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倩 陳染霖 張 景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筆者根據收集的資料和實地考察,對云南瓦貓的歷史淵源、分布進行研究,認為云南瓦貓最有可能源自中原:1.中原流傳的貓鎮鬼邪的功能與瓦貓有相似之處;2.云南民族文化處于漢文化、藏族文化、印度文化、東南亞文化等文化的交匯區域,而漢文化的傳播與瓦貓的使用區域相吻合。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對待外來文化的“和容性”,這種態度與費孝通先生所提倡的“美我美,以及人之美”的寬容相似,使其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又傳承發展著本民族的文化。因此形成了云南當地特有的屋脊獸瓦貓;3.云南昆明、曲靖、鶴慶等地區瓦貓身上的八卦圖和石敢當的牌子均是漢文化的特征,八卦是《周易》中古人對事物的歸類,也是驅邪消災的吉祥之物,是極具象征意義的符號。這個符號出現在瓦貓身上,說明當地經過了與中原文化的交流,瓦貓是各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結果。
云南瓦貓由于不同地區的地域環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審美不同,各地瓦貓的形象也呈多樣化特征。其中在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理鶴慶瓦貓。與其他地區相比較,鶴慶瓦貓的形態既沒有規范的工藝樣式也不是特別注重裝飾藝術性和生活寫實性,而是構造不協調的比例和夸張到極致的面貌特征,其創作的重點在于形態的抽象美、氣勢美和寓意美,給人以神秘且有著原始趣味的審美感受,展現出醇厚、粗獷和稚拙的原始生態之美。這種造型的審美標準來源于瓦貓鎮宅辟邪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大理白族人的生存意識。在大理白族民間信仰系統中,原始崇拜、圖騰崇拜、本主崇拜、佛教密宗、禪宗、道教、儒家思想并存,而瓦貓是當地少數民族民間信仰的物化。
從制作材料來看,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使民間藝術瓦貓創作與發展成為可能。趙屯村當地田泥資源豐富,在制作過程中有較好的可塑性,同時在燒制后具有較高的硬度,因此是制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有時,為提高泥料的強度和韌性,可添加棉毛在田泥中,具有積極的改善作用。
小型瓦貓的制作工具,僅需一團泥,一碗水,純手工捏制。一般瓦貓制作的工具:①雕刻筆:分為木材和鋼鐵兩種材質,兩端分別是刀形和尖形,用來刻畫整體外形和局部;②空心鋼管:空心鋼管大小不等,有時也用空心竹管或圓珠筆管代替,主要用于瓦貓紋樣細刻;③碗:主要用于盛放清水,在制作過程中調和泥料與后期刷水;④塑料紙:平時包裹住泥料,防止水分蒸發和促進泥料發酵;⑤工作臺:分為二種,揉泥使用的工作臺和放置瓦貓成品的工作臺。
在工藝上,與其他民間工藝相比,瓦貓制作相對簡單。經過前人的研究和探索,瓦貓制作的主要工藝:取土、浸土、曬泥、揉塑、刷水、陰干、裝窯、煅燒。
鶴慶趙屯村瓦貓制作泥料取自當地田泥,手工將瓦貓捏制成型后入窯燒制。主要分為以下步驟:①先將窯泥與少量細黃泥攪和,反復揉搓再把泥放在輪盤上;②將瓦貓的頭與四肢身軀做成管狀物體;③在泥條上挖出瓦貓口型,然后用泥條把嘴唇、舌頭和牙齒都做出來;④把泥擠成眼睛形狀,粘在上下眼瞼,中間放兩個泥球,形成眼睛;⑤把泥捏成耳朵形狀,粘耳朵位置;⑥在眼睛之間安裝鼻子,瓦貓腦袋就形成了;⑦刻畫花紋做細節;⑧燒制,燒制前在陰涼處晾干,直至完全干燥,爐溫一般控制在1300左右℃。
項目小組對文獻的整理與田野的調研,梳理鶴慶瓦貓傳統工藝的全景樣例。分別從工藝對象、工藝手段、工藝流程、工藝主體及工藝結果等角度入手,得出其工藝體系仍采用傳統泥塑;生產環境也保持原有的簡樸性;泥料處理由純手工改為機械化攪拌;制作工序高度程式化。
大理鶴慶瓦貓的造物活動遵循著順應自然規律,就地取材,合理利用材料性能,巧施工藝的原則。而且在創作成型的過程中有著高度程式化的生產過程。作者對瓦貓的代表性產地之一鶴慶縣進行了深入調查。首先,從制作材料來看。瓦貓的制作的原材料都取自本地特有的田泥,由于不同地區泥土的顏色、成分不相同,各地瓦貓燒制出的色彩、質地也呈現多樣的特征。大理鶴慶瓦貓與當地燒制磚瓦的材料一樣,都是本地特有的黃色田泥,不同的是瓦貓所用的泥土更為講究,材料的優良會直接影響瓦貓最終呈現的效果,需要取5米深以下的田泥并用細網過濾,然后經反復踩踏后用塑料紙包裹靜置,這種精泥具有更好地黏性和可塑性,燒制后的硬度較高,并和當地建筑的磚瓦一起同窯燒制,燒制出來的顏色同為青灰色,建筑作為瓦貓的載體,瓦貓作為建筑的裝飾,兩者互相依存、相得益彰,這種自然不添加任何修飾的色彩具有和諧統一的簡樸之美。而在捏塑一些大體型的瓦貓時,因瓦貓面部和身體所占比例較大、體積較重,因此需要在田泥里加入一定比率的棉毛添加物,瓦貓的四肢才有足夠的強度和韌性去支撐,體現出了工匠們造物的智慧。
