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茹月
(廣州軟件學院,廣東廣州 510990)
據記載,灰塑工藝早在公元884年就已出現,明清時期,灰塑被廣泛地應用在廣州地區各類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筑中。灰塑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能夠得到廣泛的流傳與應用,與其獨特的實用性有關系。最初灰塑出現在屋脊上,起到了保護屋頂結構、防止雨水風沙滲入的實際作用,且由于灰塑原料的特殊性,還能夠防止蟲蟻的侵蝕。到后來,灰塑逐漸更側重其藝術裝飾的作用,開始出現在山墻、楣墻、墀頭等其他位置,題材、造型更加豐富,不僅解決了建筑建構與使用上的問題,還體現了建造者對美好生活的種種期盼,逐漸成為古代建筑重要的裝飾手段之一。現在,灰塑已經失去其裝飾與實用性功能,逐漸成了一種修復的工藝,其傳人也屈指可數。
1.主體性:灰塑的制作用料特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體現了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勞動智慧。灰塑的主要材料是石灰、稻草、玉扣紙,其中最早的石灰原料來自人民食用后留下的貝殼,碾碎即為貝殼粉。灰塑的骨架材料為鋼筋、鋼釘、銅線,上色材料主要為礦物顏料,廣東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佛山地區早期冶鐵業較為發達,為灰塑的制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灰塑的黏合材料主要是糖類,廣東地區氣候濕潤多雨,陽光充沛,農業發展較好,甘蔗等農作物的種植為人民帶來了充足的原料。這種就地取材的優勢,為灰塑的制作與發展提供了便利。
2.形象性:灰塑在色彩表現上獨具一格,偏愛使用純度較高的原色,如大紅、大綠。使得灰塑整體看起來色彩艷麗,與單調質樸的建筑物本身形成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為了凸顯灰塑的裝飾性及其美好的寓意,另一方面則是匠師們對顏色搭配的自信,通過以白線描邊、黑色打底、色彩暈染等方法,使得灰塑色彩既明艷又和。在灰塑的造型表現方面,則體現出匠師們高超的造型技巧和塑景能力,其造型比例往往是脫離于現實,呈現出人物比例大的效果,許多場景的塑造會隨形就勢,因此呈現出的造型效果獨一無二,生動靈活。
3.審美性:灰塑所表現出的內容,是人民追求幸福安康的意識體現,不僅具有觀賞性,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題材包括避禍求福、祈求幸福安樂、子孫繁榮等。其題材物像種類繁多,有的是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具體物像,如動物、植物、器物紋飾等;有的是宗教、歷史背景下人民創造出來的抽象物像,如神話、故事傳說等。這些豐富的題材提升了灰塑的審美特征,使得灰塑在審美方面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美。
廣州灰塑的文化創意產業目前主要以花都的灰塑文化產業研究院為主,其產業目前影響力一般,其文創產品有:立體掛畫、擺設裝飾、各類首飾、伴手禮、跨界合作手辦等等。種類較為豐富,但市場流通性一般。
灰塑圖像顏色艷麗豐富,整體雕塑立體感強,內部細節豐富,且裝飾位置往往是在屋頂等較高的位置,直接觀賞存在一定的困難。拍照是一種較為直接的觀賞辦法,但容易受到拍照水平、光線環境、拍照角度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不準確性。因此,可以結合現有的技術,將灰塑的圖像利用三維掃描、建模、數字化繪制等手法,得到一系列數字影像,以實現對灰塑全方位、環繞式、近距離的觀賞。數字化背景下將灰塑圖像與文創進行結合創作,則有多種應用方式,主要將其分為以下兩種:
1.圖像的直接應用:是指通過技術手段對灰塑進行圖像的獲取之后,不進行再次創作,將其最原始、真實的圖像進行應用。如手機壁紙、輸入法皮膚、線上展覽等等。從灰塑題材、場景中提取部分圖像進行應用,如題材:天官賜福、福祿壽等。
2.圖像的間接應用:是指對獲取的灰塑圖像進行二次創作之后,在進行應用。如動漫設計、形象IP設計、小游戲設計、絲巾等周邊線上設計購買、動畫劇、沉浸式體驗等等。如從灰塑中選取瑞獸、花鳥、人物等美觀吉祥的形象,進行二次創作進行應用。
通過對灰塑圖像的應用,以公眾的需求作為創作導向,結合當下流行的微社交、泛娛樂化等方式,將灰塑豐富的文化內涵傳遞出去,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以此實現對灰塑的保護和傳承。同時這種建設模式對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面對競爭愈加激烈的文創市場,創建文創品牌能建立與消費者的利益鏈接,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應挖掘灰塑背后的故事,結合人文情懷,設計出符合大眾喜好的品牌標志,灰塑文化品牌的構建迫在眉睫對于灰塑這類傳統品牌來說,有著傳統文化品牌不可避免的缺陷,即缺少活力、與時代流行脫節等,為了推動傳統文化品牌的活力,應引入多元化、創新化的元素,吸引大眾的注意,促進傳統文化品牌的升級與轉型。