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昕
(南京市文化館,江蘇南京 21110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供給側”是提供產品的一方,與之對應的“需求側”是消費的一方。當“需求側”發生變化時,“供給側”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否則經濟發展就會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瓶頸。當經濟學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被引申到公共文化領域時,我們發現,全民藝術普及在高速發展一段時期后,也會遇到類似的瓶頸,進入相對緩慢停滯時期。瓶頸的出現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升,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化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較為單一,不能進一步滿足全社會需求。比如南京市近年開展的“百千萬行動計劃”的文化惠民工程,在改善文化民生,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方面做出巨大成績,然而,以當前文化館的人力物力,以目前的服務方式,開展“百千萬”文化活動已進入了群眾參與和審美的疲勞期。文化館的資源是有限的,要想進一步推廣、深入和發展群眾文化,完善全民藝術普及,必須從供給側著手,改革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和機制。
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簡單地滿足群眾需求是不夠的,在時代文化的大潮中,文化館必須從供給側出發,優化文化產品服務的品質,高屋建瓴,引領社會文化的潮流朝著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方向發展,創造出更加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文化產品服務,從而達到塑形、立魂的終極目標。
在文化館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筆者認為首先應該解決的是文化館內部創造力難以滿足全社會需求的問題。在過去,文化館是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生產公共文化產品的主體。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群眾文化水平提高,群眾對文化服務的內容、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文化館既要對不同年齡,不同類別的群眾提供菜單式服務。又要提升服務品質,引領公共文化的方向和潮流。新形勢下更高的使命和要求,僅憑文化館內部的力量以及有限的社會資源,把工作做好是很難的。因此必須引進社會力量,豐富供給模式,從供給側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群眾是文化藝術的汪洋大海,發掘群眾力量,讓群眾充分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生產,能夠為公共文化事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和動力。
引進社會力量,需要有更加高效、更加靈活的引領機制。不僅要調動現有文化團隊、文化志愿者的積極性。還應該放眼社會,吸納轄區內各種社會力量為我所用,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因此文化館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認識,改革機制,引領群眾走上公共文化服務的大舞臺。
文化館要從傳統性文化館向現代性文化館轉型,首當其沖的是文化館業務干部要實現工作方式、工作職能的轉型。文化館業務干部大多是藝術專業出身,是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骨干,在全民藝術普及的聲浪中,過去要求業務干部既能從事專業表演,又能組織各類文化活動,一專多能。然而在新的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代對業務干部的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業務干部的主要工作不能只是親自生產公共文化產品,組織文化活動。而是要能積極接洽社會上的各類藝術機構、團體。尋找、發現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的資源,將其引入公共文化服務的舞臺上去。發揮公共文化引流者的作用。一句話,實現文化館業務干部由文化產品制作者到文化產品開發管理者的職能轉變。
文化館業務干部的職能轉型意味著來自社會的更多團隊、人才加入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中來,為全民藝術普及事業帶來更大的推動力。2020年,南京市文化館引進社會上各類專家學者、藝術名家,開展“金陵群文大課堂”活動,同時在“520”音樂廳,邀請大批音樂家,舉辦各種形式的音樂會、演唱會,產生良好反響。在未來,文化館業務干部的職能將會更加偏向“藝術經理人”,更加注重與社會藝術團體的交流、對接,組織、引導。充分發揮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服務,讓群眾文化活動進一步彰顯生機與活力。
文化館開展各項文化活動時,文化志愿者從來都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一直以來,文化館對“文化志愿者”的認識很不夠,主要把志愿者當作文化活動中的幫忙人,很少讓文化志愿者參與到文化活動的核心策劃創造層面中來。在文化館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們需要對文化志愿者的角色重新定義,文化志愿者的概念應該被拓寬推廣。文化志愿者應該是社會中所有熱愛藝術,愿意為公共文化服務奉獻的廣大個人、團隊和機構。文化館對于文化志愿者的使用,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活動前招募,活動中幫忙。文化館應該同廣大文化志愿者打成一片,交流,溝通,激發其熱情,鼓勵他們走到群眾文化的第一陣線中來,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生產創造。文化館提供給文化志愿者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而廣大文化志愿者則充分利用這個平臺,展示自我,為公共文化事業服務。
