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古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生生不息地根植于民間、傳延于我國的大江南北的過程中,流派紛呈、萬紫千紅,名家輩出。正如曹正先生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在中華各具特色的陜西、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福建、朝鮮、蒙古等古箏流派中,河南箏派,是諸多流派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的流派之一。河南箏派因其地域特色鮮明、曲目繁多、名家名師薈萃。河南箏派的形成與發展既離不開河南箏重要代表人物魏子猷、曹東扶、王省吾、任清芝等前輩的不懈努力和河南地方戲曲、曲藝及民間音樂文化的支撐、也離不開河南民風民俗、方言聲腔的滋養和孕育。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所以,常稱河南箏樂,為中州古調。河南箏派的發展過程中任清芝先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箏界譽為“任派”古箏。
任清芝先生生于1924年,卒于2000年,河南葉縣任莊人。據明·嘉靖二十一年《葉縣志》記載:“葉,古應侯之國。”據《水經注》:“應城在魯山縣東,水之北。”今考其地,西去今城六十里。葉蓋在古應國境內。《左傳》云:“于、晉、應、韓、文之昭也。應候,文王之子,武王之第”。由此可見,葉縣歷史之悠久。悠久的歷史使葉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清同治辛未《葉縣志》寫道:“春正月元旦,祀神祀先,拜尊長。宗族鄰里,互相稱賀。元宵,張燈放花炮,夜游鼓樂”。清代毛奇齡在《西河詞話》中記載了葉縣民間霸王鞭的歌舞表演活動:“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名連廂詞者,帶唱帶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詞……此人至今謂之連廂,亦曰打連廂。”康熙年間李振聲的《百戲竹枝詞》中也記載有:“徐沛伎婦,以竹鞭綴金錢,擊之節歌”。黃士富在《河南墜子在葉縣的發展及現狀》一文中,記述了河南墜子在葉縣的流行狀況:“民國初年,三弦書、琴書、墜子(即河南墜子)、鼓兒詞、大鼓書等曲藝品種開始在葉縣各地流行,觀眾日多,不少三弦書、琴書、鼓兒詞藝人逐漸舍棄自己演唱的曲種,向河南墜子演變”。任清芝古箏藝術風格除了受上述藝術氛圍熏陶影響外,更重要他還受到曲劇--“高蹺曲”即“小調曲子”以及民間音樂、民俗文化的極大影響。
任清芝創作的每部作品,都反映著時代發展的強音,與時代發展同步。1958年,他創作的《幸福渠》表達了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愉快勞動、你追我趕的勞動場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1956年創作的《新開板》音樂源于河南民間箏曲《山坡羊》,樂曲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將翻身農民面對豐衣足食生活的喜悅心情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表達得淋漓盡致。
任清芝家境貧寒,祖輩務農。其父任榜鼎和其小弟在任清芝成年前餓死于饑荒之年。不幸的境遇使任清芝少年時期即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田間勞作、務農為生。童年時學奏揚琴、是個戲迷,即會唱大調曲子,又會唱小調曲子,性格開朗、幽默詼諧、善解人意。任清芝在民間曲藝和民俗民風文化的環境中成長,少年時期奔波于葉縣、臨汝、寶豐直至湖北襄陽等地流浪賣藝。使他具有直爽、豪放、粗獷性格,也具有了豐厚的生活積淀、積累了大量的民間音樂素材。為其日后的箏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任清芝先生從小受到源于民間的高蹺曲即小調曲子,曲劇戲曲文化和民族民間音樂、民俗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直爽豪放的性格。關鍵是他本人的天生性格也開朗樂觀向上。他的作品同樣具備了這種演奏特質,鄉土氣息濃郁、地方風味突出:明亮、粗獷、剛柔并進、灑脫;多點音、打音、游顫、游搖、大跳、反刮奏、大關節密搖等技法,他的作品《漢江韻》中無不滲透著鮮明的地方氣息和濃郁的地方風韻。《漢江韻》這首樂曲是由任清芝先生本人取材與河南曲劇《漢江》和《書韻》兩個曲牌1958年通過對素材加工、提煉,改變而成,故名《漢江韻》。
第一段歡快雀躍、描寫勞動的人們歡天喜地鬧春耕、熱火朝天促生產的場面。全曲其他段落也有句子與大起板相像、具有河南的方言聲腔韻味特征,去聲多,音頭重,右手大指大關節夾彈,名中指同時扎樁。尤其是大指托劈用大關節。這樣彈出來的音色豐厚,發音結實有力,河南味足。
左手的滑顫、右手游搖、滑按(左手按至6音,音訊速滑上小三度1)右手大指大關節,從靠近琴碼地方開始,托劈游搖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做大幅度的揉顫,這一“游搖”加游顫(顫幅大、跌宕起伏,使樂曲音樂富有河南戲劇音樂的特色。是內在慷慨激昂的情緒的彰顯)。
