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琛
(嶺南師范學院,廣東湛江 524000)
“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古箏是我國歷史悠久、具有強烈傳統色彩的民族樂器,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古箏的歷史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過輝煌的綻放,它是一種具有強烈歷史感而不拘泥于歷史的樂器,其散發出的獨特東方魅力吸引著國內外一大批優秀作曲家來為其進行創作,大力推動箏樂的發展與創新。近年來隨著全國學習與演奏古箏這門樂器的人數飛速增長,古箏作品的要求不斷提高,西方作曲技法與傳統箏樂的融合也更為成熟。
《定風波》正是眾多優秀創作箏曲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它具備較高難度的演奏技巧,旋律具有極強的可聽性以及豐富的情感表現力等特點,樂曲所傳達的理念契合中國傳統審美追求和音樂美學思想。
古箏協奏曲《定風波》是青年古箏演奏家、作曲家鄧翊群依據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所作的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而創作。
詞中描述了某日蘇軾與友人一同登山游玩,不料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同行的友人都急忙找地方躲雨,連連抱怨不止,唯獨蘇軾意興大發,瀟灑賦詞。“徐行”,在大雨中緩緩行走,體現他內心賞玩這場大雨獨特的美,獨自一人冒雨感受大自然無限的魅力。“輕勝馬”,自己的步伐比馬還輕盈,隱喻蘇軾無官職一身輕松的內心態度,體現了他的自信豁達。“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自在,任憑風吹雨打。而最后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展露了在蘇軾的心境,陰晴變化已經不足以讓他的內心波瀾起伏,他已經能夠平淡地面對風雨,這里的“風雨”其實暗指人生中的挫折與苦難。此曲的作曲家在讀完這首詞時,充分結合自身的經歷,心中頗有感慨,于是創作了《定風波》這首作品。作曲家認為在當今壓力重重的社會上,人們需要得到心靈的解放。該曲第一部分抒發的情感是帶有枷鎖的,體現出其內心的掙扎,且帶有反抗精神;第二部分才是情感的升華,面對困境須乘風破浪,通過不懈努力到達超脫非凡的境界。這首作品展現了十足正能量的態度:面對逆境,能夠坦然面對,做一個闊達的人,要扛得住寂寞,耐得住喧囂,正如古人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定風波》這首作品運用了傳統的五聲音階,在此基礎上,加入了C調中的V||音,此音對主音的傾向性最強。故此作品原本是A羽五聲調式,而因加入了變宮形成了一個自然轉調轉到了E羽,色彩的變化能夠有效豐富古箏的音響音效,使古箏演奏更具有張力,創作更具有可能性。
1.慢板
慢板分為三個部分,引子(1-30小節)、慢板(31-76小節)和散板(77-80小節)。
(1)引子(1-30小節):
(1-12小節)為第一大句。(1-5小節)是鋼琴的聲部,以連續的和弦由高音下行引出古箏聲部,此時,古箏聲部要做到心中有節拍,隨著旋律進入演奏狀態。古箏演奏者需在(6-8小節)深吸氣,全身蓄力,大臂大掃弦如鞭打,具有爆發力,重音出來后隨之突弱,音線拉長,逐漸使音響緊張度持續增加,這里突出了旋律的緊張感,渲染一種沉重的氛圍。在(9-10小節)中,演奏由強漸弱在低音B重復演奏,盡量下沉指尖力量。(11-12小節)是重復的五聲音階,表達了作者不斷回想往事,或喜或悲的情感,古箏演奏者需順勢夾彈,聲音沉穩。
(13-14小節)為第二大句。在第13小節,古箏演奏者通過由弱漸強且漸快的慢觸弦進行到第14小節,在第14小節的第二、第三個音連接至最后一個音再使用慢觸弦輕撥,其配合左手滑音作韻,宛如表達蘇軾拉回現實后的無奈嘆息。
