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莉
(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四川阿壩州 623002)
古藺花燈是瀘州古藺縣地區較為傳統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現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門,在古藺花燈中,其包含了較多的藝術形式,例如,唱、跳、說等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古藺花燈中,其音樂部分,也就是集合說、唱為一體的音樂形式是較為突出的表演方式,在古藺花燈整體構架中有著突出的地位。但是就目前階段下而言,針對古藺花燈音樂特色的分析文獻較少,由于其涉及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以及地域相對偏僻,能夠真正對其音樂特色進行深入的研究是一項較為復雜的事。基于此,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古藺花燈的音樂特色,與將其進行傳承與保護,本文就針對古藺花燈的音樂特色等相關內容展開分析與研究。
古藺花燈有著較長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由于唐朝是一個文化涵蓋豐富,文化發展深遠的朝代,并且有著較高的生活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四川盆地地區和云貴高原附近的居民們有著前所未有的生活水平。這些居民為了表示自己生活的富足與生活方式的安逸,就采用古藺花燈的方式進行情緒的宣揚,久而久之,古藺花燈就成為一種當地特有的民間表演形式,并且一直流傳至今。結合發源地的地域特點,其位于四川與云貴高原地區,有著民族交匯的特點,在一定情況下,古藺花燈的唱作特色還涵蓋了多個民族文化,有著極大的包容性。例如,其中的漢族部分與苗族部分的融合,更是使古藺花燈音樂有著較強的民族色彩。同時,由于該地區有著天然的封閉性,外來事物很難進入到其中,這也使得去與外部文化融合存在一定的阻礙,但是也確保了其特有的地域性音樂形式與唱作形式,是我們深入了解當時文化與藝術的寶貴財富。古藺花燈又稱為扭扭燈,這與其唱曲的時候銜接一定的舞蹈與動作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形式上其與東北二人轉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其詞曲與表演形式上卻又與二人轉有著很大的不同。另外,古藺花燈在一定程度上又與燈有著很大的關系,其源自一個神話:王母娘娘害了眼病,許下三十六盞燈,十二盞變為天上的紫微星、十二盞化作五谷燈,還有剩下的十二盞留在了民間成了花燈。古藺花燈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與這些故事有著很大的聯系,同時也反映了古藺花燈特有的藝術特色與民族韻味,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瑰寶。
古藺花燈的藝術特色主要集中在其音樂方面,音樂為主體結合一定的表演,使古藺花燈具有了較強的地域性與民族色彩。在其藝術特征上分析來看,構成其音樂內容的主要有燈詞、音樂。兩者就像是一首歌的歌詞和曲調,是構成古藺花燈音樂的基本內容,同樣也是使其有著較強藝術特色的兩個重要變量。
古藺花燈音樂特色中,打擊樂是其重要的責成部分,也是帶給其強烈民族特色的關鍵構成結構。在古藺花燈音樂形式中,打擊樂的存在,使其能夠更好地反映出音樂的內容與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瀘州古藺花燈中的打擊樂構成較為廣泛與復雜,其樂器形式主要包括了鼓、鑼、馬鑼、堂鼓等打擊樂器。這些打擊樂的綜合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現出古藺花燈音樂中的內在情感與音樂效果,使古藺花燈有著較強的現場表演性,并且也使得古藺花燈具有較強的藝術特點。
在古藺花燈的表演唱作中,打擊樂的存在與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其不同的拍節與不同的打擊方式,能夠將音樂中的主人公刻畫得更加生動與形象,能夠將故事情節串聯起來,使古藺花燈音樂有著較強的完整性與節奏性,使其能夠在演唱的時候朗朗上口,更加傳神與生動。可以說,每一首古藺花燈音樂中,都不可缺少的會伴隨有打擊樂,通過打擊樂的方式來填充樂曲內容是古藺花燈的打擊樂特征之一。同時,古藺花燈還具有一定的表演形式,結合打擊樂的使用,更是能夠將觀眾帶入到音樂中,使其與音樂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更好地展現出古藺花燈的音樂之美。
在古藺花燈的打擊樂運用中,鑼鼓的使用最多,其呈現出的特色也較為明顯。首先,鑼鼓在伴隨古藺花燈音樂演唱的時候,其呈現出的最明顯特點就是有著加強的重疊性。這種特點類似于詩詞中的疊詞,只不過是運用鑼鼓樂器表現出來。一般的古藺花燈鑼鼓打擊樂有6個小節,其中有4個小節的節奏是相同的。其余的2個小節分別是第1小節和最后1小節,這兩個小節的節奏是不同的。另外,在強拍的設計中,其一般都是十六分音符節奏,并分成兩個八音符節奏,使鑼鼓樂段完整,具有較強的劃一性。