“河南古箏的音階特點,多用變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損益律的七聲古音階,但二變音高,亦非絕對不變,往往會更高按到近于宮和徵,真可謂‘七音、六律以奉五聲’了;河南箏的曲調,歌唱性很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暢中見頓挫雄壯;頻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別適合中州鏗鏘抑揚的聲調,使箏曲具有樸實純正的韻味。”在演奏風格上,突出升4音和7音直接按到1的河南特質音。顫的音頭很快,重、沒有緩和余地。特別是大量的裝飾潤色歌唱性的下滑音使用,使旋律重抹了中州方言的色彩,終顯河南人粗獷豪邁之氣魄,是任先生河南箏樂最富特色的表現技法之一。
第二段慢舵{漢江}素材,用密搖強音頭,游搖,展現出悠長連綿的拖腔樂句。突出了河南箏的歌唱性特征。表現出河南聲腔的互相問話與對答,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盼愿望。演奏此段時,右手先是突出重音5音大關節長搖,強勁的音頭猶如進發的火花,接下來是跨八度3高音3左手按、顫、滑等技巧及密集搖指的使用,造成一種緊迫感,在河南箏曲中,四、五、六、八度大跳音程很多。在四度大跳中,表現出的亢奮情緒的樂曲,激昂;在歡樂的樂曲中,音程的上、下行大跳表現為情緒的波動,充分潤飾旋律,抒發內心情感。
a.以大指大關節為主,“托”和“劈”指法快速與慢速使用。“左顫右搖”和“游搖”,彈奏時右手從離箏碼較近處由弱至強逐漸向前岳山移動,幅度增大。“游搖”較大指“密搖”較疏,在由離箏柱較近處逐漸向前梁移動時,音色隨樂曲力度要求變化而變化。
它構建的樂思的感情淋漓盡致,具有強烈的悲泣效果。在河南箏曲中兩種。“密搖”是以腕部作為支撐,整個大指關節肌肉部位一起連續快速“托劈運動”:音頭重,密度大,氣貫長虹。強的音頭,用密搖奏出時具有曲劇的歌唱效果。表現了河南地方特色。右手搖指的同時總是配合左手的揉、顫、按、滑的技巧進行,具有亢奮熱烈的藝術效果。
b.點打音和點顫,曲中的“點打”音不占時值,只音與音之間既連貫又清晰,并有音色和力度的變化。左右手同時發響。左手揉弦使用的技巧有大顫、小顫、揉顫、點顫、打顫、滑顫等等。大顫,這種顫音的幅度比一般顫音的幅度要大,超出一個小二度。在樂曲中表現激勵的情緒。揉顫,突出樂曲的河南地方風格凄苦,鏗鏘、悲愴、高亢、彈奏時要求左手指先把弦按至需要的音高在之基礎再上滑至原音高。時間短、速度快、音頭重,曲調昂、起落大、風情濃。
C.右手大部分都用夾彈法。右手扎樁,彈完一個音后搭到下一根弦上,尤其是大指托劈用的更多,而且用的大關節,如:這樣彈出來的音色圓潤、飽滿,發音結實有力,河南味很濃。
河南箏的曲調,歌唱性很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如:在清新流暢中見鏗鏘,頓挫雄壯。又常把游搖和慢滑急顫相結頻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奏出悠長連綿的拖腔樂句特別適合中州抑揚頓挫的聲調“使箏曲具有純正的韻味。這種長句在一首樂曲中還往往以換位、對答等形式反復出現,激昂如引吭長嘯,聲振林木;悲切處似嗚咽微吟,哀囀久絕,此為河南箏的一大特色”
民間藝術的傳統傳承方式多采用師徒相傳、口傳心授的方法。口傳心授的長處在于針對性強,而其短處在于受眾面狹窄、往往出現“人在藝在、人死藝亡”的情況。
晚年的任清芝在其客廳中書寫了“壯志近半途,恨發過早蒼”的中堂對聯,表達了晚年任清芝壯志未酬的心境。1993年任清芝突發腦血管疾病,身體偏癱、失語。疾病的打擊,阻礙了任清芝古箏藝術的創作。創作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是藝術繁盛的加速器。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任清芝身體上的力不從心及其傳承人在古箏藝術上的創作乏力,任派古箏作品鮮有出現。任清芝古箏藝術發展不盡如人意。
2004年4月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出的《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中寫道:“中華民族血脈之所以綿延至今從未間斷,與民族民間文化的承續傳載息息相關。民族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民間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民族根源和重要的精神資源,是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任清芝古箏藝術應充分利用學校藝術教育的平臺,與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以弘揚河南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擴大自身傳承面,使任清芝古箏藝術發揚光大。
任清芝古箏藝術作為河南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其濃烈的鄉土氣息、鮮明的地域特色,對于當下牢固河南傳統文化本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繁興任清芝古箏藝術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