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
一、 引言
目前,單身族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且正在持續增長。據有關數據,從2013年開始,我國單身人口保持著每年約1000—2000萬人的增長規模,相當于每年新增的單身人數可達一個超級城市規模,2019年中國的單身人口數量高達2.6億,這意味著,每天和你擦肩而過的每6個人里,就有一個是單身。
在90后、00后的外賣訂單中,單人用餐的比例分別是 65.4% 和 73.7%,呈現出越年輕越愛一人食的特點。而這些“孤獨”的年輕人也撐起了一個千億級規模的外賣市場——2019 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達到4.6萬億元,其中外賣產業規模為6535.7億元。
隨著單身人群的不斷壯大,“一人食”飲食文化悄然興起,在減少食物浪費的同時,也引領了新形態消費方式的發展。伴隨著互聯網和這群年輕人一起發展的,不僅有餐飲、電商、外賣,還有因他們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單身經濟。
隨著宏觀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外需和內需的推動下,市場步入精細化運營期,針對不同人群的細分市場應運而生,一人食經濟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商機。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習慣的變化,消費需求進一步升級,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從以生存式消費為主轉為以發展型消費為主。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條件下,人們開始追求消費的品質、體驗、便捷和個性化,一人食經濟市場將進一步擴大。
二、 一人食文化發展促生了一人食經濟市場
新冠疫情期間,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的呼吁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實在宋代以前,中國的飲食文化應該是分餐制。
(一)分餐制是中國最古老的用餐方式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原始人主要靠群體狩獵、采集野果為生,他們共同勞動、消費,把得來的食物平均分成每人一份再吃,這其實就是分餐制的最原始模式。
在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余食物,家庭和私有制開始形成,但為了避免因爭奪食物發生爭斗,食物仍然采取分而食之的形式。
后來隨著等級制度的出現和不斷森嚴,食物的分配及用餐方式也逐漸出現在封建等級觀念中,在用餐過程中分配食物內容、數量以及用餐時的座位、餐具因身份不同而各異。最典型的比如帝王宴請百官,一般都是根據身份地位不同分案而食。
《周禮》中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天子豆百有二十,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二,子男豆二十四,上大夫豆二十,下大夫豆十六”。這些鼎、豆在當時的禮制下是食者政治地位、尊貴等級的體現,但也反應了當時的飲食文化是按身份等級分給每人不等的食物而自食。
現在出土的漢墓壁畫《宴飲觀舞圖》中可以看見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在出土的實物中也有一張張低矮的小食案,足以證明分餐制在我國歷史上確實存在。
(二)和餐制背后的弊端
和餐制源自桌椅的出現,漢朝時胡床流入中原并逐漸演變為椅子,隋唐時期隨著桌子的出現,人們開始使用椅子圍桌就餐。但因為桌椅、餐具、食物等資源短缺,大部分老百姓開始采用和餐制。
但聚餐、合餐制背后有著不容忽視的弊端。2003年,非典的突然來襲,使人們開始反思餐飲方式該如何改進,“分餐制”再次走近百姓生活。2011年,可通過唾液傳播的人類皰疹病毒讓“分餐制”再度升溫,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
追溯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的時間軸,2020年1月18日武漢百步亭“萬家宴”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萬家宴”活動結束僅僅兩天,武漢新增136例確診病例,累計確診人數猛地跳到近200例。當晚,鐘南山首次在鏡頭前嚴肅表示肯定存在人傳人。
合餐制時大家可以在一起分享菜肴、現場氣氛熱烈,特別適合慶典場合,但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傳染疾病、造成食物浪費等。
(三)一人食文化的形成
