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陳衛娟
一線教師觀摩課堂都會追問:為什么好的課總是波瀾壯闊、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而不好的課堂卻總是平靜如水、無法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呢? 好課的背后究竟藏有哪些秘密? 筆者以為,下面的“四有”是其特質。
一是腦中有“標”?!皹恕?,首先指課標。課標是方向,是學科教學的指路明燈。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行為,都要做到心中有“標”。心中有“標”,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有所依,才能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教師要認真研讀課標,厘清課標內容,把握課標精髓,踐行課標精神。“標”,還指教學目標。如果說課標是一門課程的教學航標,那教學目標就是一節課的航向,是指引課堂到達彼岸的捷徑。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僅要從教師教的角度去思量,更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著眼,找準學生的起點來設計。立足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立足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的難點。
例如,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火燒云》一課出自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屬于名家的經典篇目。特級教師薛法根教學這一課時,依據課標提出的“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又融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天地間隱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待我們去尋找”和語文要素“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將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尋找語言差異, 理解文本語言表達特點,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將教學難點確定為“通過大膽的想象,嘗試模仿作家的語言,寫出火燒云的變化過程”。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薛老師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一是發現事實描述與文學敘述間的語言差異;二是尋找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語言差異;三是模仿語言,寫出火燒云的動態變化。整堂課,薛老師緊扣“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帶領學生欣賞“這一篇”中言語建構的“豐腴”和“肥美”。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感受作家獨特豐富的言語系統,萃取作家語言運用的菁華。一節課下來,清清楚楚一條線,教師簡簡單單教語文,學生輕輕松松學語言、用語言。
腦中有“標”的課堂教學,真正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體現了教師的“大智慧”。那種沒有目標亂行船,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的教學,迷失的是教師,坑苦的是學生。
二是心中有“案”?!鞍浮?,首先指教案。精彩課堂源于教師課前的潛心備課。教案是經過深思熟慮形成的教學方案,是教師智慧的結晶。教師走進課堂前,要能在心中準備多套教案,一旦發現學生對這套教案“過敏”, 就要迅速篩選出適合他們的第二套、第三套教案來。名師呈現的好課的教案往往留有很多給自己發揮的空間。反觀我們很多青年教師上課,他是認認真真備課、嚴謹細致地寫教案了,還寫得密密麻麻,有的多則幾千字,甚至能全“背”下來! 但課堂上,他們極容易亦步亦趨,讓教學看似“圓滿”“完美”,實則在“跑教案”。這不是好課的應有之道。我們的教案,需要干凈一些、簡單一些、彈性一些,要能夠掀起師生頭腦風暴、共生智慧的波瀾。薛老師的課堂,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預設了三個板塊,讓教學由混混沌沌一大片變成清清楚楚一條線。
“案”,還指學案。相對于教案,學案就是架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為中心”內循環系統,突出學習過程的獨立性和進階性。教師教得好不如學生學得好。名師的教總是圍繞學生的學來設計,并努力把自己的教法轉化為學生的學法。好課的推進往往是一個螺旋上升、不斷進階的過程,會通過預設啟發性并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鼓勵學生去探究、去合作、去交流,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路徑,讓學習真正地發生。把教案轉化為學案,把教法轉化為學法,需要高超的教學技巧、精湛的教學技藝,需要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的規律上來。
