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濤 潘琪
摘要:學生的語文讀寫活動與自然、生活相聯系,成為語文教學中別樣的讀寫風景。以“春天”為主題的語文讀寫活動包括:“放飛思緒,品味盎然的春天”,學生利用課文資源,實現心慕手追,以讀促寫;“懷想人文,歌詠人文的春天”,學生在誦讀中有效積累,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種下綠意,?禮贊生命的春天”,激起學生奮發向上的生命狀態;“紫藤架下,書寫少年的春天”,學生實現個性化表達。
關鍵詞:讀寫活動;課內閱讀;課外閱讀;以讀促寫
語文課程的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年四季,草木枯榮,本身就蘊含著獨特的主題: 希望、成長、收獲…… 如何讓學生的語文讀寫活動與自然、生活相聯系,成為我們孜孜探索的課題。“相約春天”“擁抱夏天”“收獲秋天”讀“寫冬天”…… 各種主題的詩文吟誦與寫作活動應運而生。這其中,尤以春天為主題的活動最為豐富,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道別樣的讀寫風景。
風景一:放飛思緒,品味盎然的春天
《春》是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朱自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描寫了草木萌發、萬物復蘇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情感。這樣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不必急著去介紹作者,讓學生熟悉文字,而應該創設一種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和自己對話,在不斷的體驗、感悟、交流中,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
萊辛說:“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里發現美的東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發現為美的。”因此,在上課前的2分鐘,我們展示春天的圖片,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幫助學生回憶對春天美好的感受,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導語引領學生打開春天的大門,接下來的配樂朗誦則通過聲音把學生引入春天的佳境。一遍、兩遍…… 學生靜靜聆聽,閉目想象,思緒飛出教室, 飛進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擷那一片片美麗誘人的春色,也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和思路。
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學生往往只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而不能用準確的詞匯來概括這些美景的特點,美在心中卻難以言表。所以, 我們讓學生進行詩詞、段落的比較閱讀,通過朗讀品味,概括出文中景物的特點,理解“春”究竟美在哪里。比如,在引導學生歸納春草的特點時,我們選取三首寫春草的詩句,讓學生先分別說出詩歌中春草的特點,再請學生思考朱自清筆下的春與哪一句詩描寫的畫面最接近。
學生發現,“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歸園田居》)寫出了夏草的茂盛和郁郁蔥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早春生機勃發的特點;“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春望》)寫的是暮春時節國都淪陷, 荒草遍地。同樣是寫春草,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著筆。朱自清的《春》則寫出了春草勃發、生機盎然的特點。
我們采用多種閱讀方法的指導,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整本書閱讀以及多樣的朗讀形式,目的是使學生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懂得抓住景物的特征去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進而指導學生利用課文資源,實現心慕手追,以讀促寫。
風景二:懷想人文,歌詠人文的春天
江南三月,草長鶯飛,一派蓬勃。為什么不用一種特別的方式歌詠、禮贊乃至創造這個春天呢? 尤其是看過了《朗讀者》這檔節目,我們能否也“乘著春天的翅膀,朗讀春天”? 這一設想得到了常州市新橋初級中學的認同;很快,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常州市實驗初中也欣然加入。
小巧精致的東坡公園,扶疏花木變幻著四季的表情,亭臺樓閣剪裁著江南的一角。最重要的是,公園人文色彩極其濃郁,除了蘇東坡的洗硯池,還有蘇東坡塑像、仰蘇閣等建筑。我們的“乘著春天的翅膀”詩文朗誦會就在仰蘇閣舉行。朗誦會共分為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詩會春天———日出江花紅勝火。
朗讀內容為現代詩歌;朗讀形式為“推薦語+ 詩歌”;每首詩歌朗誦時長2—3分鐘,每校2首, 推薦語和詩歌朗讀可以合作。
第二板塊:傾聽春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朗讀內容為名家筆下的春天;朗讀形式為“推薦語+名篇節選”;每段節選朗讀時長為3—4分鐘,每校2段,推薦語和名篇節選朗讀可以合作。
