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兆豐
(廣州華商學院,廣東廣州 511300)
核雕是以核桃殼及各類果核為載體的民間傳統雕鐫工藝,屬于立體微雕藝術。它歷史悠久,工藝復雜,明清時期已達到極高的水平。明代魏學洢在《核舟記》一文中有核雕“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技亦靈怪矣哉”的記載。欖雕是核雕中的一種,以橄欖核作為雕刻材料,主要盛行于蘇州、廊坊、廣州等地。在長期的傳承發展過程中,這些欖雕重鎮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其中廣州欖雕頗具代表性。
廣州欖雕最早起源于增城,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廣州欖雕工藝是我國欖雕工藝三大流派之一,它既不同于北工的粗獷豪放,又有別于蘇工的細膩靈動,以“雕刻細膩精微,形態小巧玲瓏,造型秀麗雅致,線條流暢生動”見長,具有嶺南傳統工藝美術的典型風格特征。作為嶺南民間美術的代表,廣州欖雕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振興傳統工藝名錄。
廣州欖雕的材料為烏欖籽核,主要產自增城。新鮮的欖核不能直接用來雕刻,因為它色澤發黃,內部含水量高,雕刻后質感不強,且極易開裂,所以新欖核一般需要放置三年以上才能使用。可用于雕刻的欖核有嚴格的要求,并非所有欖核都適合雕刻,因此,欖雕的選材與儲存顯得尤為重要。烏欖成熟的時節,廣州欖雕手藝人就要來烏欖產地挑選與儲備原材料,他們每年都要購買、存儲、更新一次材料。家住廣州市區的曾昭鴻父子中秋年后都會在增城待上兩周左右,這段時間他們會逐顆挑選適合雕刻的材料;家住增城的周漢軍則會幾麻袋幾麻袋購買原果,剝去外層的橄欖肉,使欖核陰干,即使沒有挑到合適的原果,也要挑剛去肉的欖核。材料的選擇極為講究,一般選擇型大,核壁厚的,可從外形、重量等方面判斷,欖核重的密度相對較大,核壁會厚一些。材料的貯存也有一定的要求。在貯藏過程中,首先要確保欖核不會被太陽曬到,曬過的欖核很容易開裂,同時要保證不能有強風直吹,避免水分速干而引起木質的強烈收縮,導致欖核開裂。最好的辦法是將欖核置于陰涼干燥處,并慢慢地把水分陰干。欖核在時間的作用下陳化,顏色變深,水分減少,質地也更堅硬,雕刻后還不易開裂,所以儲存時間越久,材料越好。存放五年以上的稱為老核,顏色偏紅,雕出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質感,有些存放十年以上的欖核,雕出的作品如同包漿過,曾昭鴻的作品《鏤空吊鏈字母宮燈》使用了四十年的陳年欖核,呈現的正是這種效果。正式雕刻之前,還需要再次選材、查料。先要根據欖核的大小、形狀,選擇適合創作主題的材料,如長核可以駕馭多種題材,圓核適合雕刻羅漢或打磨成素珠做手串。之后檢查欖核是否有裂痕、夾生等情況,帶皮原籽表面檢查完,還要去皮之后再查看,開裂的欖核不能用于雕刻,油脂不足、夾生的欖核因局部水分多,不吃油,易開裂,也不適合雕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欖核質地堅硬,個頭偏小,需要專門的雕刻工具和輔助工具配合手藝人完成欖雕創作。傳統的欖雕雕刻工具達百余種,最常見的有銼刀、錐刀等。廣州欖雕手藝人稱銼刀為馬牙銼,主要用于正式雕刻前檢查欖核的質地,去其外皮,銼出初胚。