“一人食”這個詞第一次由曾從事媒體行業的蔡雅妮在2012年創建的視頻頻道時提出的,這個詞如今已是網絡流行語。“一人食”合伙人Eddie Cheng說,很多人背井離鄉獨自到大城市讀書或者打拼,“一人食”的概念是給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一個人生活也要好好對待自己,提升自己的身心狀態。當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時,食品需要滿足一些特定的要求,比如購買簡單、食用便捷。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68.1%單身人士表示一個人吃飯為常見的情況,其中32.9%人群表示工作日以外的時間也以一人吃飯為主。在一人食的情況下,選擇外賣的單身群體占比45.7%,其次是吃方便食品占比42.7%。21.6%單身女性的月均飲食消費控制在1000—2000元內,占總比最高;而男性單身群體的月均飲食消費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區間的比例明顯高于單身女性,各占17.4%和5.2%。
三、 一人食經濟成因分析
(一)單身族是“一人食”經濟消費的主力軍
隨著互聯網虛擬社會的普及和年輕人的個性化追求攀升,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一個人從出生后對父母的依賴到獨自生活、再到找到合適的另一半組建家庭、最后到晚年養老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多數人都會有過一個人生活的經歷。通常情況下,經濟越發達、福利保障制度越完善,單身人口占比越高。進入21世紀后,全球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單身時代”,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超過適婚年齡但仍然獨身的人越來越多。北歐瑞典被稱為“獨身主義者天堂”。據BBC報道,2019年瑞典有超過一半的居民獨居,其中20%屬于18—25歲的年輕人。
據民政部統計表明,截至2018年,我國的單身成年人數量已經達到了2.4億人,其中一人獨居狀態的成年人有7700萬人,根據專家的估算與推測,這一人數在2021年會上升到9200萬人。這說明我國的單身人群在不斷地壯大,單身人口在不斷地增多,而這樣的變化也投射到了社會經濟的反應。
單身群體的增加也促使我國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隨著獨居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家庭正呈現單身化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一人戶”占比逐年增加,從2015年的13.1%提升到了2020年的20.2%,增加了7.1個百分點,如圖1所示。
獨自在城市打拼、一個人居住、一個人吃飯的單身人群越來越多。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挑戰傳統價值觀,他們不想讓自己的生活被其他人左右,而且當下社會也慢慢對這類人有了更深地理解,單身不再是否定一切努力的標準。
目前,身居大城市的單身人群占80%,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經濟獨立、思想豐富,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很高,從而也影響了整個社會的消費結構。隨著年輕人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這個單身人群正在影響經濟的變革。
單身生活催生出多種新興需求,其中就包括眾多單身者亟待解決的一人食問題。從在網絡平臺訂餐數量可以看出,獨居青年的確成為了一人食的主力軍,隨著獨居人士人口比例增大,也給一人食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某網絡購物平臺雙十一單品銷量十年增長數據顯示,“一人量”消費市場正在悄然走紅。其中,迷你微波爐和迷你洗衣機的購買率增長最快,2017年至2018年期間分別增長了980%和630%,一人火鍋同比增長200%,迷你洗衣機的銷量增速比普通洗衣機高出15%,同時線下的小包裝產品也越來越普遍,500克裝的大米、200毫升的紅酒、60克的杯裝方便面占據了較多的貨柜空間。
(二)步入職場的年輕群體,大部分還處于單身拼搏階段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51.5%一人食消費者年齡在19—30歲,其中19—25歲消費者占22.3%,而26—30歲消費者占29.2%,31—40歲的消費者占30.3%。
58同城《2019職場單身人才調研報告》顯示,職場單身人士整體比較奮進,愿意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93.5%表示可以接受加班,男性“工作狂”的比例要高于女性。他們注重個人生活品質,所以在個人消費上大都舍得投資。
另外,剛步入職場的青年人一般大部分時間都是處于單身狀態。而這部分人的飲食消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傾向于簡單、便捷、營養搭配合理的一人食餐廳。
這一階層的人大多數有著共同的特性,即“學歷高、收入高、工作忙、注重生活品質、對未來有追求、愿意提升自我”,所以他們愿意花錢投資自己的生活或者提升自我。