第三板塊:走過春天———人生有情淚沾臆。
朗讀內容為師生征文“我和春天的故事”;朗讀形式為“感言+節選”;每篇文章朗讀時長3—4 分鐘,每校2篇,推薦語和文章朗讀可以合作。
站在春天里懷想,站在春天里放歌,在文字與聲音里,師生與春相逢,把春的故事寫進三月未央,也把春天種在了眸底、心間。
風景三:種下綠意,禮贊生命的春天
樹是春天的主角,其本身意蘊豐富,意象鮮明。因此,我們以“種下春天”為主題,以“樹”為關鍵詞串聯讀寫設計,旨在喚醒學生的鄉土意識和家國情懷,激起學生奮發向上的生命狀態。本次讀寫活動以年輪為單位,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年輪:樹本多情,時光深處的溫柔綠蔭。
圍繞“你的生命有沒有被‘樹打動過? 樹無語,把自己站成一張豎琴,等待著多情的手指將它彈撥,那會是你嗎?” 的引導問題,師生梳理品鑒, 領略古人所寄寓的深摯情感。比如,“樹猶如此, 人何以堪”中的世事變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中的悵惘蒼茫,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蘊含的思念之情……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讀出了蘊藏在詩文中的那份深情和搖曳在枝葉間的那份溫情。
第二年輪:命中之樹,生活里的那抹綠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長一種樹。借助現場實景,學生了解兩地(常州和云南芒市)市樹的基本特性和相關文化,感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樹”的特色。常州的園藝師實景講授常州市樹廣玉蘭,千里之外云南芒市的兩位同學詳細介紹了芒市市樹樹包塔。新奇有趣的介紹使學生對樹,乃至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接下來,教師出示紅梅公園的綠蔭大道圖片,?帶領學生分析張曉風的《行道樹》,禮贊那一抹生命之綠;再反復品讀王鼎鈞《那樹》的文字,學生讀出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看到了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生發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層思考。
第三年輪:心中有樹,生命路上的鏗鏘綠意。
這一環節,教師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種樹,表達種下春天、種下希望之意,也希望學生能像樹一樣扎根大地、面朝陽光,收獲生命旅途的那份綠意。
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它孤獨地站在那里,顯得寂寞而又倔強/它的彎曲的身體,留下了風的形狀/它似乎即將傾跌進深谷里,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 樹的精神, 也是人的精神。種樹過程中,教師將舒婷的《致橡樹》一詩送給女生,將曾卓的《懸崖邊的樹》贈予男生,并以齊誦三毛的《說給自己聽》結束本課。此時,結合課前布置的寫作任務,勾連生命的記憶, 講述關于樹的故事,學生必然有感而發、有話可寫。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借助“小螞蟻”平臺, 實現多地的多所學校異地同堂。相隔千里的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切磋琢磨,共享共贏,豐富了寫作形式,激發了寫作興趣,增加了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
風景四:紫藤架下,書寫少年的春天
《紫藤蘿瀑布》是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也是一篇名作,其中對花的描寫讓人贊嘆,由花而生命的感悟令人動容。40 多年前的文章如今依然鮮活逼人,是青年學生不可多得的文學熏陶和生命教育的素材。2020 年疫情之后復課時,正逢紫藤盛放的春日,又恰好上到這一課。于是,師生愉快地決定:就在紫藤架下上課。
此刻,校園里的藤蔓已爬滿了廊架,累累垂垂都是淡紫色的花朵,成為“人間四月芳菲盡”時的特別風景。
先讓學生圍繞三個問題互動:“文章里你最喜歡(受觸動)的是什么? 為什么? 還有哪些疑惑不解的地方? 面對紫藤,你最想看什么? 為什么?” 互動之后,學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思路和表達主旨。此時,請學生深情齊誦,他們群情興奮、躍躍欲試。教師又特意提醒,宗璞先生筆下的紫藤蘿瀑布,我們無緣得見,但校園的紫藤就在那里,要帶著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靈去品,寫出“自己的紫藤”。這其實就是避免學生為課文所拘囿,亦步亦趨,千人一面。這也是課程標準強調的,“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表達”。
學生很快到了紫藤架下,有的駐足仰望,有的凝眸屏息,有的小聲議論,有的已奮筆疾書…… 少年如花兒綻放,花兒如少年嬌嫩。文中困擾著作者的那些“關于生死的疑惑,關于疾病的痛楚”,依然籠罩在當下,然而,有什么能夠阻止紫藤蘿的綻放,阻止少年們對美好的向往呢?
文中有一句話,“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是的,世事無常而生命永恒,唯有奔流方能不朽,在這個紫藤吹響號角的春天,愿每個學生都能“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殷濤,江蘇省常州市朝陽中學校長。潘琪,江蘇省常州市朝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