(15-17小節)為第三大句。演奏者在演奏第15小節時,在重復的五聲音階上,左手加入裝飾性聲部,演奏時注意旋律由弱漸強、由慢漸快的變化,此時情感回想程度不斷加深,表達其心中極其強烈的不滿情緒。在第16小節的演奏中,小拇指撥動琴弦,左手加入滑音由C-D,同時承接右手的D。在第17小節,自由延申下行旋律,通過一聲嘆息,體現再次拉回現實的遺憾。
(18-23小節)為第四大句。實際演奏中鋼琴為主旋律,古箏則通過運用泛音營造一種清晰安靜的氛圍,宛如水滴下落的音響效果,此時演奏者的內心是平靜的。
(24-30小節)為第五大句。古箏演奏注意兩個琶音的運用,一弱一中強。這里采用了“擬聲”的音響效果,對應了詩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以此來描寫詩人在登山時,所見所聞到的雨景。在第26小節中,反復使用具有顆粒性的單音和小撮,不斷交替漸密漸強,緊接著的搖指越強越急,宛如面臨小雨-大雨-暴風雨的過程。在(28-30)小節中,帶有一聲強烈重音的搖指過后,漸弱,宛如一聲雷聲過后,雨開始減小,直到結束為止,也隱喻情感逐漸變得明亮。
(2)慢板(31-76小節):
此片段分為四小段。(31-38小節)、(39-43小節)兩小段描寫了登山時的艱難,每個音符都代表著每個腳印,每個音都應該下沉,表現艱難地摸索往前走,側面反映出現實的苦難。兩個小段都采用慢觸弦的演奏技法,需要手指控制琴弦,通過手臂慣性帶動,聲音效果是延長宏遠的,使聲音下沉的同時帶有旋律感。單音看似散漫,但是需要清楚劃分每一樂句,明晰旋律。滑音為韻味十足的慢滑。連托需要氣息不斷,注意連貫性。
(44-59小節)中(44-48小節)通過高低音大跨度的大指按音來展現強烈的對比感,在高音部分運用了突弱的處理手法,描寫了鳥的凄涼叫聲,表現了攀登過程中愈發的艱難,同時運用了古箏與鋼琴交替式的演奏。第51小節在彈奏一個大撮后使用搖指配合左手琶音的上行模進進行處理,通過刮奏推向樂段的小高潮,整體的氛圍較為壓抑,困難程度加深,刻畫了其內心的苦悶之情,演奏時不宜過于外放。
(60-76小節)為搖指段落,是慢板的高潮段落,分為三個層次,每一層都是情緒的增強遞進,表達內心強烈的欲望,向往美好的迫切感。演奏運用了長搖指,按滑音之后突弱的演奏技巧,同時配合左手的反向琶音。第75小節,通過一個音頭的開始,并馬上弱下來,微弱延長一段時間后,通過左手刮奏,由弱漸強,右手刮奏進入,直接推向散板段落。
(3)散板(77-80小節):
古箏獨奏部分,同時呈接慢板與引出快板的作用,創作手法與引子相似,通過古箏在低音聲部模仿與古琴相近的音效,將其深沉的音色進行充分的表達,在此段中著重旋律中氣息的連接。
2.快板(81-196小節)
快板(81-196小節)由鋼琴進入,層次逐漸遞增后加入古箏旋律,古箏演奏突出掃搖技法的運用,快速過弦,突出音頭與顆粒感,渲染緊張的氛圍。(98-105小節)的旋律借鑒了湘鄂山歌的音樂特色,運用夾彈演奏技法。第106小節開始,演奏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演奏習慣選擇快四點、搖指、琶音三種演奏技法進行演奏。演奏者在演奏快速指序時,要保證手型正確,手握半圓形,指甲正面觸弦,快速走動時保持手型穩定,保證一關節的運用,觸弦幅度減小,觸弦后必須立刻回彈,使聲音具有彈性。綜上所述,快觸弦快、狠、準,距離短,具有彈性等特點。同時,快速觸弦注意不要刻意死磕手指,需學會自然、放松,接觸琴弦時手指力量主動集中,少借外力,手腕距離琴弦高度一指半的距離,使聲音穩定。雖是快速指序的段落,但仍需注意根據樂句的劃分以及旋律線走向進行有氣息的演奏,才能較好地保留體力,保證整個快板的完整性。從133小節開始,右手快速搖指與左手快速指序、刮奏、掃弦加以配合,描寫了突快驟雨一般的場景。第192小節,左手在滑弦余音的同時,右手拍擊琴弦,模仿天雷滾滾,一聲“咚”與鋼琴同時發出,宛如最后的控訴,也隱喻風雨過后的“雨過天晴”,對應了詩句“山頭斜陽卻相迎”。此曲快板篇幅較長,考驗演奏者基本功的掌握能力,整體情感是激烈的,表達了蘇軾與迎面而來的困難抗爭到底的決心。
3.再現慢板(197-220小節)
“也無風雨也無晴”,經歷了甚多困難后,蘇軾總體的心態是回歸平靜,強大的內心作為支撐,能夠坦然面對任何事物。再現慢板采用與慢板相近的演奏手法,是暴風雨過后的平靜,音響效果弱于慢板,與快板形成了強烈反差,突出了“靜”。直到第208小節,再一次的搖指段落將旋律進行拉伸延長,層次遞進,推向結尾直到最后使用雙手拍擊琴弦,對應鋼琴的最后一個音結束全曲。