在單身群體中,適婚高學歷人口中女性占比已超過男性,并且這一趨勢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更為明顯。作為消費的主力軍,高學歷單身女性收入高,同時她們來自家庭、社會的負擔相對較少,更沒有來自婚姻的經濟壓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經濟活動中的成本。因此,高收入、低成本的消費結構,加上超前的思想觀念和消費觀念,成為單身經濟崛起的重要因素。
(三)單人背包客旅行行業興起促生了另類的單身經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吃飽穿暖后開始想要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享受,旅行就是其中的一項。
過去的旅行社考慮更多的是針對家庭或老年人的出游設計,但是現在隨著單身年輕人可支配的時間增多后,他們便開始更多地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希望可以在閑暇時間離開城市親近大自然。旅行社們看準了其中隱藏的商機,開始大力宣傳和推出單人背包客的出游套餐、單人自駕游的私人規劃設置或者是單人出游管家服務等相關業務。
背包客提倡花最少的錢、走最遠的路、看別人難以看到的風景。背包客是一種跨越傳統與無限自由的旅行方式,全程只需要一個背包、一個睡袋、一張防潮墊,沒有酒店、時間的限制,也沒有目的地只有前進和后退。背包客旅游方式除了旅游也是一種學習,歐美的大學畢業生都會經歷游學之后才進入社會工作,旅途中除了旅游還包括學習如何適應新環境、與人相處及挑戰新生活,這些在學校無法體驗的經歷都可以在當一個背包客的過程中親身體會。
途牛旅游網日前發布的《90后旅游消費報告》顯示,2018年“一人游”總人次相比前年增長10%。攜程發布的《女性獨行俠安全報告》也顯示,年輕女性獨自出游比例大于男性,并在逐年提升。而且這些人群從背包裝備、行程規劃、飲食習慣、消費理念、生活態度等方面正在引領著更多人們的加入。
(四)便捷的外賣、快遞行業為一人食經濟提供了一個消費平臺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為5779.3億元,同比增長36.0%。2020年受疫情影響,“宅經濟”快速升溫,在傳統餐飲銷售和客流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外賣等“上門經濟”逆勢上揚,市場規模達6646.2億元。其中快餐、簡餐依然占據外賣黃金賽道,2019年占總體訂單量的23%,90后、00后外賣群體占比超過60%,未婚單身人士是外賣的主力消費人群,占比高達44.6%。而年輕群體的單身經濟需求,則使一人食成為主要就餐方式。這種獨立而不孤獨的就餐方式與我國獨居人口數量的增加緊密相連,單身經濟正在撐起一個千億規模市場。
報告還指出,無論是甜點飲品類訂單的迅速增長,還是生活用品、生鮮蔬菜等非餐飲品類的擴充,都在推動外賣生態的泛化擴張。而隨著“萬物到家”趨勢的突顯,外賣正在向更大人群、更廣品類、更多消費場景拓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互聯網推動行業變革、打破業態壁壘的本質。
這種便利的外賣、快遞行業為一人食群體提供了便捷的服務保障,成為這種群體生活的心理依賴,也從某種程度上滋生了他們的心理舒適度和群體的社會影響力,從而也引領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經濟模式。
四、總結
毫無疑問,目前單身消費人群已經成為一股消費新勢力,按照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未來的單身人群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加。作為一個獨特的消費細分市場,單身經濟已經完全可以和嬰童市場、銀發經濟、她經濟等市場相提并論。單身人口的增多,提供了產業創新和轉型的更多可能。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單身經濟的不斷成熟,對餐飲外賣行業、寵物行業、迷你房屋三大領域的影響較為深遠。
單身經濟迅速崛起,無疑會迸發出大量新場景、新消費形態。單身人士消費主要體現在飲食、電子產品、化妝品、服裝和滿足其愛好的物品上,他們舍得為自己花錢。同時,在物質富裕、媒介豐富的時代,單身人群也會在網絡上花費相對更多的時間,以滿足他們休閑、社交等需求,并且愿意為此付費。他們常常積極通過各類社交媒體進行網絡化、互動化社交,增進溝通頻率、擴大交流群體,即使打游戲也更愿意跟其他人“組隊”,除了休閑消遣,這也是單身人群的一種生活寄托。
單身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其實是市場經濟發展產生的必然結果,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社會的逐步轉型。商家則應該敏銳地抓住這一發展機會,為單身人群提供優質服務,以拉動相應經濟產業鏈的發展。
基金項目:哈爾濱商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校級項目(項目編號:202010240135)。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