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江
(東陽市振榮雕塑有限公司,浙江東陽 322100)
石雕藝術是雕刻藝術中的重量級成員,石雕藝術作為我們國家的傳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熠熠生輝。追溯我國石雕藝術的源頭應該是南朝時代,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個朝代為石雕藝術賦予了不同的形式和內容,讓石雕藝術不斷發展進步,今天的現代石雕藝術已經展現出了很好的廣泛性和層次性。石雕作品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們經過不斷地融合創新變得更加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本文會闡述石雕藝術的發展歷史,并對其改革進行簡要分析。
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對雕塑藝術表達過贊美,《中國雕塑史》的第一篇就提道了“藝術之始,雕塑為先”,可見雕塑在藝術中的重要程度。因為石雕的原材料是石頭,所以追溯我國傳統石雕的源頭可以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的人拿石塊進行簡單的打磨,然后將其作為生活用品,這便是最早的石雕藝術了。
我國的傳統石刻從字面上理解來看就是在石頭上進行雕刻,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古人們用銳利的物體在石料上刻花紋、寫文字,這種石刻作品逐漸地就變成了一種藝術。伴隨紙的發明,在石頭上記載文字就很少了,但是石刻并沒有完全被取代,它變成了文人們的一種特別的記載形式。石刻是通過刀具將文字內容刻寫下來,作用等同于文章的撰寫使用。石刻變成了一門藝術,盡管與輕便易書寫的繒書和紙書有一樣的作用,但是在保存穿越方面和藝術表現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異。到了秦朝時期,石刻藝術已經掙脫了種種束縛,進入到全面發展的時代。
隨著朝代的更迭,石雕藝術中的畫像石藝術開始流行,特別是在漢代到達了其鼎盛時期。畫像石藝術多用于古代祭祀喪葬,在墓穴中經常出現。畫像石融合了文字、符號和雕刻,通過這些形式傳達出古人的祭祀喪葬文化理念。畫像石藝術的發展繁榮也意味著石雕藝術的內涵更加豐富。在石窟藝術中,畫像石的出現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奠基作用。墓穴棺槨上經常會有石雕的元素,考古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很多帶有石雕作品的古人墓穴,比較有名的時霍去病的墓室,里面的恢宏大氣的石雕群像對傳統石雕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墓穴石雕藝術在我國傳統石雕藝術中占據一席之地,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參考資料,為傳統石雕藝術的發展添磚加瓦。
在石頭作器具的時期,我們的祖先只能通過刻石頭來記載各種信息,石雕藝術的起源就在于此。古人把石塊當作“紙張”,將鋒利的刀當作“筆墨”,這樣的雕刻我們稱之為石刻。在《中國的石刻與石窟》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石刻藝術的起源以及石碑和洞穴壁畫等內容。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輕便的紙張出現了,這種記錄的載體比石頭更能得到青睞,石刻也就逐漸地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這之后,石刻更多地出現在藝術作品中,不僅是刻文字,還有刻圖畫,石刻在藝術領域的發展進而衍生出石雕藝術。
秦朝之后,石刻藝術發展迅猛,石刻作品常常被應用在墓室棺槨中,它的表現形式以浮雕人像為主。石刻藝術融合了雕刻、繪畫、文字等多種文化形式,保留至今的石刻作品對石雕藝術的研究都有重大意義。通過分析石刻的外形輪廓以及雕刻的內容可以大致得出墓穴主人生前的官職地位,也能反映出各個朝代的文化偏向。石刻藝術中的文字和繪畫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經常同時出現,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石刻為石窟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地基。據考古,留存于世的漢代石刻作品有不少,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展現霍去病生平事跡的《馬踏匈奴》。《馬踏匈奴》這部石雕壁畫風格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不僅記敘了一個英雄的故事,更是展現了漢代的文化風貌和時代特征。繼漢代石刻之后,墓穴石刻也如雨后春筍般飛速發展,其中有南朝陵墓石刻、唐代陵墓石刻群像等。不同朝代的墓穴石刻文化呈現各自的時代特征,它們都為我國傳統的石雕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內容。
石窟藝術與陵墓石刻一樣也是傳統石雕文化的重要成員之一。不同于陵墓石刻的地方是石窟文化包含的內容更豐富,藝術表現形式也更多種多樣。傳統石窟文化囊括石雕、文字、圖畫以及彩繪等內容,通常與我國的佛教一同出現,很多石窟作品傳達的都是佛教的內容。佛教從東西兩漢時期傳到中國,隨著古人對佛教文化的接納和認同,我國一些傳統文化就開始融合佛教文化,其中石窟藝術就展現出比較強的佛教信仰。據史書記載和各種遺跡表明,四大石窟中的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均是由石雕組成的。坐落于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是在北魏時期建造的,石窟里面供奉著佛教石雕像,其存在的意義就是傳遞佛教文化。坐落于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末期,它也是為了供奉佛教石像而建造,龍門石窟象征著傳統石雕文化到達了鼎盛時期。在這之后,唐朝石窟呈現井噴式出現,原因之一就是唐代帝王對佛教的重視達到了高峰。
