同行業的人物和他們的事例,對他們的革命行動進行了高度評價。
苗長青⑨通過列舉山西省“四五”運動期間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來闡述山西的“四五”運動的發展過程。他指出,太原的“四五”運動在3月31日后開展起來,太原各行各業的人民都主動參與進來。當天安門事件被定為“反革命事件”后,山西省的革命群眾遭到逮捕和迫害,直到天安門事件得到平反后,受到迫害的同志也得到平反。
衛方正⑩對“四五”運動的研究細化到市的層面,以太原市的一位普通工人董廷倫為研究對象,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了太原“四五”運動的過程及他在運動中悼念周總理、反抗“四人幫”、被捕入獄的經歷。董廷倫的經歷代表著無數“四五”運動中的普通革命群眾,他們懷著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奮不顧身投入革命,致力解救黨和國家。
(三)“四五”運動親歷者的回憶
億萬人民都投身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這場政治運動之中,關于“四五”運動,這些親歷者更有發言權。
“四五”運動期間,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的吳德是天安門事件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回憶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當年黨的領導高層對天安門事件決策的過程和內幕。他提到“四五”運動期間,他雖理解廣大群眾的愿望,但由于特殊的歷史環境和他特殊的地位,不可避免犯了錯誤。?
魯利玲是“四五”運動中一名普通的革命青年,她從怎樣走向天安門廣場、在天安門廣場做了什么、怎么進的監獄、在監獄中慶賀粉碎“四人幫”四個方面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直觀地展現了普通群眾在“四五”運動之中進行的不屈斗爭。?
《北京日報》內參部記者李守仲敢于堅持真理,不計風險,勇敢的寫下了第一篇公開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內參報道。作為親歷者,他堅定地認為人民群眾在天安門悼念周恩來不是“反革命事件”,這只是群眾表達情緒的形式,目的是為了表達對“四人幫”的不滿。當他看到群眾強烈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貼出的大字報時,他果斷作出發內參決定。?
(四)“四五”運動的性質和意義
學術界對“四五”運動的性質和意義研究都基于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歷史決議》對“四五”運動的性質和歷史意義作出了這樣的評價:“這個運動實質上是擁護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正確領導,它為后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奠定了偉大的群眾基礎。”?安建設?、李海文?、薛慶超?等人都一致認同《歷史決議》的評價,認為這場運動是正義的運動。
吳志軍?指出,民間黨史研究者認為“四五”運動的實質是人民對殘留封建專制主義的反抗。他們認為,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民主革命任務的完成,但是民主革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任務還沒解決,封建專制主義無論在國家還是人民思想中都根深蒂固。“文化大革命”期間,黨內外的民主與法制被嚴重破壞,封建專制主義有了野蠻生長的溫床,正是“四五”運動使廣大人民群眾看清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泛濫,于是他們奮起反抗,與封建主義斗爭到底。
三、進一步推動“四五”運動研究的建議
新世紀以來“四五”運動的研究成果較少,仍然具有較大的挖掘空間。本文基于新世紀以來研究成果的分析,對進一步深化和推動“四五”運動相關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四五”運動的研究范圍多集中于運動的本身,即探究運動的起因、經過、意義等方面,應加強“四五”運動的現實意義研究,如“四五”運動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影響。
二是“四五”運動作為一次大規模的自發性群眾抗議運動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同為大規模自發性的群眾抗議運動還有1919年的“五四”運動,但是鮮有將兩者聯系的研究成果,應加強“四五”運動和“五四”運動之間的比較研究,探索兩者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
三是“四五”運動遭到“四人幫”的無情打擊,但參與運動的廣大干部群眾始終沒有背離黨的路線方針,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民主為目標自覺行動,“四五”運動中的黨群關系值得進行深入研究,以促正確認識這一期間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
[注釋]
①曹敏.天安門事件平反經過[J].文史精華,2012(10):6-17.
②吳志軍.撥亂反正時期的民間黨史研究述論[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05):64-73.
③程中原.90年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轉機——論兩種中國命運決戰的1976年[J].甘肅社會科學,2011(03):45-49.
④李海文.天安門事件的前前后后(上)[J].江淮文史,2016(03):33-50.
⑤泰偉斯,孫萬國.1976年天安門事件的再評價:從周恩來逝世到華國鋒成為毛澤東的接班人[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116-132.
⑥吳忠,陳楚三,李大震.我經歷的1976年天安門事件[J].炎黃春秋,2012(03):30-36.
⑦馬懋如.1976年天安門事件:和吳忠說的不一樣[J].炎黃春秋,2012(06):68-70.
⑧王愛菊.“四五”運動在福建[J].福建黨史月刊,2006(01):24-26.
⑨苗長青.1976年:山西的四五運動[J].滄桑,2001(06):20-22.
⑩衛方正.董廷倫:太原“四五”運動的發起人[J].先鋒隊,2009(09):42-45.
?吳德,朱元石.1976年天安門事件的經過[J].百年潮,2004(02):3+6-11.
?魯利玲.我親歷的“四五”運動[J].炎黃春秋,2008(04):31-34.
?李守仲.我采寫了第一次公開要求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內參報道[J].黨史博覽,2015(12):29+4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安建設.于無聲處聽驚雷——黨和人民戰勝“四人幫”的艱難歷程及其啟示[J].北京黨史,2013(03):6-12.
?李海文.天安門事件的前前后后(下)[J].江淮文史,2016(05):47-67.
?薛慶超.天安門事件與鄧小平再次落難[J].黨史天地,2004(11):6-10.
?吳志軍.撥亂反正時期的民間黨史研究述論[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05):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