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薇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瀘州 646000)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這是“漢服運動”響亮的口號,表達了服飾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雖然近年來“漢服熱”受到了政策的支持,看似“主流”的話語,但在“復興”過程中發現,這種文化實踐卻處于亞文化的實際地位,更多的是流行于青年群體中,現代漢服“復興”的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傳統漢服文化符號,而是成為更多人現實的“穿衣”視覺文化實踐,踐行國家文化自信。
從2003年鄭州市民王樂天身著由薄絨深衣和繭綢外衣組成的漢服走街串巷被報道開始,通過網絡平臺發現、宣傳,政府發聲等方式,漢服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越來越多的易于嘗試“新鮮事物”的青年愛好者們加入漢服文化運動中,參與漢服文化活動,重構現代漢服體系。
“漢服”可以理解為漢民族傳統服飾體系的概括性簡稱,指代漢族人在歷史上曾經擁有,但現在已經消亡了的民族服裝。漢服可以分為兩個歷史階段:一是古代漢服,源自皇帝創制衣裳,直至清朝初期,實行“剃發易服”政策消亡;二是現代漢服,“自辛亥革命以來,在繼承‘傳統漢服’的基礎上,體現華夏(漢)民族傳統服裝風格、表現華夏(漢)民族文化特征、寄托華夏(漢)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認同,并明顯與其他民族服飾相區別的、由人民群眾自主演化的、為現代人服務的民族服飾文化體系?!?/p>
漢服的發展經了雙重斷裂,一次是清朝統治時期的“剃發易服”,隨著王朝更替,清朝統治者改變服飾款式,形成自己一族的等級化和禮制化制度,達到統治天下的目的;一次是現代社會工業革命的沖擊,西方文化的植入,讓民族服裝發生了本質變化,民族服飾不再是本民族唯一的服飾,并且民族服飾的運用場景發生了變化,讓民族服飾可以應用在儀式或者節日中。經過歷史的沖刷,才形成如今現代漢服的概念。
據《2019—2021中國漢服產業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漢服已購用戶規模為1800萬人。從文化實踐因素看,有約四成消費者認為漢服代表著如今的國潮新時尚,是出于對視覺文化、審美體驗、流行時尚的追求,有近五成的消費者出于是對漢服文化認同才產生的購買和消費體驗。從對于現代漢服的設計、發展看,還有約六成的消費者,認為可以在保持漢服基本形制不變的前提下設計得更漂亮,可見現代漢服的視覺文化體驗是消費者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不論從實踐者還是觀看者角度,對于現代漢服的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身份認同也是毋庸置疑的。
社會轉向消費型社會以來,后現代文化中日常生活逐漸趨于審美化,即是消費入侵到審美文化中,視覺性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文化因素,如海德格爾所說的“世界圖像時代”。現代漢服文化正是后現代社會和消費社會的文化現象,是一種典型的視覺文化。現代漢服通過“拼貼”傳統漢服形制、紋樣,達到象征飄逸或表現四時之序、倫理秩序等審美功能。
現代漢服高度視覺化的特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活中,同胞們趨于對這種審美標準的追求,通過穿著現代漢服體驗式的表達,展示在各類公共空間中,讓這種是視覺文化開始變得“普遍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接受這種視覺文化,通過身體轉化了視覺文化符號,在展示和觀看的同時,又吸引更很多同袍加入漢服“復興”活動中來。
現代漢服的作為視覺文化符號,就是在傳承中重構現代漢服審美功能。通過以歷史為依據,參考古代文物、繪畫等,提煉晉制、唐制、明制等典型代表的形制結構,結合古人的哲學和思想體系,對傳統漢服的文化要素進行提取,突出民族共性,淡化朝代個性,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和生活實用性進行再創造,通過堅持民族文化理念,重構出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等典型服飾形制,逐漸形成現代漢服體系,讓現代漢服能在更多、更廣的公共空間被穿著。目前,現代漢服通常的應用場景包括政府或企業活動、影視作品、劇本殺游戲、角色扮演(cosplay)游戲、節日、藝術照以及華裔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表演中,但總體來說,現代漢服的應用場景大多都是一些特定場所活動或者游戲之中,即便是在開放的大學,只是偶爾能看到日常穿著漢服的學生,看似獲得“主流”權力話語,卻未真正成為主流文化。
