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養(yǎng)育千篇一律,爸爸的陪伴則千差萬別。
與媽媽溫柔而細膩的存在相比,爸爸是創(chuàng)造多樣可能性的存在。當然,陪伴中“多樣災難性”的可能也在其中。
現(xiàn)實中,與女性的婆婆媽媽不同,爸爸更多大大咧咧,媽媽私下便生出諸多不滿。畢竟,跑錯教室,忘記送娃上學的時間,帶孩子時沉迷打游戲、“葛優(yōu)躺”等這些爸爸帶娃的日常都在身邊鮮活地發(fā)生著。
在媽媽群里,最大的談資就是吐槽爸爸們的各種不靠譜。我想說,媽媽們,別自尋煩惱了,如果放著爸爸這款育兒神器不用,才是你們最大的損失。
當媽媽指責爸爸帶娃“大條”和懶散時,?爸爸并不服,因為“我們只是更有創(chuàng)意”。此話并不假。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有更強的性別認同。
要知道,正是在爸爸媽媽不同特點的襯托和對比之下,孩子才會更好地理解性別的含義。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獨立能力更強。相較于媽媽的精心呵護,爸爸的粗獷放養(yǎng)反而更能激發(fā)孩子獨自去探索世界,面對困難時有更強的忍耐力。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動手能力更強。與媽媽手把手地安全養(yǎng)育相比,爸爸往往缺乏一定的耐心;放任之下,反倒是培養(yǎng)孩子自己去動手動腦做事。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責任心更強。爸爸通常在孩子心目中扮演著更多責任承擔者的角色。經常和爸爸在一起的孩子,更勇于擔責,遇事不易逃避。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運動能力更強。與媽媽講故事、唱歌等室內活動相比,爸爸更喜歡用爬山、跑步等運動的方式與孩子在一起。孩子的活動量自然增加,意志力也得到鍛煉。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能夠更好地控制情緒。與女性敏感、好激動相比,男性通常心態(tài)會更加平和開放,能夠為孩子情緒管理提供更好的示范。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人際關系更好。人際交往中,堅韌、果斷、自信與獨立的人更受人歡迎,而這些也是爸爸較多具備的品質。
通常,爸爸還比媽媽更有想象力和包容心。這種情況下,孩子則更具探索與樂觀精神。
爸爸們既然如此優(yōu)秀,媽媽們不妨更信任他們,主動為他們創(chuàng)造與孩子在一起的專屬時光,鼓勵爸爸們在教育上大膽發(fā)表觀點, 并付諸行動。
家不是第二個學校,而是孩子放松解壓、學會生活的地方。爸爸的積極參與,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歡樂的氛圍。相信,更豐富、更多樣、更人性化的陪伴一定能養(yǎng)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前兩天,看到一位家長推薦兩本關于爸爸的繪本,分別是《我們小區(qū)的粗胳膊叔叔》和《我希望爸爸》,讀完很有感觸。兩本繪本都從真實感人且充滿愛意的孩子視角創(chuàng)作。前一本將無所不能的爸爸形象在孩子心中完美復刻,故事的主角是“叔叔”,充滿懸念,每一幅畫面始終欲蓋彌彰,但孩子在套路中卻樂此不疲。《我希望爸爸》的故事中,通過小男孩簡單的內心告白,還原了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奔波有時錯過孩子成長的爸爸形象。讓我驚艷的是,從小男孩的講述與愿望中,竟全是憐惜與諒解。可以說,整本繪本治愈力滿滿。
(金玲,江蘇鳳凰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緮?shù)字化中心主任。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