2019年,南京市文化館依托“藝時間”數字文化微空間,將南京市內各藝術院校、大中小學、文化藝術機構、民間團體納入南京公共文化服務聯盟中來。“公共文化服務聯盟”是一個文化志愿者的聯合組織,通過聯動志愿者團隊,南京市文化館的“藝時間”在短短的一年內,開展了各類話劇表演、故事會、文化沙龍等百余場文化活動,其經驗值得借鑒。
群眾是公共文化事業的服務對象,公共文化產品必須走群眾路線。在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全民藝術普及率越來越高的形勢下,我們發現“群眾路線”其實也是眾口難調。不僅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群眾對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不同,群眾個體的對于文化藝術的認識程度不同,其興趣、品味也各不相同。群眾審美趣味的多元化,給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帶來了難度和挑戰。同時,文化館還肩負著倡導健康文化,引領先進文化的使命,這一切就更加需要群眾的加入和參與。在文化館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群眾不僅是公共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同時也應該是且必須是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創造者。公共文化服務應該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為群眾服務,文化館應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公共文化的積極性。群眾中產生的文化志愿者應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力軍。
在文化館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文化館需要依托廣大群眾,通過壯大文化志愿者的力量,進一步推進全民藝術普及。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對社會藝術團體、文化志愿者團隊的資金支持,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從制度上對廣大文化志愿者的激勵和保障。從制度上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激勵社會力量踴躍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館需要文化志愿者的力量來生產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推進全民藝術普及。同樣的,廣大文化志愿者團隊也需要一個閃亮的平臺來展示自我。因此,打造有影響力的、開放的公共文化平臺,能夠有力地吸引各類社會文藝力量,接納各種社會文化資源。公共文化平臺既可以是實體的舞臺,也可以是數字化媒體網絡平臺,也可以是兩者的結合體。但是它必須是面向社會開放的,暢通的,廣大藝術愛好者群體都有機會登上平臺。它還須要有一定的影響力,對社會群眾具有吸引力。
從2019年起,南京市文化館開始打造“藝時間”數字文化微空間,這是一個集實體舞臺與數字化網絡平臺于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文化藝術空間,可以在線下開展活動的同時進行數字化網絡直播。“藝時間”自創辦以來,成為“南京公共文化聯盟”的核心平臺,南京市文化館圍繞“藝時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選拔、推廣機制,鼓勵公共文化聯盟成員單位將自己的文化產品在“藝時間”平臺展演。“藝時間”兩年多來運營實踐,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文化館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重點強調引進社會力量,發揮文化志愿者的活力,但是面對來自社會的各種良莠不齊的藝術創作,我們需要對文化產品進行篩選,同時引導創作方向,鼓勵文化志愿者創作出高質量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這就需要文化館建立一個健全的遴選機制和評價體系。
為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的品質,南京市文化館組建了“南京公共文化服務聯盟”,還召集社會上眾多文藝專家,組建與其配套的“藝委會”。“藝委會”的工作是對“公共文化聯盟”諸多文藝作品進行藝術指導和遴選。“公共文化聯盟”推出的文藝作品,經過“藝委會”的篩選,擇優在“藝時間”平臺上演、推廣。
除了“藝委會”之外,南京市文化館還建立了“大眾評審員”制度。“藝時間”的每一場文化演出,都邀請若干名觀眾擔任“大眾評審員”,為每場演出評價打分。演出結束,安排“大眾評審員”和創作者交流,這種制度一方面激發了觀眾參與藝術討論的積極性,同時使“公共文化聯盟”的創作隊伍能夠更好地了解觀眾的反饋,幫助他們在將來創造出更接地氣的文藝作品。
在文化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個關鍵環節是文化館要與社會上的各種文藝活動充分聯通。文化館要放眼社會、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文藝活動的紛呈萬象,同時也要努力拓展文化館平臺在社會上的影響。基于以上原因,南京市文化館又建立了“文藝觀察員”制度。
“文藝觀察員”由文化館的業務干部和社會上廣大文化志愿者共同擔任,其主要任務是發掘、采集社會上各種精彩、有趣的文藝活動,在南京市文化館網絡平臺上宣傳報道。“文藝觀察員”不僅豐富了文化館網絡平臺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對社會上的各種文化熱點進行調查研究,拓寬了文化館的文化視野,起到了使文化館與社會文藝活動交流互動的目的,更有利于文化館發掘、引進社會力量,為擴大群眾文化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