其次,鑼鼓打擊樂的節奏上,其還有著較快的特點,一般的鑼鼓打擊樂節奏采用的是2/4拍的速度進行演繹,能夠在一分鐘打出180拍,有著較強的節奏性。另外,鑼鼓打擊樂還存在鑼與鼓相互交融的特點,一般是以強拍伴隨弱拍的方式出現。同時,也正是這是因為這種特點,更是確保了古藺花燈打擊樂伴奏中的獨有特色,傳遞著十分明顯的節奏感,使聽眾能夠不自覺地跟著哼唱起來。
形成古藺花燈較強音樂特色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其特有的旋律,除了古藺花燈以外,任何音樂形式能夠有著較強特色,都是因為伏特的旋律產生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而言,古藺花燈歌曲現存有百余首,并且這百余首古藺花燈歌曲的節奏大多較為簡單,主要以單段結構為主。另外,在古藺花燈歌曲的調的設計上,其也主要應用了我國傳統五調,也就是宮商角徵羽。其次,再結合地域性與演唱特征,其主要以G徵調為主。也正是因為此調的大量應用,才構成了古藺花燈音樂中較為獨特的旋律特色,使其有著較強的民族與地域特點。古藺花燈除了調給其帶來的特色,在傳遞的感情上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古藺花燈音樂旋律的諸多特征。據不完全統計發現,古藺花燈的音樂旋律中能夠傳遞出優美、歡快、憂傷、詼諧、活潑、妙趣等諸多特點,使其音樂旋律復雜多變,適合更多場合的演繹。
(1)表示熱烈歡快的節日氣氛
其中,在古藺花燈音樂旋律中,表示對節日的喜愛是最常見的,其在旋律的設計上,主要由三樂句樂段構成,并且呈現出優美、歡快的旋律特點。為了確保有關樂曲能夠呈現出歡快的旋律感,其采用的是2到3小節六度向上跳進,11到12小節六度向下跳進的方式進行旋律設計,并且結合結尾的七度大跳聯系到主因。通過該形式的樂段與樂句設計,能夠充分體現出古藺花燈音樂的歡快旋律特征。
(2)表現真誠美好的愛情
在古藺花燈歌曲中,對愛情的贊頌與對美好愛情的歌頌也是十分常見的。在該旋律的塑造上,其采用的是五樂句單樂段的方式進行構造的。在第1到2小節上采用的是八度向上大跳,第3小節是一個十六分音符,然后在第14到15小節上采用七度大跳到主因上。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結合表現的內容進行旋律的塑造,進而實現對旋律的優美設計。另外,在針對歌頌愛情的旋律設計中,最長出現的音調為do la so re等四個音調,并進一步確保了主旋律的和諧優美。
瀘州古藺花燈中的襯詞,就像是歌曲中的歌詞,是構成古藺花燈音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古藺花燈中的襯詞又不同于歌曲的歌詞,襯詞是以襯托的形式出現,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該唱句的感情色彩,突出唱段內的音樂特色。襯詞在很多民間性的歌曲或者是號子中都有著較多的體現。就拿瀘州的號子為例,其船工號子、石工號子等都運用著大量的襯詞。需要主要的是,瀘州古藺花燈中,不僅有著大量襯詞的應用,甚至在某些歌曲中還有襯段的應用,使整個歌曲更加完整。古藺花燈的襯詞中還有著諸多區別,首先語氣襯詞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在演唱的過程中,語氣襯詞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一般起到的是氣道補充情感,延長演唱情緒的作用。例如,在《是把華山》中,釬桿落地我身開(吶溜溜呀溜呀咦兒嗬嗨)等都是屬于與其襯詞,起到強化語氣的作用。另外,在古藺花燈的襯詞構成中,還具有歡呼性襯詞和感嘆性的襯詞。這兩種襯詞都是起到增加感情色彩的作用,確保歌曲等具有特色。例如,正月里是新年(呀)春,等,都是運用襯詞的表現。
古藺花燈的唱詞就是構成古藺花燈歌曲的主要結構,其是能夠直接唱出來,具有一定意義的歌詞結構。在古藺花燈的唱詞構成中其結合了川。滇、黔德國諸多地區的特點,把當地的民族特色與文字藝術融入其中。因此,在該唱詞的組成中,也就形成了較具特色的語言特色,造就了古藺花燈的特有韻味。并且,就唱詞單方面來看,其還具有平民文學的特征,并且有著一定的口語化特點。
在唱詞的構成,充分體現了該地區人民的樸實無華與內心特點,形成了唱詞中具備見物唱物、見事唱事的特有風格。也正是因為這樣,該唱詞中呈現出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有著較強的易懂性,并且具備一定的社會教育功能。在唱詞的譜寫中,其會對身邊事物進行充分的利用,并結合正確的價值觀進行編演,形成古藺花燈的唱詞。另外,在當時很多人沒有機會讀書,通過唱詞及樂曲演唱的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傳遞這文化,是使其具有社會教育功能的根本因素。其次,在唱詞的創作中,其還常常運用擬人手法,使描寫的事物更加傳神與生動,能夠將描繪的事物充分擬人化,實現對事物的細致描寫。
古藺花燈不僅是當地的重要文化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以其中的歌曲唱作為主要研究內容,針對其中的音樂特色進行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古藺花燈的藝術特色,填補研究界的空白,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