瓦貓的形象以意理舍形,追求情感上的真,往往不注重形象上的真。其依托于磚瓦產業而產生,是當地居民,磚瓦工人利用空閑時間,用燒制磚瓦的泥料捏制而成,并借助燒制磚瓦之便,燒制而出。是創造主體關于“虎”形象的抽象概念以及個人想象力的體現,窯上的師傅幾乎都會捏瓦貓,在他們看來,捏制瓦貓不需要多少技術,只是有著捏得像不像的區別。因此,即便在相同地區和民族,不同匠人捏制出來的瓦貓形象也各有特色。瓦貓是工匠的文化觀念導向,是制作工匠表達內心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民間工匠是當地民間文化的載體和傳承者,在制作過程中,必然會有民間的和群體的印記,同時也會融合個人的情感和精神。既有傳統的對吉祥美好之向往,也有民間的生活情趣的反映。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凡是我們用的東西,如果它很好地實現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時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則它就同時是惡的又是丑的。”美善等同,因為善的最基本要求是使人生存,能更好地生活,因此它必然是功能性的、實用的。瓦貓除了是民間文化的載體,本質上也具有實用性。作為建筑結構中使用的構件,首先它符合古代建筑設計原理,從前的建筑大多為土木結構,大多是在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的,將瓦貓放置于屋脊上,具有加固屋脊,防止瓦片被風吹落、防止屋脊漏雨的功能。可以說瓦貓在建筑中就是動物形象化了的“瓦釘”,保護屋脊,遮風擋雨,實用是其本源。
其次,起初對于當地的工匠而言,瓦貓并不是所有人需要時,都為其捏制,還要看人際關系的親疏,關系不好,就不為其捏制。因此,瓦貓也是匠人與受贈者之間關系友好的象征。發轉至今,出現了專本的瓦貓制作者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并以實用品、裝飾品和工藝品的形式來出售。同時,瓦貓也代表了當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賦予瓦貓招財納福、鎮宅辟邪、求吉除穢等等的美好寓意,使瓦貓帶有鮮明的積極性,被賦予吉祥寓意的瓦貓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很強的交際功能,人們在互相往來的過程中會互相贈送具有祝福寓意的物件,可以調節人際關系。促進情感交流。
瓦貓體現出了祖先的生態觀點,先民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認為“萬物有靈”,四季周而復始具有規律,人們在造物活動中要遵循自然,從自然中選取材料,充分利用當地物產的同時即節約了運輸的成本又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在自然材料特性的前提下,根據生產生活需要、地域環境和文化傳統,對材料進行巧妙的加工,將瓦貓因地制宜放到使用環境中去設計創造,以達到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狀態,器物的修飾、雕琢較為簡單,始終遵循著綠色生態的設計思想。強調使用天然材料,并根據材料自身的特性進行創作,講究材料因材施藝,注重保留材質的自然美感,充分發揮材料的優勢施以相應的工藝,這樣的設計讓瓦貓擁有生動自然、素凈質樸的美感。同時體現了人、自然、器物三者之間的關系,其與自然相親的自然觀告訴我們要尊敬自然,世界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是可以合理利用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云南人民的傳統生活習慣、審美方式、建筑形式也產生了變化,在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傳統文化與造物思想面臨的傳承問題。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傳統文化及造物思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現代設計對傳統造物文化的漠視,尋找造物思想和傳統文化新的依存載體和轉化路徑,才是對傳統良好的傳承方式。綜上所述,為了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傳統民間造物以實現材料與功能、造型、結構、色澤、質感、裝飾的統一為創作路線。掌握材料的特性,因材施藝的巧妙思維,賦巧于拙的韻味,簡樸中庸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在不斷創新的中給予我們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