當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入到中國,并廣泛傳播之后,石窟藝術也進入到飛快發展的時期,佛教理念的傳播離不開石窟作品作為其載體。傳統的石窟文化融合了石刻、雕塑、泥塑、彩塑、文字、繪畫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我們熟知的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應用了大量的壁畫、泥塑、彩塑和彩繪,云岡和龍門石窟則多采用石雕藝術。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在北魏時期建造的,里面供奉的佛教石雕像為的就是傳遞佛教文化。北魏末期的傳統石雕文化到達了鼎盛時期,從此之后,隋唐兩朝的石窟文化發展迅猛,這離不開古人對佛教文化的重視和關注。
中國傳統石雕作品的分類有如下五種:浮雕、圓雕、沉雕、鏤雕、透雕。浮雕常出現在高大建筑中,展現的大多是歷史故事或者人物傳記這種故事性較強的內容。浮雕的表現形式是浮出平面的繪畫,圖像介于二維和三維之間。大型建筑以石刻浮雕為主,小型建筑的裝飾則多采用木頭浮雕。圓雕與中國古代房屋裝飾完全不同,它是一個特別的類型。圓雕采用更精細的雕刻和刻鏤,最后呈現一個小巧輕便的石雕,很有研究意義和觀賞價值。沉雕將中國傳統繪畫融入石雕中,采用國畫中的運筆技巧在石料上繪畫,再用刀具進行刻鏤,呈現出的石雕作品明暗有致,栩栩如生。鏤雕是以圓雕為基礎的衍生物,它注重原材料本身的紋理,盡量保持原石的脈絡再進行雕琢。鏤雕常采用壽山石,留下石塊材質色彩最佳的部分。鏤刻講究的是天人合一。透雕的雕刻難度較大,它要在浮雕的基礎之上進行再雕刻,既不破壞正面浮出的圖像,還要將反面的部分位置進行鏤空處理,透雕更能體現出雕刻的立體性。
追溯西方石雕文化的源頭,應該是舊石器時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古埃及的金字塔類建筑就是西方石雕文化的進步。金字塔和法老的神像將石雕藝術帶到了繁盛時期,這些建筑師石雕文化的擴展與衍生。在此以后,石雕像開始大批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隨著石雕種類的不斷豐富,古埃及的石雕藝術達到空前的先進,他們的建筑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與古埃及金字塔同樣著名的是古希臘的雕刻建筑,許多石雕作品成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古希臘的石雕文化在全世界的文化藝術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促進了西方文化的發展,從內容到表現形式,都奠定了西方傳統文化的基礎。
傳統石雕藝術發展至今已經變成了現代石雕藝術,現代石雕藝術隸屬于現代雕塑藝術,不同于其他雕塑文化,石雕的原材料是石塊。現如今,專家對石雕藝術已經有了重新的定義。現代雕塑源遠流長,其始用于繪畫表現等方面。在19世紀末,現代雕塑是西方現代藝術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它內涵豐富,具有深刻的歷史積淀。現代雕刻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融合采納其他文化藝術的長處,以此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可以說現代雕刻是現代雕塑的核心成員,現代雕刻藝術從事者融貫古今,將傳統雕刻藝術的精華和現代藝術的創新雜糅在一起,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現代雕刻作品。
石雕文化不單單是一種藝術文化,而是集百家之長。從古至今,每個雕刻作品都被創作者賦予了獨特的內涵,石雕作品或許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或者傳遞的是一個理念。不同時代的雕刻都反映出當時的主流審美和文化潮流。21世紀的現代石雕文化是中國文化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惠安石雕藝術為例,惠安的高山丘陵為石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地理環境,石頭的獲取容易便捷促進了石雕藝術的發展。惠安石雕藝術展現了惠安獨特的文化風貌和歷史變遷,同時也為惠安人民帶來了商機。惠安人民緊跟時代潮流,順應時代發展,在時代浪潮中大力發展石雕產業,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日后的競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在現代石雕事業的開展中,從業者一定不能忽視石雕雕刻技術的創新,一定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相關部門要大力扶持石雕企業,對不同的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鼓勵和幫扶。制定嚴格建設衡量規范,積極鼓勵行業的發展,增強石雕作品的藝術性和觀賞價值。在合適的地區將石雕藝術作為一項經濟產業,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現代石雕藝術是由傳統石雕藝術改進演變而來的,從我國傳統石雕作品出發我們能研究分析出石雕藝術的文化價值和藝術特征。石雕雕刻從事者不應該忽略我國傳統石雕藝術,應該融貫古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現代石雕藝術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并喜愛這門珍貴的傳統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