它分為毛銼和平矬,毛銼表面粗糙,用來去欖核兩端的尖頭,整平欖胚,為后續欖核雕刻做準備;平銼表面相對細膩,前期使用較少,大都用在后期欖雕制作中。檢查欖核是否開裂并非必須用銼刀,也可用其他工具替換,廣州欖雕藝人伍鴻章用的便是刮刀。欖核的雕刻用刀多為錐刀,有平錐刀、圓錐刀、尖錐刀及三角、半圓等各種形狀的錐刀。平錐刀的刃口平滑銳利,多用來鏟平欖核表面凹凸之處,使其平滑易于雕刻,其型號大小不一,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型號;圓錐刀的刃口呈圓弧形,型號也分為多種,大中型的常用來雕刻衣物褶皺等,小型的適合雕刻頭像、山石,特小型的可用于雕刻面部表情、眼眶、耳朵等細微之處;尖錐刀,形似錐,尖如芒,銳如釘,主要用來戳孔,如戳刻人眼。其他常見的工具還有既可雕刻大形又可雕刻細節的篆刻刀,雕刻起伏轉折處的半圓錐刀,雕刻牙齒之類的三角錐刀,刮削表面平滑的修光刀,挖欖仁的掏肉刀,雕刻米粒大小景物的特小刀等。除此之外,廣州欖雕手藝人會根據個人習慣和專業背景,使用木雕、骨雕、牙雕等其他雕刻門類的工具,他們也會定制或自己制作得心應手的工具。湛谷生的工具即為定制款,《廣州府志》曾提及其“所有刀具皆視為精鐵鍛打而成”;而周漢軍想要特殊的刀具,發現市面沒有,便自己將美工刀打磨成特殊小刀。廣州欖雕的輔助工具眾多,常用的有固定欖核的欖雕夾床、測量尺寸的卡尺、輔助雕刻的放大鏡與顯微鏡、清理縫隙與后期刷油保養的豬鬃刷等。在工具的使用上,廣州欖雕手藝人不贊成機器完全代替手工雕刻工具,但他們也會與時俱進更新、升級自己的雕刻工具,像是牙機、鉆孔機、小型拋光機之類能提高效率的電動工具成為很多欖雕手藝人新的選擇,有些年輕的欖雕手藝人也會在前期構思階段用電腦制圖提高效率、節省材料。周漢軍認為,現代電動雕刻工具與輔助工具提高了老手藝人的工作效率,也方便初學者快速上手,讓他們產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值得推廣。
欖雕創作題材多樣,可分為傳統題材與現代題材兩大類。傳統題材包括欖舟、歷史事件、文學作品、戲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紋樣等類別;現代題材則以現代人的形象、現代生產生活中的場景和故事等內容作為創作藍本。廣州欖雕的創作題材豐富,傳統與現代兩種類型的題材都有涉及。但與其他地區欖雕的創作題材相比,廣州欖雕最突出的特點是就地取材,選取當地人熟悉且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粵劇故事,以及當地的民間傳說、特色產品、生活場景等對象作為創作題材,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蘊含美好寓意的吉祥圖案——葫蘆螳螂是廣州欖雕手藝人常選用的題材,葫蘆粵語諧音福祿,有多子多孫、多福祿之意,螳螂形象生動活潑,容易讓人聯想到積極向上的精神,且其爪鋒利,在當地民間扮演著保護神的角色,兩者組合在一起寓意守福祿、保平安。佛道神仙類題材在廣州欖雕創作中也很常見,除了如來、觀音、羅漢等傳統素材外,廣州欖雕手藝人還喜歡挖掘與當地傳說有關的神仙形象和故事。例如,廣州增城民間故事中有“一仙一佛”的傳說,“仙”即何仙姑,“佛”為賓公佛,又稱牛仔佛。傳說,增城是何仙姑、賓公佛的故鄉和成仙之地,當地欖雕手藝人以這兩位仙佛的形象和故事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欖雕作品,周漢軍的《仙姑遺履》《西園繡履》就是根據增城關于何仙姑成仙前后的民間故事傳說創作出來的,盧慶強的圓雕作品《牛仔佛》則是以賓公佛的形象創作的。