搖指,指連續快速托劈同一根琴弦,使音點狀成為線狀的演奏技法。長搖是指一般占據至少一拍以上時值的搖指,具有歌唱性與旋律感。長搖是古箏技法的重難點之一,掌握正確的方法后,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才能鍛煉出肌肉的耐力,演奏時的聲音才具有顆粒性,線條感。箏曲《定風波》最為突出的搖指部分在全曲的E段部分,該部分由四句長搖組成,情緒層層推進,直至高潮。演奏者在演奏該段時,由弱搖引入,需要有更強的控制力,控制好搖指的頻率和觸弦的深淺,把握音量的大小,調整搖指在音位時要做到心中有數,銜接得當。在此段中配合搖指的左手滑音速度適當放緩,避免過于棱角分明,通過呼吸的帶動和情緒的遞增,做出的搖指應該是具有流暢的旋律感,并且抒發的感情應該是由小至大,由含蓄至爆發,引出F段。
隨著古箏演奏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當代古箏音樂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不再局限于傳統右手彈撥左手作韻的單一演奏方式。趙曼琴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快速指序的技法并由王中山先生對趙曼琴先生的作品進行重新編排和演繹,例如《打虎上山》《夜深沉》等優秀古箏創作作品。快速指序經歷了一代又一代古箏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專業化、系統化的古箏演奏體系,豐富了古箏的演奏技巧,也解決了很多演奏快速旋律上的難題。快速指序的提出與實踐在全國古箏屆掀起了新的創作浪潮,成了各大古箏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練習快速指序時,在掌握正確方法后,不能急于求成,通過大量的單指、快四點、指序、輪指等練習,逐漸提高手指機能,鍛煉出手指的靈活性與獨立性,在演奏中才會有更好的運用。
《定風波》快板段落著重快速指序技法的使用,需要合理編配好指法,保證四個指頭落弦有序,演奏時要音色清晰、飽滿、具有顆粒性,同時也要求不失旋律感,通過慢練后找到慣性,但切忌非重音過于虛化。
從20世紀末開始,隨著古箏朝著多樣化趨勢的發展,編曲和演奏上更多地注重左右手的彈撥技巧,追求炫技,解放雙手,卻弱化了左手作韻,忽視了古箏真正地“魂”。近年來,各大名家都提出在繼承傳統音樂“作韻”技巧的基礎上而創作和發展新箏樂。《定風波》雖是新作品,有大量的現代演奏技術要求,但是它傳承了“以韻補聲”的傳統音樂特色,更好地渲染了情感氛圍,真正做到了“匯通精化,反璞歸真”的音樂真諦。在慢板的開段,第一小節和第三小節的上滑音,都是按弦速度慢,具有厚重感,令人感受到蘇軾在被貶后心情沉重,仿佛有千萬枷鎖束縛著前進,音樂處理先抑后揚,若按弦具有棱角或不作韻,則喪失了這份鋪墊。
隨著古箏技法的持續發展和不斷完善,為突破古箏音響的傳統和局限性,作曲家們嘗試挖掘古箏可以發出的其他音響效果,使作品更具有時代感,例如安德森古箏協奏曲《開啟》,是一首以古箏本體出發,大膽地運用非常規音響的先鋒性作品,這首作品從琴盒開關作為開端,然后到借助外界工具演奏,都是具有創新性的音響探索方式,為日后古箏創作和演奏都留下了深刻的啟發。當然,在主流作品最為常見的特殊演奏技法有柱外刮奏、駐音、手拍擊琴弦等,在《幻想曲》《箜篌引》等作品中都有大量運用,這些技法都很好地起到烘托樂曲氛圍、完善整體樂曲音效的作用。箏曲《定風波》在演奏時需要運用到多種特殊演奏技法,除了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還需要注意合理運用肢體語言,彰顯出古箏演奏的表現力。
作品由悲痛的情感作為開端,是作品初期最淺顯的情感感受,但是在后期仔細捕捉每個音符所表達的情感以后,筆者感受到了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思想斗爭的矛盾、反抗以及個人升華后的超脫之情和看破塵世后的坦蕩,這絕對不是因為經歷了挫折而避世的表現,而是能夠笑傲人生,露出輕松愉悅的笑容這種坦蕩并非常人能夠做到。這也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做自己心目中的正人君子,這種生活理念,是值得被學習的。在古代,哪怕是蘇東坡杵著竹杖,穿著草鞋,走出了人生快意,而在我們新時代的今天,仍然是一騎絕塵!