消費社會體現出高度普遍的視覺化,視覺文化作為消費社會中的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產品的視覺性特征越來越突出地顯現在當代消費社會中。視覺逐漸成為建構世界和自我的重要通道。通過消費漢服這一視覺文化,現代漢服實踐者獲得自我滿足,達到娛樂和“游戲”體驗,身著漢服,在繁雜的生活和工作中追求自己的喜好,展示自己對于東方美學的審美追求,通過這種視覺的文化實踐表達自身價值、個人品位和個性。漢服文化的實踐者們,可能在社會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擁有不同的職業,他們在線上、線下空間展示消費漢服文化的過程,被更多“其他”人看見和承認,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支持,因此他們又成為一種“表演型”的社會角色,獲得了對于這個“表演者”的角色認同。在消費過程中,現代漢服文化實踐者參與聚會、雅集、漫展等社會活動,形成了“同袍”群體文化,獲得群體認同。
同樣是作為民族服飾,韓服、和服不僅能在當地的影視作品中出現,更能在生活場景中展示,然而出現在電視劇中的漢族服飾,卻很少出現在生活中。在現代漢服興起之前,有人認為中山裝、旗袍是漢民族服飾,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漢民族服飾無法真正被界定。中國56個民族中,漢民族缺少一個統一的民族服裝認同標志,因此對于民族認同的外化視覺形象產生了焦慮,應運而生的現代漢服,逐漸地緩解了這種民族認同焦慮,通過十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一種文化自覺,產生了民族認同感。
現代漢服結合了五千多年悠久文化歷史帶來的傳統禮儀和風俗,諸如周室宮廷傳承的禮制、魏晉風度、盛唐華美等,讓同袍在最初的視覺文化實踐中,消費審美符號,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習得諸如拱手、作揖、跪拜、鞠躬等禮儀,“學禮立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悟、繼承古代人文精神和氣質。現代漢服的實踐者對漢服形制和古禮的追求,構成了同胞們的文化資本和對雅致生活的認同,通過漢服這一消費符號,重新構建民族認同,這不同于古代那種通過服飾來統一天下,達到不同社會階層身份的認同,這是一種對于漢民族和國家文化的認同。
現代漢服文化雖然目前還不是主流文化,但現代漢服活動圈一直呈現公開或者半開放狀態,加之入門現代漢服文化圈門檻不高,植根于漢族人民心中的文化認同感一直有待被“召喚”,而現代漢服這一視覺文化很快、很直接地進入到大眾視野中,這就讓原本小眾、在線上傳播的愛好,發展成大眾理解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借助當今各類網絡媒體,漢服文化活動將有良好的宣傳、展示、交易、建構認同的平臺;順應“世界圖像時代”發展的潮流,又擁有“主流”話語支持,可見,中國文化開始對視覺刺激進行關注和強調,漢服文化已經成為消費社會背景下典型的中國視覺文化。
現代漢服要活下來才是文化,成為文化自信,才能走出去,才能活得更久,因此現代漢服不能只有審美和象征功能,也不能單單作為一種消費符號,現代漢服是一種民族服飾,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和文化底蘊,同時也是可以兼具實用性的,要成為悠久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和媒介。
首先,讓大眾重新喚起對漢民族傳統服飾的集體記憶,在文化活動、影視劇、節日慶典、學生入學禮、成人禮等日常活動中要科普漢服文化或要求穿著現代漢服,讓大眾除了心理上接受,更重要的是在各種場景上要敢“穿”,敢于實踐和展示,理解消費漢服文化也是在創造一種傳播符號,傳達新的文化含義。其次,作為服飾,就需要設計者結合當今時代審美特征,設計出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高度平衡的現代漢服,能夠與日常穿搭和諧共生的穿搭體系,增加現代漢服的穿著次數。再次,明確現代漢服體現國家幾千年來的文化內涵,相應的通過科普和教學,習得相應文化知識、禮數,讓身著漢服者行漢禮,將中國文化內涵不斷發揚,形成自信的文化道路。最后,漢服的“復興”之路要依托新媒體平臺,讓本身自帶網絡流量、關注度和話題性的現代漢服文化向外擴散、推廣,獲得更多觀看、展示場景,讓現代漢服既可以表達自我,又可以創新自我,獲得更多的認同,達到“文化交流”目的。
現代漢服作為一種典型的視覺文化方興未艾,現代漢服文化圈的同袍保持對東方美學、中國文化傳承和推廣的期望,讓漢服能夠更自然地融入現代日常生活從而達到漢服文化“復興”。作為后現代消費社會的視覺文化,必定會有資本在發展過程中涌入,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原創、版權、品牌、行業標準等等,但通過政府支持和市場主導,應該能直面現代漢服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在傳統文化不斷升溫發展的今天,漢服作為一種民族、國家文化,必然能提升中國大眾精神文化需求,滿足同袍對個性化消費觀念和身份認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