龍舟、荔枝、芭蕉、烏欖等當地特產也常常作為主角或點綴出現在廣州欖雕的作品中,如曾昭鴻的代表作《龍船》《嶺南龍舫》《中華世紀龍船》都是以龍舟作為主角,周漢軍的代表作《賓公佛》系列故事則是以增城正果烏欖樹為背景。此外,廣州欖雕還有不少反映當地人生活場景的題材,比如曾昭鴻的《水鄉風情》展示的是珠三角“水鄉”的繁華景象,周漢軍的《荔鄉懷古》系列故事也屬于此類,《荔鄉懷古·迎親歸》表現的是增城荔枝成熟之時,村民歡迎當年下鄉知青回鄉分享豐收喜悅的場景,《荔鄉懷古·休漁》則取材于增江疍民生活休漁期的生活場景。
因材施藝是廣州欖雕創作的基礎,也是其技藝傳承的關鍵。此處“因材施藝”中的“材”有兩層含義:一為材料,二為題材。對比木雕材料,欖雕的材料質硬形小,紋理不佳,材質本身的局限使手藝人能發揮的空間極其有限,更考驗他們的雕刻技藝與創意功底。通常,廣州欖雕手藝人會根據欖核的特點,因勢象形,順其自然,確定造型與主題,或根據創作的題材、立意,選擇適合的材料和適宜的雕刻技術進行制作。從材料形態上看,欖核中間大兩頭尖,與船的形象類似,適合雕刻核舟類作品,歷代成名的廣州欖雕手藝人都創作過這一題材。從材料特性上看,欖核內部中空,雕刻力度控制不好很容易穿透欖壁,因此無法像木雕那樣隨心所欲地創作,但中空的樣式非常適合做鏤空處理,廣州欖雕手藝人借鑒了牙雕工藝中鏤空通雕的技法,揚長避短,發揮材料優勢,雕刻出蟹籠、雀籠、花籃、花燈等通透的物件,曾昭鴻的《鏤空吊鏈字母宮燈》就是運用了這一技法。從材料的局限性上看,欖核具有個小,形狀單一等缺點,針對這一缺陷,廣州欖雕手藝人創造出鑲嵌拼接技藝,以疊加、連接等的形式將多個欖核單體組合成一個整體,使小件變大,拓展了欖雕創作的空間。曾昭鴻的《中華世紀龍》便是一個大件欖雕作品,它長19厘米,高9厘米,用了200多顆烏欖核鑲嵌而成,其技藝精巧,毫無拼接鑲嵌的痕跡,堪稱一絕。就創作題材而言,廣州欖雕同樣是因材施藝,因意造型。周漢軍的欖雕系列作品《增城八景》是其典型的代表,該作品以增城地區八個名勝景點為創作題材,沒有采用傳統風景雕刻中的圓雕、鏤空雕的復雜技法表現,而是借鑒廣式木雕中薄意浮雕的雕刻技法,化繁為簡,以欖核為畫布,以雕刻刀為畫筆,將山水、樹木等景物錯落有致地“畫”在欖核之上,讓欖雕展現詩情畫意之美。另外,同一題材的作品立意不同,表現形式也會有所差異。雖然《荔鄉懷古·休漁》和《東坡夜游赤壁》同為欖舟類題材的作品,但因立意不同,表現手法、風格也迥然不同。《東坡夜游赤壁》精雕細琢,表現游船的華貴之美,《荔鄉懷古·休漁》以大刀闊斧、粗獷豪邁的手法,甚至局部保留欖核原皮,展現漁船的粗獷之美。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以及筆者近三年來對增城地區欖雕工藝的田野調研,得出以下結論:廣州欖雕具有原材料產地的優勢,選材用料考究,工具順手合用,創作視角獨特,技法構思新穎;欖雕手藝人尊重材料本身的特性,愿意接納現代化工具設備,更偏愛本土化題材,在材美基礎上施以精巧的技藝;廣州欖雕工藝體現了嶺南文化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本土性的特點。深入探析廣州欖雕工藝,有助于提高人們對其工藝的認知和欣賞,從而讓更多的人主動參與欖雕的創作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