當下跨界合作、聯名出品等合作模式,因其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受到多個行業的追捧。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合作,開發一系列游戲中的人物皮膚,如楊玉環“遇見飛天”皮膚,打造跨界宣傳曲,弘揚敦煌千年之美。這次古今文化的跨次元合作,帶領了新一代的年輕群體了解中國文化的千年之美。故宮與谷歌的跨界合作也具有借鑒意義,他們在養心殿旁建立了一個快閃實驗室,用數字化的方式展示了三個藝術項目,第一個是Portrait Matcher,能夠捕捉人臉并與藝術畫作中的人物肖像進行匹配,極具趣味性。另外一個項目設置了10萬像素的高清屏幕,可以觀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最后一個項目是VR,佩戴谷歌的VR眼鏡,結合應用能讓游客身臨其境的觀看文物。
跨界合作的潮流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這種模式結合了市場的需求、消費者的喜好、給文化帶來新的創新路徑。
2019年文旅部發表《關于大力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支持,越來越多的數字技術應用于文創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本文主要從三類技術中探討灰塑數字化文創的呈現方式。
數字影像技術是以電子技術和光學媒介為主要技術支持背景進行的影像記錄和創作,廣義來看,使用數字技術、手段和載體制作、存儲和應用圖像的任何文檔資源都可以稱之為數字影像。對于文創產品的數字化,則利用數字影像結合電子設備,設計了多樣的壁紙、輸入法皮膚、漫畫創作、電子書簽等數字化文創產品,打破了文創一定是實物的現狀,拓展了文創的形式和傳播方式。敦煌壁畫藝術與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CAD中心合作,研究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壁畫進行提取和創作,通過提取出的數字化圖案及輔助設計系統,對壁畫圖案及性二次創作,打造出如敦煌絲巾線上設計購買小程序,敦煌主題每日錦囊等有趣的數字化文創產品。對于灰塑文創來說,數字化影音技術可以將灰塑文創帶到課堂中去,把灰塑和創造性設計思想轉化為直觀的視覺形式,結合文創的設計教學內容,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構思,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還可以將灰塑進行數字化保存之后,進行創作應用,打造線上展覽、影音創作、動漫故事、數字文創系列產品等,貫穿于文創設計、展示、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打造優秀的灰塑數字化文創產品,激發灰塑的內在活力。
虛擬現實技術簡稱VR,是在數字影像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視、聽、觸等打造的接近真實環境的虛擬場景,具備沉浸感、交互性、構想性和智能化四種特征。潮汕木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將木雕依次進行三維激光掃描、紋理采集、掃描三維數據建模、影像三維建模、后期優化處理,最終將其全面、精細的三維還原出來,可以應用到各個平臺中,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的觀賞木雕。灰塑可以借助VR技術打造沉浸式場景體驗空間,通過采集廣州灰塑的顏色、尺寸、題材、材料、建筑整體等數據,再通過計算機將灰塑的三維模型建立起來,將灰塑進行后期處理,與場景結合呈現,最終通過傳感設備如頭戴顯示器、裸眼3D設備,各類交互設備展示出來。以此來打造虛擬的具備互動性的灰塑體驗場景,從而獲得另類的傳統文化創意體驗。
其他技術如雷達感應,當有物體改變雷達的信號波時,雷達感應器就會改變命令,從而形成實時的互動效果。將其應用在觸控設備中,可以打造互動類的灰塑文創產品,如數字化灰塑制作、線上灰塑題材互動創作體驗產品等等。其他技術如線上應用程序,主要包括手機APP、小程序開發、網頁應用等,結合灰塑的文創設計,可以開發線上設計灰塑飾品、線上展覽游覽、DIY平臺等。還有其他各類體驗裝置技術、互動技術等皆可與灰塑進行結合應用,為灰塑數字化文創的發展作出嘗試。
作為非遺文化數字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文創在數字化背景下的設計探索,不僅可以為文創產業發展開辟新的方向,也可以為包含灰塑在內的非遺文化創意品牌的建設賦能,同時也豐富了非遺文化傳播的維度,促進了非遺文化價值的傳播。因此,包含灰塑在內的非遺文化在數字化文創中,應依托博大精深的傳統歷史文化、現代數字媒體技術和通俗的大眾消費群體,以圖像保存設計、文化品牌建設和數字化應用為核心,以傳播歷史文化作為文創設計的源頭,實現非遺文創更具創新性、體驗性的數字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