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嫣 馮祖光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0020)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的有效載體,建立與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運用科學理論提高人民群眾道德素養、落實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舉措,是指導生產、生活實踐的創新途徑。面對新的發展要求和實踐需要,如何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進行合理規劃設計,豐富健全內容體系和功能模塊,增強人民群眾在場所中的體驗感與參與感,是廣大基層干部與規劃設計從業者需要思考與探索的重要方向。
通過歸納總結現階段試點工作的實際案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規劃建設的創新路徑應從明確工作目標與路徑出發,與此同時不斷豐富模式與內容,并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規劃建設全流程。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需要覆蓋全年齡層的人群需求,需求的多樣性不僅包括群眾對于線下場景的多重體驗感受以及功能配置的需求,還需要面臨群眾在不同審美喜好上的考驗。因此,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規劃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結合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科學深入地完成調研定位工作,精準發力、聚焦資源、保證品質,確立目標與工作路徑。
為達到工作目標,創新工作路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應表現出設計內容的豐富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傳播途徑的廣泛性,更新迭代的前沿性。將逐漸拓寬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設計形式與滿足人民群眾所展現出的多樣性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基地是傳播與提升整體公眾美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該途徑在社會公共場所中的思想引領作用,對于切實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創建美好的社會、社區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常規的展館展廳設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規劃有著更具體、更具指向性的設計需求,迫切地需要從建設規劃角度對于整體的設計脈絡進行梳理和規劃,總結出適用于大部分基地建設的設計思路。但同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思想建設領域中的關鍵環節,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這就要求規劃設計行業審時度勢,根據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不斷豐富、創新建設規劃思路,將可升級、可持續作為設計理念與設計共識,在社會的不斷進步與公眾審美水準不斷提升的過程中進行更新和優化,以應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展的不同階段。
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將深挖當地群眾的真實需求放在關鍵位置。結合需求、聚焦需求,進行功能配置與規劃布局。其中包括:各類功能分區的所在區域、建設面積、展示展陳、視覺形式、具體內容等。同時,將體驗與服務協同推進,優化場景體驗,豐富設計載體,增強社會公眾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基地的互動性,合理布局,擺脫單一的設計表現形式,將豐富多樣的設計帶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徐州市賈汪區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中,真正做到“貼近群眾需求,在服務群眾中引導和凝聚群眾”,并以此作為制定項目庫的重要標準和手段,通過項目化推進,讓文明實踐工作落實落地。
我國的不同區域之間在地理位置、文化習俗、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但這也為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與創新路徑。將強化地方特色、融入地方文化、結合地方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建設規劃作為建設規劃的基本原則之一,有利于實現基礎資源與創新發展的有機結合。例如,山東省膠州市在建設規劃中結合當地儒家文化,按照“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設置了不同主題的實踐點,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除此之外,因地制宜的整合當地資源,統籌運用基層陣地為文明實踐工作服務,也是強化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通過整合當地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劇院、城市驛站、鄉鎮文化站等現有資源,將服務半徑控制在有效輻射范圍內,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融入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在點滴生活中注入體驗參與的樂趣。例如,安徽省巢湖市在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的基礎上,打通黨校、黨員活動室、村級活動場所等,建立理論宣講平臺;打通小、中、高校的學校資源以及少年宮等,建立教育服務平臺;打通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等,建立文化服務平臺;打通科技信息站、農家書屋等,建立科技與科普服務平臺;建好用好體育場館、文化活動廣場等,建立健身體育服務平臺。
在新時代,必須全面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向實踐前沿的地區進行對標學習,建立標桿,在成功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與本地實際情況創新結合,從而進一步提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質量。例如,山東省膠州市為迅速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先后組織去往山東省曲阜市,浙江省海寧市、遂昌縣等地進行考察學習,將當地的先進經驗與本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制定了《膠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方案中建設規劃了建設的整體架構和實現載體,豐富了內容和活動,落實具體工作步驟和方案。目前膠州市先行試點的4個鎮(街道)和25個村(社區)陣地和隊伍基本完成,實踐活動也在推進當中。與此同時,試點工作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文明幫傳、文明禮教、文明講習、文明評學、文明演藝5處基地同步進行。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創新空間格局方面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各個分區的功能特征突出,能夠精準滿足人民群眾來到此處的需求。根據現有案例進行整理歸納,現階段可將功能劃分為以下四個方面:(1)服務中心:負責咨詢和接待工作,同時作為線下到訪參觀的第一站,根據尋求的服務內容進行引導和引流。(2)文化體驗中心:通過視覺設計、展示展陳、雕塑裝置等多種設計手段融合使用,進行當地歷史文化、發展成果、榜樣教育的集中宣傳工作。(3)心靈疏導區:空間設計較為獨立,可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心理疏導或心理咨詢服務等。(4)活動體驗區:用于開展組織線下體驗活動,該場地在建設規劃時應注意場地的多樣性和可塑造性,場地中的設施可采用模塊化的形式根據活動的不同進行組合。同時,群眾也可以自發地進行文體娛樂活動,充分發揮室外場地的公共藝術性,形成休閑娛樂輕松的氛圍。其次,空間能夠滿足在日常使用中進行任意組合和打破格局,展現出較為豐富的可變性。再次,在合理配置功能分區的同時,實現大片區的融合,模糊空間邊界,突破傳統功能框架。
突出重點具體指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規劃的過程中,避免平鋪直敘,將需要突出強調的內容做實做強,通過聲光電等多種現代手段,增加視覺記憶點和觸覺體驗感。同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靜止”的建筑,但同時也應是“動態”的場域,人們在其中應享受自由和流動的狀態。人民群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參觀者、游覽者,而應該是體驗者和參與者。通過不同特征人群的動線分析布局設計場景,根據不同的流線進行整體功能分區的布局,并根據需求合理配置體驗項目,使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一處有機、生動、活躍的場域。因此,建設規劃應將強化體驗參與優化服務作為重點,將兩者在建設規劃過程中協調推進。
地方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對于他的滋養與影響,是區別于其他地域的獨特存在。同時,在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時間賦予了藝術與文化強有力的生命,在反復檢驗中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立足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需要將傳統與現代的設計元素進行創新運用與結合,兩種元素的沖擊碰撞,得以產生新的設計思路,更有利于讓地域文化得以多面的展現,找到更多創新設計表現的方式與突破口。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載體。在新時代,進一步提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質量與水平,必須立足定位,從建設規劃環節進行工作目標與路徑的規范和明確,逐步拓寬模式與內容創新,形成具有一定實踐樣本基礎的創新路徑。將深挖需求、強化特色、建立標桿作為規劃建設的關鍵環節,將創新空間格局、內容形式、設計表現作為規劃建設的設計思路,并在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進行運用和完善。希望通過本文對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原則與設計創新路徑的分析,能夠為不斷開創工作的新局面,有效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規劃工作向有活力、可持續、高水準的方向發展提供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