薛老師在開課環節緊扣課題,出示現代漢語詞典和作家蕭紅各是怎么寫火燒云的, 引導學生發現兩種說法的不同。學生發現詞典里的解釋“日出或日落時出現的紅霞” 簡潔明確,課文里的描寫則更為形象生動, 像“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那條狗十分兇猛,它在前面跑著,后邊似乎還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小狗不知跑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見了”等句子都特別有動感、畫面感,體現了文章語言的魅力。薛老師精準地抓住了這一點,引導學生自學后與同伴分享,開啟了學生語言學習的一扇窗。
三是目中有“生”。“生”,首先是指學生。學生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學的歸宿,一切都要以學生的實際需要與認知水平為基準,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真正樹立“生本意識”,踐行“學生第一”的思想。能頻頻上出好課的教師,理應是兒童心理學家,能洞悉兒童心理,具有強烈的“兒童觀”。“生”,還指生成。課堂是千變萬化的,無論課前如何精心預設,課堂上都有可能生成一些超出預設之外的內容來。有的生成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有的生成是無效的生成,甚至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阻礙作用。面對這些生成,無論它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名師都會依據課堂的動態生成適時、適度調整,隨機應變,及時捕捉,依據課堂的生成巧妙地引導學生,而這才是靈動的課堂。
薛老師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是引導學生發現作家蕭紅在寫火燒云顏色時的高明之處。薛老師先出示一段學生的語言描述,問學生寫得好不好。薛老師預設的答案是“不好”,但其中一個學生說寫得不錯。對此,薛老師并沒有反問學生到底好不好,而是順著學生,讓他說一說好在哪里。學生認為這句話好是因為用了“五顏六色”“變化多端”兩個成語。薛老師讓所有學生品讀、比較出示的語言描述與文章的語段描寫。經過不斷地品讀感悟,學生慢慢發現了作家蕭紅語言的高明之處。教學至此,本環節的教學目標可以說已經達成。可是,薛老師并沒有忘記那個認為只要用上成語,語言表達就美的學生,而是繼續啟發:剛“才這位同學覺得用了‘五顏六色和‘變化多端兩個成語就很好,這沒錯。不過,現在再看看作家蕭紅用了這么多表示顏色的詞,以情境化的語言直接就再現了‘五顏六色這個成語的內容,用了四個‘一會兒就為我們展現了火燒云的‘變化多端。這樣的語言是不是更好、更讓人神往?” 學生紛紛表示認同。此時,薛老師趁熱打鐵,總結指引: 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少用成語,多用描寫的詞和句子,這樣就能把話寫得更美了?!?/p>
四是手中有“力”。“力”指“能力”。教師最重要的本領就是要有超強的課堂駕馭能力,能夠深入淺出,畫龍點睛,有四兩撥千斤之功力。有了這樣的“能力”,教師手中就仿佛持有了魔法棒,讓智慧頻頻迸發,?吸引學生、指引學生,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如醉如癡。當學生處于這種沉醉狀態時,他們的思維常常會有靈光閃過,語言常常會有驚人之處?!傲Α边€指“魅力”。一堂好課是“魅力”課堂,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魅力深深打動著每一個學生,能讓學生沐浴其中,能力得到提升、思維得到訓練、情感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培養。
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對語言的理解,薛老師在學生感知語言的高潮處又出示了一段自己描寫火燒云形狀的文字,讓學生將此與文本語言做比較。在比較中,學生發現作家蕭紅的語言高明之處在于寫出了火燒云變化的過程,而老師只寫了一個靜態的事物, 不靈動。學生在比較中潛入文字,感受到了火燒云的動態美。在此基礎上,薛老師出示火燒云的圖片與形狀變化的視頻,讓學生認真觀察火燒云,大膽想象,使自己筆下的火燒也“動起來”。學生在理解了作家語言表達的特點之后,及時進行模仿和實踐,語言表達得以真實落地。薛老師獨特的教學設計,講求把對語言的探究權還給學生,把對語言魅力的挖掘權教給學生,進而達成了“學會運用”的目標,提升了學生的表達素養。這,正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與教師本身教學藝術的“魅力”。
好課需要智慧的教師去創造。教師不僅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更要有課堂實踐智慧。追求好課,做到腦中有“標”、心中有“案”、目中有“生”、手中有“力”。
(高杰,江蘇省泗洪縣界集中心小學校長。特級教師。宿遷市名教師。陳衛娟,江蘇省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宿遷市學科帶頭人。宿遷市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